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三
视觉传统的重复运用不仅对观众而言是无以复加的艺术享受,而且对拍电影、深受启发并借鉴他人技巧的电影人而言也建构了令人瞩目的艺术化现实。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设计会演化为历久弥新的拍摄手法,影响后世的创作者们。
【理查德森式布光】
《刺杀肯尼迪》中,摄影师Robert·理查德森独出心裁地使用了光晕式(halo style)照明设计,让角色在炙热的灯下发光。
【跟光圈】
《Shoet Cuts》中跟拍司机下车——曝光在日光下——走向拖车——打开车门钻进去——解决明暗急剧变化——摄影师Walt Lloyd采用跟光圈(sop pulls)通过改变镜头光圈大小控制透过镜头的光线多少,来维持照明的连续性。
【pre-code电影】
30-34好莱坞称为“前法典时期”,即事关电影审查的海斯法典虽已制订,但在1934年之前还未正式施行。
【卓别林的选择】
摄影机摆放理论,特写用于悲剧,远景用于喜剧。
《城市之光》的最后版本,只是原胶片的一百二十五分之一。卓别林对这些删剪下来的部分,都舍不得丢弃、销毁,全都细心保存起来。更要命的是,即使是排演,卓别林也要拍摄下来,而且往往在排演之前他还没想好怎么拍,只好一遍遍地试拍。《城市之光》这部电影,总共拍了五百三十四天,其中有三百六十八天是用来拍流浪汉查理和卖花的盲女初遇这一场戏。
1907年斯德哥尔摩成立了斯温司卡影片公司。
【瑞典古典学派】
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特点: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做了富有诗意的描绘,常常采用实景拍摄,力求表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同时也展示了人们与邪恶的斗争。
1917年拍摄的故事片《赛尔日.维根》(又译:巨浪的日子)开始了瑞典电影发展的新阶段。
这部影片确定了后来被称之为“瑞典古典学派”的一些美学原则。这个学派曾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过影响。斯约史特洛姆对瑞典电影的题材进行了改革,他使农民、渔夫、城市贫民第一次登上银幕斯约斯特洛姆和他的追随者们以革新精神解决了把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一些问题,塑造了许多不逊色于原作的鲜明的视觉形像。
莫里兹·斯蒂勒 Mauritz Stiller
特点:造型精细优雅,情节结构动作感强,细节富于联想和表现力。
“瑞典古典学派”的美学原则在其他一些导演的创作中也得到了发展,30年代有声电影在其他国家的出现使瑞典电影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了竞争能力,产量不多,质量不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中立的瑞典处于隔绝状态,外国影片停止进口,本国的电影生产增加了。
1940年开始瑞典电影复兴,虽然期间大部分为娱乐片,但是反映尖锐社会问题的现代题材也得到了发展。
阿尔夫·斯约堡
拍摄了被称之为四十年代学派的宣言《折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尔夫·斯约堡把瑞典文学作品搬上荧幕,善于深刻的剖析主人公精神世界 在处理个人与社会这一主题时,保持着早期影片的美学原则:剧情紧张,人物感情充沛,形象鲜明,拍摄角度奇特,明暗处理大胆。
伯格曼
瑞典文艺界青年一代当中文艺创作的一种美学思想流派。它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战争,战后的欧洲局势和资本主义社会感到失望的情绪,(一种思想原则在伯格曼早期电影中得到体现:资产阶级社会人的内心空虚,思想颓废)
伯格曼在瑞典电影中占有特殊地位,在拍摄了几步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之后,伯格曼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在银幕上阐述哲学,探讨人生意义,表现个人感受,体验及精神上的疑惑,探讨宗教以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上,他的影片几乎每部都包含着隐喻的象征。伯格曼的影片刻画人的内心世界,主人公总是试图克服个人和现实间的矛盾,为了摆脱内心危机而寻找出路,却也徒劳
1963年瑞典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政策进行改革,给开始从事创作的新导演一些比较好的条件,这个时期出现了“新瑞典电影学派”源于很多导演都是作家,且根据自己撰写的作品进行拍摄(代表人波·维德伯格)
【新瑞典电影】
“新瑞典电影”学派的影片题材: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社会生活为内容。
特点:真实地描写生活中的冲突,进行社会分析,力求在复杂的相互关系中探究个人社会的生活,这个学派对电影语言的新的富裕不熬县里的手段进行探索,为了使作品接近实际生活,在艺术片里也运用了纪录片的手法。
波·维德伯格
以其为首的编导和批评家反对老一辈导演。
原因:伯格曼的创作倾向和美学原则,指责伯格曼的创作过分脱离实际,说理过多,具有玄妙色彩,并反对把伯格曼当做瑞典电影代表。
80年代,瑞典每年摄制故事片15-20部,最大的电影公司是斯温司卡影片企业公司。瑞典电影学院从1966起开始摄制影片,该学会是电影情报和科研单位,学会所属斯德哥尔摩电影资料馆是世界最大的电影资料馆之一
【儿童片】
儿童片创作有着久远的传统,二三十年代,瑞典出现了一批以调皮捣蛋的孩子为主角的长故事片,到40年代,当欧洲一些主要电影国家的儿童片刚刚开始起步之时,瑞典儿童电影已形成了一股颇具潜力的发展潮流,并于50年代开始赢得国际性声誉。
其发展得益于其文化传统中对儿童生活、儿童文化及儿童心理的关注,也得益于长期奉行的国际中立政策和高福利社会所造成的和平、安定和优裕的生活环境,这自然使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下一代的成长。当然,它也来自瑞典电影艺术家对儿童片的不懈探索。
A.专门为孩子们拍摄的“儿童娱乐片”,如儿童幻想片、儿童侦探片、儿童冒险片等
B.儿童生活为题材,而实际上是给成年人观看的影片。它们多以儿童的成长、儿童的生存环境及其所关联的社会问题为内容
拉斯·霍尔斯道姆
继伯格曼之后,在国际上最为知名也是当代喜剧电影中一位较有影响的导演,《狗脸岁月》是创作道路上的一次新的突破,即开始在其以往的喜剧风格中融入了一种动人的悲剧的格调
【2015北电中外电影史论电影理论与历史】
国防电影
中国左翼文艺运动领导人提出“国防文学”口号后不久,于1936年2月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随后摄制的一批影片都被称为国防电影。
健康写实主义电影
指1963年由李行导演开启的一股台湾电影潮流,他导演的《蚵女》、《养鸭人家》等片被称为“健康写实主义”
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的几大特征: 1、背景大多设置在台湾某农村、渔港等地,以农业、渔业的生产为题材,在外景地实地拍摄,从而避免了以往片场显出的虚假狭陋景观。 2、人物普遍是劳动的普罗阶级,如《蚵女》的殖蚵女郎,《养鸭人家》的养鸭户和农户,《路》的筑路工人和近郊的贫破木屋户。不过,这些演员并未掌握角色的现实原则。扮劳动妇女的明星常常挂着一脸的城市妆(眼影、假睫毛等)上戏,其面貌与写实的外景并不协调。 3、健康写实摆脱不了为当局宣传政策的任务。虽然放弃了反共的陈词滥调,但宣扬台湾的经济成就和执政党的“德政”都不遗余力。 4、因为存在着既定的意识形态结论,所以健康写实主义电影不可能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那样完全彻底地写实。健康写实电影的结局往往是善良、正义的一方战胜或感化了邪恶的一方;误会消除,阖家团聚;传统的家庭伦理得以恢复;天伦之乐压倒一切。
杨德昌电影的审美创造在三个方面与李行如出一辙:
其一、偏爱善恶二元对立的叙事主题;其二、偏爱善恶对立的人物图谱,影片中的角色同样呈现出善恶两极化分布的格局,形成善与恶的两大对立阵营;其三、同样采取了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本位的道德化的叙事立场。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台湾当局强调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二元对立、你死我活。因此,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在当代台湾电影中,善恶二元对立的叙事主题具有其产生的必然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演绎这一叙事主题的时候,首先要采取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应该以先验的、预设的政治立场或狭隘的道德立场,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五光十色的现实,简单化地美化某一方,丑化甚至妖魔化另一方。其次,既要看到善与恶之间的对立,也要看到善与恶之间的交织、并存乃至相互转化。这样,才能避免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平面化处理和情节设计上的简单化做法,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多面性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使电影的审美创造达到一个更生动、更深刻、更真实可信的艺术境界。
左岸派
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法国电影的一个派别。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拍出了一批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由于他们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因此而被称为“左岸派”。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阿尔都塞:军队、警察,国家机器(可见、暴力、公共领域)教育、宗教、家庭、工会、传媒、文化、体育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非暴力、服务于你/愉悦、隐形的、私人领域)。 你不是信仰上帝而跪下,而是是先跪下才信仰上帝的。
功能和目的:
1.合法化 天然如此,从来如此 例如:说不清道理则需要质疑。
2.自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