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手册》评《登月第一人》

最后一人
作者 | Jean-Philippe Tessé(《电影手册》副主编)
翻译 | ZAC
编辑 | bb
《登月第一人》将我们放置在那架云层上推进的火箭动力飞机的机舱里:压力与震动混沌纠缠,几秒钟的失重让大气层边缘的蔚蓝与飞行员的目光融化在一起。这是尼尔·阿姆斯特朗,在8年之后,他会是在月球上行走的第一人。
《登月第一人》讲的是阿姆斯特朗从地球到月球的奥德赛旅程。这段惊人的开头揭晓了这趟旅程的双重意义:既是技术的,也是情感的。

这部传记片叙事的时间起点选在1961年,阿姆斯特朗并不在当年被选为宇航员(而是一年之后),却是在当年获知女儿罹患重症,女儿于几个月后去世。这部电影要说的是:尼尔·阿姆斯特朗之所以当选阿波罗11号指挥,不是因为他作为飞行员的敏捷,也不是因为他拥有与其他宇航员一样征服月球的决心,更不是为了同情他在女儿去世一事里也许体现了人类情感的脆弱。不是。他被选择的原因,是因为女儿的死亡使他生不如死,是因为登月任务需要地球上最悲伤的人去完成。第一人会是最后一人,最痛苦的人。

如在《爆裂鼓手》一样,在本片大家又一次见识到,达米恩·查泽雷仍旧执迷于呈现人物在痛苦里所能收获的成长,以及“绝境逢生”所能带来的魅力,尽管这种魅力是否存在仍有待商酌。同样的,达米恩·查泽雷分享着丹尼斯·维伦纽瓦在《降临》里“痛苦有益论”的倾向:女主人公也伤痕累累,痛心欲绝,但也由此成为带人类走向未知世界的启蒙者。

两部作品都使用闪回来补充逝去的幸福和被珍惜的人事物,还借用了马力克的光影语法。但是查泽雷很好地呈现这些理念,将其与片中的动作场景和太空片段有机结合。在这些镜头里,人与机舱共振,有力重塑人在机械物质前的强烈危机感。太空飞行器在60年代还很不可靠:物料粗劣,体验煎熬,表盘老旧。美俄的太空竞赛让讨论舒适度,安全度和精细度这些问题显得不合时宜。
面对剧烈摇晃的庞大机器,宇航员得监控螺丝柳钉,祈祷冲击不撕裂火箭——一点星火就可让阿波罗1号的舱室烧成一具金属棺材。所以,踏进太空飞行器的这些人,要么是疯了,要么是生无可恋。NASA 自是不想送一个疯子上月球,所以得选一位冷血动物,一个丧失能力体验情感的存在。所以 NASA 选择尼尔·阿姆斯特朗,一颗在太空服里不再跳动的心脏。

《登月第一人》是一次情感探索和宏伟叙述的融合,这种融合处处体现着一种真正的灵动。我们还可感受到查泽雷处理宏大场面时的悉心调度(比如登月片段)。导演满溢的创作笔触在这些时候仍不显失控,但在其他时候则成为缺陷。
比如,查泽雷硬是要加入在越战期间关于太空探索所消耗的人命和资源的争论,殊不知这种粗暴的置入也只能算对争议话题一种随意的打发,争论片段沦为一次辞不达意的抗议。

又比如,一方面,在人夫阿姆斯特朗受征途召唤时,查泽雷并不想让其妻子沦为一个带阉割情结的女人,只会让丈夫留在家中。但另一方面,查泽雷一味调度出演员带压迫感的表演,最终效果与其初衷南辕北辙:克莱尔·芙伊似乎总是绷在弦上,瞪大眼睛,(和着悲情的音乐)表达一种夸张情感。但这种夸张情感并不成立,一来影片整体倾向于省略所有的感情表达(阿姆斯特朗打发走一个来安慰自己的朋友,让我们逃过一场注定老套的戏份);二来高司林十分忠诚于他的角色设置,并不试图流露感情,与克莱尔·芙伊一对比就显出割裂。

因此,在片子里,时不时会出现不加控制的镜头,某种取巧,一些不成立的剪辑,某些无用的闪回,还有未被解决的犹豫不决。但是,在片子里,也同样有干净利落的对白,有对情绪的执着,更有一种需付代价的虔诚,因为导演虔诚只做一件事:用最宏大的视觉奇观来讲最私人亲密的人类情感。
© 本文版权归 深焦DeepFocu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深焦DeepFocu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电影手册》年度第一,是部情色片 (35人喜欢)
- 《花样年华》2025版值不值得看? (77人喜欢)
- 30岁入围戛纳的4个新导演,想要对资本霸权说不! (29人喜欢)
- 癌症晚期是否要选择自杀?阿莫多瓦这次聊的很深入 (34人喜欢)
- 是他,重新定义了三角恋 (2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