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才发现的生活真相
查看话题 >20190124 关于学习的个人反思
过去一年,我读了一些关于个人成长,心智启蒙的书籍,觉得自己在学习方面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
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虽然从小学一直念到硕士,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然而如果提到终身学习,即:让自己一辈子能持续不断地掌握新技能,吸收新知识的话,我基本还像个不太会走路的婴儿。

自己对学习的误区,主要有以下两点:
- 过分拼时间,却忽略了是否真正理解和吸收知识。
- 没有系统地学习知识,零散被动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形成学习上的思维误区,和自己的成长,学习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拼时间的习惯源于应试教育时代。初高中的时候,大家都拼命地加班加点学习,为的只是在考场上那区区几个小时出色发挥,进入更好的高中或者大学。那个时候,老师告诉我们:
为了考试,功利地学习是可以的,考试考好了,兴趣就上去了。
所以和千千万万的中考,高考大军一样,王师傅为了考试放弃休息睡眠,拼命死记知识。那个时候,刻苦是学生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想来也是可笑,中学时候,同级学生会互相比谁睡得更晚,睡得早反而会被鄙视。
从短期看,我们会因为突击,死记硬背,取得更高的分数,就像那些在三,四年之间取得年收益率10%+的高回报基金一样,但是如果把时间的跨度拉到十年,二十年会的话,考试还能有效激励人保持学习的动力吗,我深表怀疑。
现代社会,很多人希望一夜暴富,分分钟上亿,但是最后实践行动往往是考取几本证书,这还是在用应试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僵化。
个人获得财富的主要合法手段,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即用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One for All, All for one)的心态去做事。而这本身和考试并没有太大关系。
考试真正的益处,是产生良好的反馈,让被测试者能意识到自己知识点的不足。学生通过有目的地学习,练习,测试,再针对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反复练习,才会逐渐巩固,掌握,并应用知识,这才完成了测试的目的。(用这两年的流行语来说,就是刻意练习。)
缺乏系统思维的重要原因源于文理分科。现代教育系统人为地将学科分成两大类:
- 社会人文科学
- 自然科学
我们通常会说的文科,理科无意中也在渐渐改造我们的思维,稍微感性一点,富于想象会被说是文科生思维,一讲逻辑就是理科生思维。
在实际的社会分工中也会出现这种偏见,文科生去从事计算机行业会被吐槽入行不当,理科生如果从事文职,会被认为浪费才能。
但是实际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显然单靠文科或者理科知识都是不够的,文理不分家才是王道。
以日常工作中制作PPT为例,想做出优秀的演示文档到底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呢。我想至少需要三方面知识:
- 计算机知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PPT制作,快捷键操作等,
- 设计学:设计基本原则(统一性,重复性等),配色等,
- 语文:结构化的写作。
区区PPT,这样去分析也许是小题大做。但是对于每天伏案在电脑前的白领而言,这就是生活:能不能更高效地交出美观又无需返工的PPT,有什么快捷键能让Excel处理数据再容易一些。简单的工作里恰恰包含了无穷的学问。正如佛说: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只有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掌握多种工具,技能,才能在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这或许是现代教育需要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