1.19纪录片首映+对谈回顾 | 好的艺术家拥有与黑暗世界对抗的勇气

1月19日,由艺术家妮基·圣法勒亲自解说的珍贵纪录片《妮基·圣法勒——建筑之梦》(完整版)在今日美术馆、妮基·圣法勒基金会、巴黎大皇宫、在艺直播的各方支持和努力下,于今日美术馆多功能空间成功实现了中国的首映。


纪录片将观众的视野拉进了妮基·圣法勒这位“二十世纪传奇女艺术家” 所处的时代、人生的经历以及那些创作背后的故事,让大家对妮基的作品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将大家对于艺术、生命、自我的思考带向精神深处更通达的地方。



此次活动特别邀请了中国内地最大移动互联网艺术社区——在艺 App 的创始人谢晓冬先生,独立策展人、的|艺术中心创始人兼总监夏彦国先生、留法艺术家文芳女士,影像文化研究者、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朱炯女士。放映结束后,几位嘉宾从不同的行业经验及专业角度与观众分享了关于“艺术”、“女性主义”、“个人的成长与自救”这些充满意义与价值的命题。
嘉宾介绍:

中国内地最大的移动互联网艺术社区——在艺app创始人,中国艺术品市场资深专家,前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同时他还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策展人。拥有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学士学位和哲学硕士学位,目前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担任研究生客座导师一职。

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人,的|艺术中心创始人。于国内外策划了多个具有社会现实针对性的展览,持续关注当代艺术与其社会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近期关注非营利机构的实践、亚洲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呈现、亚洲当代艺术内部及与国际艺术界的交流互动等议题。

独立艺术家。毕业于法国巴黎路易.卢米埃尔国家高等艺术学院L’ENS Louis-Lumière摄影系。经常和普通民众合作创作艺术作品,形式涉及摄影、装置、雕塑、行为等。作品被LVMH集团、法国雷诺艺术基金会、法国纳夫利兹OBC银行等机构收藏。

影像文化研究者,策展人。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获学士学位,后在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艺术系攻读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嘉宾对谈实录(节选):
张锐(今日美术馆展览中心主任)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今日美术馆参加正在举办的妮基·圣法勒艺术大展同期艺术家纪录片《建筑之梦》的首映活动。艺术家妮基·圣法勒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2002年病逝于加州,享年71岁。Niki的艺术主要是由女性主义推而开去的对社会和人性的探讨、反思和表达。她的作品快乐而天真,用艺术治愈了自己的同时,通过大型的公共雕塑和大型建筑走进了更多大众的精神世界。
问题一:透过Niki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评判一名艺术家的成功与否?
夏彦国
作为一个专业从事评论的人来说,分别好作品和差作品就像分别椅子和冰箱,而用抽象的理论试图说明这个问题的时候又是很难的事情。艺术家创作的好坏跟艺术家的转化能力有关,因为艺术创作和生活经历、时代语境是相互参照的。今天称得上优秀的艺术家肯定拥有某种过硬的技能,也有观念上的“立新”,卓越的转化能力,以及能够建立和当下社会之间的关系。Niki一直强调她的作品是如何关心他人,关心这个世界的。就像她通过衍生品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享有她的作品,这在当时也是非常先进的观念。所以在我心里,一个好的艺术家的内心装的绝不只有他自己。
文 芳
这种观点带有预设性,我个人并不认同。作为艺术家来说,这等于让我预设一个好艺术家的标准,于是我所有的行为就变成了表演,是做出来的人设。比如穿衣的品味,出镜率等等这些问题,都会成为我是否是个好艺术家的判断标准。
对我来说这个世界由许多内容组成,对与错、好与坏交织在一起。艺术一旦发生了就是事实,是艺术史的一部分。好的艺术家不会把个人局限于一个既定的事实中,他会寻找更多的可能,不以在现有的体系里被人们记住为荣。对我来说好的艺术家需要对自己的生命、对人生的伤痕有足够的真诚,能够完成自我的救赎,拥有在未知的黑暗世界里创造个人世界的勇气。
朱 炯
Niki的卓越之处在于她的艺术生命漫长且动人,她拥有持续且旺盛的表达自我的激情。艺术家的价值在于他们的创造力,拥有将个人的激情表达出来的艺术语言能力。Niki的作品让人想要反复地看,想带朋友和孩子一起来看,大家都能进入,能看懂,能得到有价值的体验。这样的艺术很广阔,艺术界曾经评价她不是艺术家,但恰恰是这样的人拓展了艺术本身。她在艺术上的创造力突破了艺术的边界。
谢晓冬
艺术家有没有标准?当然有,但标准可能因为个人成长路径的差异而完全不同。纪录片中Niki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别人认为我做的是不是艺术不重要,我做是为了实现我的梦想。”她没有按照既定的标准去看自己,她遵从的是自己的内心。片中形容Niki的时候还用了一个词,中文翻译过来叫“盛大的创造力”,“盛大”这个词太赞了!因为这个人太有能量,无法压抑,她必须要把她想的东西变为现实。所以艺术家的真诚肯定是第一位的,第二就是要拥有卓越的创造力,如果没有这两点我觉得谈不上是好的艺术家。

问题二:女性艺术家在今天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面临着了哪些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挑战?
文 芳
我代表不了女性艺术家,我只能代表我自己。小时候因为家里没钱,我一直生活在歧视中,所以我对那些有梦想但无法实现的人有天然的共鸣。那些与我合作艺术项目的草根人群,在他们得到尊严和快乐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才被治愈了。是艺术帮我实现了这些东西,但如果不是艺术或是其他的方式我也都认同,所以如何以女性艺术家的身份在这个时代自处对我来说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完成内心的自救,艺术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工具。
朱 炯
现在我们都说女性主义,而不是女权主义。性别关乎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所以一个艺术家当然可以强调自己的性别,这是天生的一种认知世界的渠道,是区别于男性的。Niki一直在强调自己的性别,但Niki的伟大不是因为她是女性,而是她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伟大,她所触及的话题对男性也很重要,就是如何成为真正的自己,一个独立的个体。今天女性主义讨论的不再是关于女性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在自由、平等和创作这些问题上是不分性别的。
谢晓冬
Niki的身份自觉性是非常强的,她认为女人更有能力、更有智慧、更有责任感来治理这个社会,这是政治范畴的议题。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她的创作是互文的,这在今天的西方国家仍然重要,MeToo运动就是很好的例子。国外的大型美术馆每年都有一场女性艺术家的展览,这是一种私下的政治正确,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艺术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它必然受此影响。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还要不要强调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我认为依旧必要。在这个时代女性虽然拥有很多权利和自由,但从整个社会构成来说还是弱势的。我们需要更多的公共制度主体来强调这个事情。

问题三:2018年许多中国当代美术馆引进了国外女性艺术家的展览,像布尔乔亚、草间弥生、辛迪·舍曼,以及即将在红砖美术馆推出的莎拉·卢卡斯。这似乎形成了一股潮流,各位老师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谢晓冬
从商业视角看,这些展览迎合了市场需求。在艺的用户超过60%的比例是女性,包括今天现场观众的女性比例也几乎如此,男性非常少。所以说观展人群或喜欢艺术的人群当中有大部分是女性观众,这是市场的角度。另外,美术馆选择了这些艺术家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女性,而是因为她们是好的艺术家。但有没有从女性视角考虑问题?肯定有的。以龙美术馆为例,2018年还做了一个主题为“她们”的女性艺术家联展,从宋朝杨皇后的书法到今天许多当红的女性艺术家,视角非常大,这是对女性力量崛起的呈现,是王薇馆长有意识的对女性艺术家的扶持。但美术馆最终选择她们,还是因为作品本身的力量,像布尔乔亚的大蜘蛛就不会令人感到恐惧,而是温暖和母性的,这其中自然就有女性视角的力量和感染力,这与一个由男性思维主导的作品完全不一样。越来越多的女性艺术家走进我们的视野,是学术和商业上的双重共鸣,既有商业策略,也有发自内心的为女性崛起的自豪。
夏彦国
给大家两个数据案例。第一,我在央美上学的时候男女比例基本上是6:1,六个女的,一个男的,现在学艺术的女生基数就很大;第二,我十月份去斯德哥尔摩美术馆开国际美术馆馆长和策展人会议,来自六十多个国家的两百多人里面,大部分是女性。这是一个非常客观的学艺术的男女比例,这个舞台上本身就应该有许多女性。
朱 炯
这些优秀的女性艺术家首先是伟大的艺术家,她们的作品启发的不是女性观众,而是引发了所有观众的共鸣。在艺术的最高殿堂里面是不分性别的。Niki的作品打动男性观众的原因不在于让男性拥有了女性体验,而是一个人的体验。虽然我们说艺术创作是个人的、真诚的、是艺术家自己的生命体验,这其中自然有民族的、文化的、地域的、性别的问题在里面。

现场观众问答:
四位嘉宾的精彩发言之后,引发了现场观众的积极交流与讨论。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李芊润女士如是说:“我相信在寒冷的冬天还能来到这里的人,一定是被Niki的所感染,带着对艺术激情澎湃的心观看了这样一部纪录片。”

艺术时尚策划人、生活方式专家赵磊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个,她说:“Niki的展览让我很震撼,她的真诚的力量在于能够把自己的原生家庭暴露在观众面前,所以她人生的阴阳两面都在艺术创作里呈现出来了。这在中国人传统的意识里是很少见的。虽然她有不堪回首的过去,但是这些东西在艺术中被沉淀和提升了,也是她个人的涅槃,她提示给我们的是如何从阴暗的状态里走出来,走向生命里的灿烂和繁华。”

《时装L'OFFICIEL》杂志社长兼出版人赵跃红女士也来到现场,她说今天来到今日美术馆是一个偶然,但却收获了一个巨大的惊喜。“Niki有着非常盛大的创造力,不受限制、不受拘束,我们能够明显感到她想象的空间、感受的空间、创作的空间、表达的空间是没有边界的。Niki说自己不是艺术家,是一个梦想家。我特别认同,她是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她实现自己梦想的方式是与给别人带来快乐相结合的,这个很令人感动。Niki的展览值得一看再看,这就好像读一首好诗、一部好的小说,好的作品就是看一千遍也不厌倦,不是说我们每一次看都是重复的,其实我们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认知、认识,我觉得这是一个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