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音乐会曲目介绍(三之一)
权做广而告之了
时间,5月21日晚7:30pm
地点:上海交响乐团
曲目单:
1。舒伯特音乐的瞬间前三首
2。弗朗克,《前奏,圣咏与赋格》
3。肖邦:1)夜曲 Op.62 No.2
2) 第四叙事曲Op.52
3) 第四谐谑曲Op.54
4. 本人作曲:前奏曲与赋格《215-》
5。贝多芬:悲怆奏鸣曲
曲目介绍之舒伯特音乐的瞬间
19世纪早期的欧洲,工业革命带动了中产阶级的崛起,也给钢琴(严格地说,是早期钢琴)的制造带来了技术革新。随着钢琴的成本大大降低,需求量自然逐步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性格小品”(character piece)应运而生,并且大受欢迎。这种音乐可以有标题,也可以没有标题,往往描写作曲家在某一特定时刻的所见所闻,或者心情。
1815年左右,舒伯特开始尝试创作性格小品――当时,这样的音乐正方兴未艾。在他之前,贝多芬,费尔德(Field),Tomasek等人已经写了一些这样的作品――这些作品也为他所熟悉。在他之后,则是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以及肖邦,舒曼,李斯特,布拉姆斯,格里格,福列等人的不朽之作。这些不朽之作使得性格小品成了浪漫主义的标志之一。
舒伯特写作的性格小品主要用于“舒伯特团”(Schubertiads)(To 各位看官,帮我看看这样翻译是否确切?有无“官方”中文译名?)的聚会。这是以舒伯特为名的定期沙龙聚会,主要演奏作曲家本人的作品。除此之外,文人们还会读读诗歌,跳跳舞,打打牌,等等。
1824年之后,舒伯特创作出了一些不朽的性格小品,它们包括六首音乐的瞬间(1824-1827),8首即兴曲(D899,D935,1827),以及三首钢琴小品(D946,1828,舒伯特于该年去世)。
据说,舒伯特的六首音乐的瞬间受到了当时的一位二流作曲家Jan Václav Hugo Voříšek的影响。此人是波西米亚-奥地利人,是有史可考的第一位用“即兴曲”作为作品名字的人。
音乐的瞬间,顾名思义,即用音乐来描述瞬间的主观或客观感受。我今天要演奏的是六首中的前三首。我认为第一首描写了大自然的景色,因为其中充满了号角的声音,以及布谷鸟的叫声。号角,人们在森林中用它来联络。而布谷鸟暗示春天。对于有着漫长冬季的德国来说,春天甚至可以说是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的。
贝多芬,布拉姆斯对于大自然的热爱是众所周知的。舒伯特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也是一样执着――尽管并不那么为人所提及。当时的维也纳,城市很小,因此农村景色的景色对于舒伯特来说应该是随处可见的。
音乐瞬间的第二首,在我看来是舒伯特内心的刻画。作品以沉重的降A大调开始,那种沉重的,流浪的,愈行愈远的感觉,我们在艺术套曲冬之旅的第一首和最后一首中能找到,在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D960的慢乐章中能找到,在“流浪者幻想曲”的慢乐段中也能找到。
乐曲的中段并没有按照惯例转到降A大调的关系小调f小调,而是来到了升f小调。――不要急,f小调将成为下一首小品的主要调性――这是何等的不露痕迹的“刻意”安排啊。。。。。。比起f小调,这里的升f小调显得更“受难”。这个“受”,确切地说,是不求回报,不求反抗的“受”,是宗教般的受难与牺牲。当然,“受难”只是大的方向,情绪上微妙敏感的变化无处不在――比如,时而看到希望,时而希望破灭,等等。这些微妙的变化通过转调,和声的突然变化,以及左手极为细腻复杂的内声部等方法来实现。在这个升f小调的中段第二次重复的时候,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升f小调转到了升F大调,这竟是一部拯救与被拯救的活剧了!
乐曲最后在满足与安详中结束,稳定的节拍,宗教般的虔诚,越来越远的脚步,一切复归平静。“默然,相爱,寂静,欢喜。”(仓央嘉措的诗歌《见与不见》的最后一联)
一部圣经的教义,在这里了。
音乐瞬间的第三首最为著名。从音乐体裁上来说,这是一首进行曲。然而舒伯特在这里加入了多少性格化的因素啊!竟是军号声中的百态图了。有滑稽,有骄傲与洋洋得意。柔情万种的窃窃私语,瞬间转为刚毅的力量,力量中却还满含着幽默。突然,勇士赴战场,却又看到深情地回眸一笑。最后,队伍越开越远,伤感与恋恋不舍逐渐增长,然而,几个半音的不期而来,好像又看到了因为强颜欢笑而故作的怪脸。这样的进行曲,毋宁说是舞曲。当然,暴君的阅兵进行曲充满了血腥,与舞曲相去甚远,也与本曲相去甚远。除此之外,进行曲难道不是一种特殊的舞曲吗?想想莫扎特,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便可知。
PS,大家帮我看看这么写行不行啊?是不是主观的东西太多?
时间,5月21日晚7:30pm
地点:上海交响乐团
曲目单:
1。舒伯特音乐的瞬间前三首
2。弗朗克,《前奏,圣咏与赋格》
3。肖邦:1)夜曲 Op.62 No.2
2) 第四叙事曲Op.52
3) 第四谐谑曲Op.54
4. 本人作曲:前奏曲与赋格《215-》
5。贝多芬:悲怆奏鸣曲
曲目介绍之舒伯特音乐的瞬间
19世纪早期的欧洲,工业革命带动了中产阶级的崛起,也给钢琴(严格地说,是早期钢琴)的制造带来了技术革新。随着钢琴的成本大大降低,需求量自然逐步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性格小品”(character piece)应运而生,并且大受欢迎。这种音乐可以有标题,也可以没有标题,往往描写作曲家在某一特定时刻的所见所闻,或者心情。
1815年左右,舒伯特开始尝试创作性格小品――当时,这样的音乐正方兴未艾。在他之前,贝多芬,费尔德(Field),Tomasek等人已经写了一些这样的作品――这些作品也为他所熟悉。在他之后,则是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以及肖邦,舒曼,李斯特,布拉姆斯,格里格,福列等人的不朽之作。这些不朽之作使得性格小品成了浪漫主义的标志之一。
舒伯特写作的性格小品主要用于“舒伯特团”(Schubertiads)(To 各位看官,帮我看看这样翻译是否确切?有无“官方”中文译名?)的聚会。这是以舒伯特为名的定期沙龙聚会,主要演奏作曲家本人的作品。除此之外,文人们还会读读诗歌,跳跳舞,打打牌,等等。
1824年之后,舒伯特创作出了一些不朽的性格小品,它们包括六首音乐的瞬间(1824-1827),8首即兴曲(D899,D935,1827),以及三首钢琴小品(D946,1828,舒伯特于该年去世)。
据说,舒伯特的六首音乐的瞬间受到了当时的一位二流作曲家Jan Václav Hugo Voříšek的影响。此人是波西米亚-奥地利人,是有史可考的第一位用“即兴曲”作为作品名字的人。
音乐的瞬间,顾名思义,即用音乐来描述瞬间的主观或客观感受。我今天要演奏的是六首中的前三首。我认为第一首描写了大自然的景色,因为其中充满了号角的声音,以及布谷鸟的叫声。号角,人们在森林中用它来联络。而布谷鸟暗示春天。对于有着漫长冬季的德国来说,春天甚至可以说是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的。
贝多芬,布拉姆斯对于大自然的热爱是众所周知的。舒伯特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也是一样执着――尽管并不那么为人所提及。当时的维也纳,城市很小,因此农村景色的景色对于舒伯特来说应该是随处可见的。
音乐瞬间的第二首,在我看来是舒伯特内心的刻画。作品以沉重的降A大调开始,那种沉重的,流浪的,愈行愈远的感觉,我们在艺术套曲冬之旅的第一首和最后一首中能找到,在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D960的慢乐章中能找到,在“流浪者幻想曲”的慢乐段中也能找到。
乐曲的中段并没有按照惯例转到降A大调的关系小调f小调,而是来到了升f小调。――不要急,f小调将成为下一首小品的主要调性――这是何等的不露痕迹的“刻意”安排啊。。。。。。比起f小调,这里的升f小调显得更“受难”。这个“受”,确切地说,是不求回报,不求反抗的“受”,是宗教般的受难与牺牲。当然,“受难”只是大的方向,情绪上微妙敏感的变化无处不在――比如,时而看到希望,时而希望破灭,等等。这些微妙的变化通过转调,和声的突然变化,以及左手极为细腻复杂的内声部等方法来实现。在这个升f小调的中段第二次重复的时候,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升f小调转到了升F大调,这竟是一部拯救与被拯救的活剧了!
乐曲最后在满足与安详中结束,稳定的节拍,宗教般的虔诚,越来越远的脚步,一切复归平静。“默然,相爱,寂静,欢喜。”(仓央嘉措的诗歌《见与不见》的最后一联)
一部圣经的教义,在这里了。
音乐瞬间的第三首最为著名。从音乐体裁上来说,这是一首进行曲。然而舒伯特在这里加入了多少性格化的因素啊!竟是军号声中的百态图了。有滑稽,有骄傲与洋洋得意。柔情万种的窃窃私语,瞬间转为刚毅的力量,力量中却还满含着幽默。突然,勇士赴战场,却又看到深情地回眸一笑。最后,队伍越开越远,伤感与恋恋不舍逐渐增长,然而,几个半音的不期而来,好像又看到了因为强颜欢笑而故作的怪脸。这样的进行曲,毋宁说是舞曲。当然,暴君的阅兵进行曲充满了血腥,与舞曲相去甚远,也与本曲相去甚远。除此之外,进行曲难道不是一种特殊的舞曲吗?想想莫扎特,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便可知。
PS,大家帮我看看这么写行不行啊?是不是主观的东西太多?
-
儒史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09 09:31:52
-
SAPHIRE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08 17:24:15
-
summerdrink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08 17:13:31
-
Marcelproust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08 11:01:31
-
schon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08 09:43:21
-
大树泉泉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08 09: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