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01罗伯特.弗雷格序言【马斯洛的影响】
马斯洛:一个人除非在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敢于倾听自己,倾听他自己的自我,否则他不可能明智地选择生活。
第1部分 动机理论
1 我们的第一个命题声明:个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有组织的整体。(PS: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包括: 具备健全的身体、独立思考和分析的思想、感知情绪的心灵、可传达灵魂和世界观的精神。 ) 当**感到饥饿时,他被饥饿主宰,他是一个不同于其他时刻的人。 更直接、更常见的动机。掠过意识的往往是对衣服、汽车、友谊、交际、赞扬、名誉以及类似事物的欲望。习惯上这些欲望被称为次级的或文化的驱力。 因为邻居有汽车而我们又不愿意感到低人一等,所以我们也需要一辆,这样我们就可以维护自尊心并且得到别人的爱和尊重。当分析一个人有意识的欲望时,我们往往发现可以追溯其根源,即追溯该人其他更基本的目的。 一个有意识的欲望与它下面潜藏的最终的无意识目标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必是直接的。 两种不同的文化可能提供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来满足某一特定的欲望。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当这个被满足了,又会有一个站到突出位置上来。人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他整个一生的特点。 一个对食物有欲望的人,以适当方式来获取食物,然后吃和咀嚼食物,这实际上可能是在寻求安全而不是食物。 很明显,当机体成功地面临一次极大的欢乐、一个创造性的时刻或一个重大的问题、一个威胁或一个紧急情况时,它在整合作用方面是最为步调一致的。 自我为本我控制了通向自动力的道路,它在欲望和行动之间插入了思考这个延迟因素,在思考过程中,自我利用了储存在记忆中的点滴经验。
2 基本需要的层次:生理需要。 一个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的人,对于食物的渴望可能最为强烈。 对于一个饥饿已经达到危险程度的人,除了食物,其他任何兴趣都不存在了。 文化本身也是一种适应性的工具,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使生理上的危急情况发生得越来越少。 正是那些某种需要一直得到满足的人最能忍受将来这种需要的匮乏,而过去一直被剥夺了这种对需要的满足的人对于目前需要的满足情况的反应则将与他们不同。 安全需要:儿童的安全需要还表现在他喜欢一种安稳的程度或节奏。他似乎个可以预见的有秩序的世界。 归属和爱的需要:对爱的需要包括感情的付出和接受。 自尊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然而这些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弱小以及无能的感觉。 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使所以这些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我们仍然可以预期:新的不满足和不安往往又将迅速地发展起来,除非个人正在从事着自己所适合干 的事情。
3 这种理论还向我们提出利己这样一个敏感的问题。他们(韦特海默)将所有需要都看成事实上是利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 如果我们假设一个典型的健康的机体的需要已得到满足,从而摆脱束缚而追求自我实现,那么我们就等于假设这个机体是根据内在的发展倾向从内部发展的。 在健康人身上发现的对于环境的相对独立性当然不意味着与环境缺乏来往,它只意味着在这些关系中,人的目的和天性是根本性的决定因素,环境不过是达到自我实现目的的手段。这真正是心理上的自由。
4 重新考察本能理论:问题很简单,某些需要遭受挫折会产生病态,而另一些却不会。某些需要的满足会产生健康,另一些却不会。这些更为基本的需要不可思议地非常顽固,难以对付。 本能理论承认以下事实:人是自我促动的,人自己的本性和他所处的环境有助于决定他的行为;人自己的本性给他提供先决的目的、目标或价值体系;在良好的条件下,为了避免疾病,他所意欲的常常就是他所需要的 确认类本能的需要并不是恶的,而是中性的,或者是好的,那么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教育、文明、理性、宗教、法律、政府统统被大多数人解释为本质上约束本能的压制力量;假如我们仍希望产生更完善的人、更美好的社会,我们就应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教育、法律、宗教等至少应起保护、促进、鼓励安全、爱、自尊、自我实现等类本能需要的表达和满足。
5 基本需要在相对潜力原则的基础上按相当确定的层次排列。这样,安全需要比爱的需要更强烈,因为当两种需要都受到挫折时,安全需要以各种可以被证实的方式支配着机体。 高级需要的实现要求有更好的外部条件。更让人们彼此相爱,而不仅是免于相互残杀,需要有更好的环境条件。 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导致更伟大、更坚强以及更真实的个性。/自爱与爱他人是协作性的而不是对抗性的。/高级需要的发展有赖于低级需要,但最后一旦牢固建立,就可以相对地独立于低级需要。
第2部分 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
7 我们必须永远记住,受挫折的只能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人的一个部分。 只有具有威胁性的剥夺才具有通常归因于一般性挫折的许多后果。/一个目标物对个体来说可以有两种意义。首先,它有着内在的意义;其次,它也可以有一种间接的、象征性的价值。
8 动物越是往高等发展,越接近人类,它的纯粹原发性的攻击本能就变得越来越微弱,到了猿人那里,有关于这种本能的证据似乎根本找不到。 正常的儿童事实上正如人们所说,经常都是怀着原始的敌意,具有破坏性和自私的。但是在别的时候,也许同样经常,他们也是慷慨、富有合作精神的和无私的。决定这两种行为出现的相对频率的主要原则似乎是,当儿童感到不安全的时候,当他在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归属需要和自尊需要方面受到根本性阻碍和威胁的时候,他就会更多地表现出自私、仇恨、攻击性和破坏性来。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