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四) 孤独的斐德洛和他的肖陶扩之旅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 译者:张国辰 重庆出版社 读书笔记(四) 孤独的斐德洛和他的肖陶扩之旅 古典与浪漫、表象与内里、理性与良质、科学与哲学、科技与情感以及禅与摩托车的维修艺术。事物对立冲突却又彼此兼容,外表的相似性与结构的异质性建构着复杂却清晰的思想系统。温和而又冰冷的分析之刀切割着问题的基本形式,而支离破碎之时即为别有洞天之日。 斐德洛的孤独在于脱离主客观的二元论,而去另辟蹊径,选择一条不为人知却早已存在的道路。自始自终,他都无法准确地界定良质,而是通过对朴质的抽离确定良质的存在。 在他的肖陶扩之旅中,他试图取消修辞学的固有模式和法则,而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良质的存在,他发现取消学分制反而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关心和参与感,并且对他们而言“产生了一个非常令人恐惧而又庞大的真空地带。” 斐德洛在等待他的思想晶种出现,突破已有法则的瓶颈,他从古典与浪漫的两个触角逐渐“推演良质与心、物之间的关系,”得出“良质是因,而果才是所有的主体以及客体”的推论。他找到隐秘的精神,比如道学来支撑自己的思想体系,确立了“无”为良质的特性。 在他的肖陶扩之旅中,他将摩托车作为一种古典与浪漫之间的关系的认知模型。逐步细化结构的内在体系,建立一种波浪式的关联,从事物外在的相似性中完成对基本形式的探求。在他看来,修车的过程与“禅定”的精神状态类似,关心物体可以缩减科技与人性之间的距离感。 另一方面,斐德洛试图从理性教会的法则中发现良质的存在,在彭加列的理论中,他找到了一种凌驾于主客体之上的“和谐”而“完整的思想结构”。 之后,他从哲学的源头–古希腊探寻,发现辩证法对智者学派思想的扼杀,善成为真的附庸,而真理则如修辞学的比喻般脆弱不堪。他通过对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辩证法的检视完成了对良质本体性的确立。 这样看来,他似乎解决了事物二分法的难题,但事实不是如此,他最后走上了一条疯子的道路。他以良质和价值为思想根基的体系因为建立了太多巩固体系的“砖墙”而逐渐成为僵化的理性教条,“破坏了原始的目标。”于是前进之路与倒退之路都已不复存在。斐德洛彻底成为了高山之巅最孤独的灵魂。
但同时,他走出了自己构造的神话与梦境,走过了“这一段死荫的山谷”,他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安息,并融入了无穷的宇宙之中。 然而肖陶扩之旅还未结束,从约翰夫妇对科技的憎恶与恐惧的二重性延展出的关于时代的逻辑思考并未停止。他认为科技并不是造成心灵没有归属感的祸首,而是科技的趋势物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保存良质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对科技丑陋的错觉,它提醒人们要避免各种情感的陷阱。通过专注于过程的种种变化,保持内心的宁静。在耐心的推导中高效而精准地完成事情,从而享受卓越的生活方式。 斐德洛完成了他的精神之旅,而另一个现实世界里父子之间心灵的对立也通过坦白的方式让儿子确信了自己的想法,于是两人之间的间隙因为良质的拉力而如旅程中长久不散的浓雾随风逝去。 他暂时修好了他的摩托车,但问题还没有得到最终的解决,但他不再感到恐惧和孤独,因为良质作为一种凭借永存于世间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