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成为诗人的画家不是好工程师
文字是我最好的朋友,文字能让我的心绪安静下来。喜悦,气愤,悲伤,紧张,尴尬。。。我一定要以某种形式记录下来,仿佛只有这样,我才能肯定自己的情绪,然后消化情绪,最后让情绪消失,最终达到内心的安宁。这也是这段时间以来,我尽量让自己多写日志的原因。
关于写日志,想起从前。我曾经是个比较偏科的孩子,数学,物理,语文,生物这些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比较好。而需要记忆比较多的学科,比如英语,化学,地理,政治就比较差了。一直到硕士研究生时碰到了一位有趣的英语老师,特别喜欢他,开始决定用心学英语。其实那时候离出国留学也只有三年的时间了,但是知道我要出国这件事还是在两年半之后。所以出国后我的英语有多烂,可想而知。但是即便是这样的基础,我竟然也是用着英语把最不喜欢的化学读到了最高学位。而对化学的不喜欢到了什么程度呢?高考完了报考志愿,当时是化学老师的班主任建议我报某学校的拳头专业。我问“这个专业需要学习很多化学知识吗”?老师给了肯定回答后,我果断回复“那我就不选这个专业了!”至今都觉得对不起那位化学老师。后来我读化学博士还没毕业竟然收到他去世的消息。我想如果我早点告诉他我现在在世界顶尖的实验室之一读化学博士,他该是多么的欣慰。可是人生没有如果。回想起来,我的人生就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走到哪,惭愧!
啊,跑题好远。拉回来写日志这件事情。有一天,英语老师问:在座的各位,还有人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吗?。基本没人举手。我怯怯的举手问,我每天写博客算不算。他说,“算!,记得以后保持,你会受益匪浅”!是的,虽然生为工科狗,那时候我还每天有写博客日志的习惯。但是我没告诉老师我还有另一个删日志的习惯。就是隔一段时间就会把之前的日志删掉,或者把某个博客放弃掉,重开一个。时间久了,之前的博客用户名和密码也就忘了。而纸质的日记本基本上也都扔了或者毁了。就连再回头去看几年前在欧洲读书的欢乐游学日志,现在的我也看不下去了。之前虽然不喜欢这种做法,因为在众多的日志里,虽然大多笔法幼稚,有时无病呻吟,有时傻呼乐呵,有时心事过于阴沉,有时又扭捏矫情,但是里面也不乏文笔不错的清流之作。偶尔看到也会觉得曾经的那个自己,是位不错的有理想,懂自律,心思清澈,内心光明的好少年。而且日志里满是再也回不去的青春记忆和心路历程啊!都一律都被我删除了。
我从前只是懊恼自己这样的行为。后来我明白了,我是一个连自己都无法面对自己的人,一直在自我否定的人。我一方面喜欢着自己,一方面又懊恼着自己。我懊恼没有走向文学或艺术这条路。我曾经觉得我更适合干随性和诗意的工作,比如做个手工艺人,做个作家,画家什么的。即便自己其实也没怎么正儿八经的当过手工艺人,出版过书,或者画过几幅画。但是每每偶尔做个小手工,写点只言片语,涂过几幅小画,我都觉得沉静在里面的时光真好,心无旁骛,仿佛世界就此清明,真希望这样的时光能一直持续下去。但是现实里我却并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事。我真正从事了完全不同的工种。这个工作需要极强的逻辑性,严谨性,前瞻性和创新性。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半点随意都不行!不然很快就会被科技进步的车轮迅速碾压成一片肉眼看不见的尘埃。于是,我常常自我分裂,我觉得我不适合做现在的工作,但是又觉得我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知识储备,受过最好的教育和训练,如果不从事相关的工作,简直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对自己知识领域的自我放逐。
于是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对自己洗脑,我所从事的是能解决人类问题的崇高职业,我所从事的是高精尖的职业,我所从事的是清贫朴素的完美主义职业。。。其实就是一份需要按压住很多人性虚荣心和熬住人间寂寞的没有多少人愿意从事,并且你以为你牺牲了很多,但其实却并不一定有人认可你,并且90%融不进主流的的职业工种。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低薪且困难重重,我为什么愿意从事?我当时的答案是,我喜欢。如果时光再退回,我觉得我还是会选择和现在一样的路。当时读博之前,我的选择就是这个。后来毕业,最初的选择是这个,然后阴差阳错去了公司,然后咬牙从公司辞职,回来的还是这样一种职业。最开始激情彭拜了一段时间,打算为中国科研贡献青春。结果没过一段时间,又回到了从前那样,假装在好好学习,其实在偷偷东张西望。。。
所以,我可以走多远呢?唯一庆幸的是,还保持着那颗简单的心,和当初那个假装在好好学习,其实在偷偷望天的中学生,并无太大改变。这大概是最近写基金写到要吐血后需要精神吐槽的一篇救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