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急诊·总结
早安
1
一直是实习医生格蕾的粉丝,所以对ER总有小小的滤镜色彩,就算它排在最后几个倒数的科室,仍会带着小小期待去面对上班的每一天。可能从小看太多医疗剧或者警匪剧,对冲锋陷阵的救死扶伤的人总是带有一点点好感。甚至于有时候想在发生大灾难的时候可以成为一线的救援人员。
ER是一个很锻炼自己的科室,老师会放手让你去处理、判断、管理病人,很多时候不得不自己不断打起万分精神去记住自己该做什么,该留意什么。带教是带班组长,像补丁一样哪里需要帮忙去哪里补补,所以经常找不到他人,得自己学会去完成所有的事情。久而久之很容易轻车熟路。感谢我的老师也很信任我。楼上的抢救室虽然没有进去,但是留观区也是忙到飞起的节奏,竟然还有点享受“忘记时间”的感觉。每次会到13点多吃午饭,20点多才想起吃晚饭。
2
分诊那边更是可以锻炼自己的快速评估以及拿着心电图向医生汇报主要病情的能力~哈,还有三寸不烂之舌。
“排队这么久,这还叫急诊?”
听到这样的话是最生气的。谁又不是挂急诊的号呢?那些人真是不懂,急诊不是时间的急,是病情的急。既然有专业人员判断出病情的轻重,就自然有你等待而别人先看的道理。病情危重肯定可以走绿色通道优先就诊,比如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等。
可悲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挤占他人的急救资源,并且在浪费那些黄金抢救的时间。
3
楼下的急诊综合区相当于一个ICU,也是一个需要慎独的地方。家属被隔绝在外,我们就自然地承担起生活照顾的主要角色,同时因为病情危重,抢救也是可以时刻发生的。可能是轮过PICU的原因,自己变得大胆起来,竟然会主动去争取很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多看起来书本上很繁琐的操作其实动起手来还是可以熟练的,这说的怕是熟能才生巧吧。刚到楼下我还是不习惯的,虽然没有楼上那么忙,但是我更喜欢技术性一点的操作。但是楼下也有一些好处,那就是可以接触到很多仪器,有时间去研究并且认真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前几日还有一个疑似流感导致的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的病人直接现场上了ECMO,看着那强大的机器硬是撑着病人的性命,不由深深感叹。
4
ER更大的特点还有便是会碰到形形色色的家属,会抱怨为什么病人有点脖子疼医生还需要吃饭,会责怪我们为什么不积极抢救却忘了已经同意DNR,会想对着我们拳打脚踢却还要我们去救人。然而,看到那些为逝者嚎啕大哭的家属,探病时不断尝试唤醒昏迷的家属,想着想着便有点于心不忍。或许等我思想境界高一点,就能想通了。这矛盾的想法希望以后工作了能有能力去处理好。
5
很幸运幸运在急诊可以成为我两位很厉害老师的学生,学到了不止是临床上的知识,虽然仅仅是两个星期的时间。而其他一些老师虽然只带自己一天,也会事无巨细地倾囊相授。老师给予我的信任也是我工作的动力,无形中学习到了做人处事的各种态度,让我有点舍不得离开急诊。
6
一月份也是个很要命的月份,很多医院的最终面试接踵而来。有人欢喜有人愁。投了好几家大医院的简历没想到皆石沉大海,然而那些随便处理简历就交上去的却能得到很多医院的橄榄枝。
心理肯定会不平衡的,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处在周围人的评价里,“你那么优秀,哪个医院都会要你的,你还是留在省医吧”这样的氛围中。其实我大错特错,有点迷失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方向和水平。很想去的医院却没有让自己过去面试,让我也渐渐明白强求的东西都是得不到的。就像一个舍友很想去深圳附七一样,孤注一掷,没想到还是没中,更是让我坚信了一点。
最终我还是选择留在本来实习的医院,这里有我熟悉的医疗系统,有许多想要我留下来一起当同事的老师。有人和我说,可能会去到不好的科室。其实我也很怕,因为每个医院都是会有坑的,你跳进去后只是掉进去痛不痛罢了。但是我也没有很好的选择了,马路对面那个省排名第一的医院向我也伸出了橄榄枝,我还是因为小小的情怀和念旧留在了本院。可能最后会后悔吧,但是想把这几个月过好。如果实在过不下去,就再继续学习深造吧。不能总是太悲观,一切还是要向好一点的方向看的,不是吗?
7
那段时间一直很沉迷林俊杰在《梦想的声音》上翻唱的《凤凰于飞》,在宿舍不足1米的床上不肯起床,带着耳机听着那悲怨的声音,总是会不住的流泪。
“ 逆风不解,挟雨伴雪, 催梅折枝去”。
8
希望还能“香自苦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