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当快意。。。2
买了一本讲明史的书,开篇就是宫斗戏,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万历皇帝大婚后,皇后非常善于奏折文书的整理,在没有数据库和索引的年代给了皇帝很大帮助,同时又专心侍奉圣母皇太后(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一点,难道有两宫太后?),甚得其心。
但因皇后“多年”无子,太后命遴选淑女扩充后宫,而大臣也趁机打出配合,说宫女品级太低,应该选九嫔。(此时不过是皇后进宫第四年,并且已有一女,哪里就这么着急了?看来皇后也并未真正讨得太后欢心吧)
尚未选完时,皇帝因在太后宫中洗手,见捧盆宫女一时心动,遂结良缘(也是个“以更衣入侍”?)。不久宫女有子,君心却已冷淡,于是太后出面,强纳为妃。(贾宝玉戏笑母婢而为贾政所恶,按封建礼法,太后房里的侍女,是随便好游戏得的?不厚道地揣测,或许这件事本来就有太后的用心在内吧)。这个不受欢迎的倒霉孩子就是皇长子朱常洛,后来万历朝上下“争国本”的斗争纠缠不休,源头都从他而起。
我迷迷糊糊看到这里觉得名字有点熟,查了一下明朝皇帝列表,顿时以往看过的各种八卦碎片涌上心头,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太后就是裕王的侧妃,也就是二进宫中怀抱幼主两泪汪汪的李妃原型,也是野史传说中执掌朝政多年,与张居正不无暧昧者……顺便说一句,张居正死后抄家,多尔衮掘墓鞭尸,看来不管哪个民族,仲父到底是难做的。
这么一来就很好理解了。李后性格独断严苛,对皇后儿媳参与行政辅助工作不满,本想给后宫扩招,以分其宠(打配合的大臣是张居正,难怪如此默契),又私下安排自己的宫女潜规则上位。没想到万历虽然自幼乖顺,在爱情问题上却很有主见,在后来漫长的时光中,叛逆而执拗地专宠选美进宫的郑贵妃,对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也十分偏爱。
万历迟迟不肯立太子,大臣就持续不断地要求他立皇长子为太子(估计背后是太后的影子),万历就持续不断地推脱,所有人都猜测他想立皇三子。于是君臣之间吵了很多年。
找到了一些奏折和上谕的往来答对,感慨有三。1,明朝的臣子真是太不客气了,我看了都想每人给一顿廷杖。动不动就五大罪,三大错,写得气势磅礴仿佛战斗檄文。所谓四勿之箴,编得朗朗上口,这哪里是臣子进谏,简直是幼学训蒙的口气。就是平辈之间,这种批评也是不容易承受的吧,何况面对的是个皇帝呢。然而万历对他们也不过是罚钱或者撤职,发往极边(有人贬到山西去了,山西算极边?),真是好性子。就是这么好性,大臣还要骂他脾气太大,说是“言路几空,士气重挫”,如果换了康熙或乾隆啊,早不知多少人头落地……
徐敬业写讨武瞾檄,武则天故意宽恕他,陈琳写为袁绍檄豫州文,曹操气得当面质问,你骂我一个人就好了,何必还要骂我全家?后来反而重用他。从楚狂接舆的故事开始,容忍一个出言无状的文人,更能衬托大人物的胸怀和自信,有时候对双方都是一段佳话。当然清廷统治者不可能有这种自信就是了。
2,明朝君臣的辞章真是太好看了。
除了立储之外,大臣们和万历吵架的原因还有很多。万历不上朝,他们要骂。万历不为嫡母扶灵,他们要骂。万历不舍得送福王去封地,他们还要继续骂。当然万历确实是一个槽点多多的皇帝,不郊不庙不朝三十年,随便一件都值得写上三五千字,然而大臣也未免太嘴碎。缺乏沟通的夫妻,吵架几乎就成了唯一的交流方式。或许万历一朝的君臣也一样。皇帝久不露面,群臣无从窥见天颜,于是就只有不断地上书痛斥,偶尔等到皇帝批驳两句就算是回应。一般的文书皇帝是懒得答复的,于是言辞就越写越激烈了。
睡了,先写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