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隐形的特异功能者---通感者
今天,Marco老师要带大家去到一个人迹罕至的领域,认识一群具有的特异功能的人,了解一个非常小众的现象。
So buckle up, 开车啦!

先讲个故事
前天晚上,Marco老师在回家路上遇到一位前同事,典型的工科男,穿着朴素,行事稳重,在单位做IT工作。虽然以前工作交集不多,但其人品不错,遂邀至家中品尝一个月前从国外人肉背回的花茶。
在烧水泡茶的过程中,同事谈及由于之前茶叶贸易公司的工作经历,因此对茶叶比较了解。所以Marco非常期待同事如何评价。
一口茶下肚,同事道:“口感不错,有淡淡的回甜,像是一个方形。”边说边指着桌上的方形茶罐。

这就是那个茶罐
Are you kidding me? That's interesting!
这有趣的评价,实属生活中的一场意外,好久没听人说这么有艺术感的话了。这工科男的皮囊下居然是个有趣的灵魂。

可惜当时忘了追问,他的评论到底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还是真真切切的感官感受。因为这两者不同。如果是后者,那么这位前同事可能具有我们大多数人不具备的“特异功能”。

这就是今天Marco老师要带大家了解的神奇力量----通感。
通感的概念来自西方,英文叫synesthesia(或synaethesia)。syn即“一起”、“一样”、“熔合”; aesthesia即“感觉”, 整个单词意为“perceiving together”(一起或同时感觉)。
钱钟书将其翻译为“通感”,并引入文学界。他在《通感》里说:
“在日常经验中,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鼻身等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伟大的高尔顿于1880年在《Nature》杂志上正式提出通感是一种认知形式。(高尔顿是达尔文的表弟,少年天才,19岁就被评为正教授。)
进一步说,通感首先是一种生理现象,即身体某一感官受到刺激而于其他感官产生的真实的生理感觉(或者说是由于外界信息进入人的感官而向中枢输送时,发生改辙换道的结果),继而它是一种心理现象,即某一感官所受的刺激给另一感官所带来的主观感受。而后这一生理和心理过程又运用在语言中,表现为语言现象,成为文学修辞手法。总结来说,通感是一个跨学科的多科性术语。
不管那位前同事是真真切切看到了方形的形状,还是仅仅通过联想和想象,借由艺术化的语言创造出了一个美好的“比喻”,Marco老师都相信,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上,在我们的同类中,有不少人具有多感互通的“特异功能”。
这些具有通感能力的同伴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生活体验。比如,在他们的世界里,字母和数字可能有颜色、有气味、有味道、有形状、有个性、有温度。。。。下面这张图就是通感者真实的世界!!!

一个非常非常小众的百度贴吧里卧虎藏龙。有着通感能力的小伙伴描述了他们的欢乐的世界。(点开可以看大图)


单词是五颜六色,是好事还是坏事?是不是更容易记住?

上面这位音符有颜色的小伙伴其实并不lonely, 音乐天才莫扎特也有这种通感。
莫扎特自己说过D大调的调子有一种温暖的“橘红色”的声音,而降B小调是黑色的。A大调对他来说是五颜六色的。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他的曲谱上音符都是用不同的颜色来记录,以及为什么他大部分音乐都是用大调演奏的。
Mozartsaid that the key of D major had a warm "orangey" sound to it, while B-flat minor was blackish. A major was a rainbow of colors to him. This may explain why he wrote some of his music using different colors for different music notes, and why much of his music is in major keys.
下面这位,“黄色是甜腻的”,心情不好的时候多看点黄色的东西,是不是可以治愈?

知乎上也有人分享自己的通感经历。

还有人利用通感进行占卜。

当然,通感不只发生在国人身上,外国人的通感现象也时有报道。


注意啦,因为通感现象罕见,所以经常被医生误诊为“幻想症”,就像上面这位英国男子詹姆斯的医生认为他是过度想象力。
通感和“幻想症”的区别:通感是持续性的,幻想往往是暂时的、间断的,另外通感的形式是有规律的、固定的,比如通感者受到听觉刺激,引发了味觉的反应,那么这种反应以后会以同一种方式发生。(如《让我开始》是烟熏培根味,不会变成草莓味)
有通感能力的人,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经历是不寻常的,直到他们发现其他人没有这种能力。部分通感者整个一生都在保守秘密,但是大多数通感者认为他们的能力是一种天赋,一种“隐藏”的能力,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用。例如,他们可能会利用通感来记忆姓名和电话号码,或者做心理算术。
所以Marco 老师,深深怀疑《最强大脑》里的一些选手就是通感能力者,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专门去学习独特的记忆法。

另外,推荐大家看一个TED视频 《Daniel Tammet: Different ways of knowing》。演讲者Danie Tammet就是一个天才般的通感者,如他所说"我的文字、数字和颜色、情感、个性合在一起。这是科学家们称之为通感的一种情况,一种不寻常的感官交流。我看到的数字1到12——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形状和字符。1是一道白光。6是一个很小很悲伤的黑洞。这里的素描是黑白的,但在我看来它们有颜色。3是绿色的,4是蓝色的,5是黄色的。” Danie Tammet 眼中的数字(此为黑白素描,实为有颜色)

“My worlds of words and numbers blur with color, emotion and personality. As Juan said, it's the condition that scientists call synesthesia, an unusual cross-talk between the senses. Here are the numbers one to 12as I see them -- every number with its own shape and character.One is a flash of white light.Six is a tiny and very sad black hole.The sketches are in black and white here,but in my mind they have colors.Three is green.Four is blue.Five is yellow.”
在Daniel 脑海中,53乘以131等于6943的算术题是这样的,他不需要背公式。

写到这里,Marco老师又联想到,上个月重温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为了不被同学嘲笑自己的名字(Piscine 和pissing音同,后者意为撒尿),Piscine 让同学简称自己Pi(和圆周率的符号发音相同)。但同学们并不买账,所以piscine 只好放出大招。在一次数学课上,Piscine在同学面前展示了自己记忆圆周率的超强能力,把整个黑板都写满了,Piscine成功地成了Pi。那如果,Pi没有经过专门的记忆训练,是不是也可能是个通感者?

目前已知的通感类型共有60多种,但目前科学家们只研究了少量的通感现象。如果英语能力不错的话,Marco老师推荐大家浏览下英国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的官网,他们有一个专门研究通感的科研中心,里面有丰富的信息可以深度挖掘。


语言文学中的“通感“修辞
其实正如前文所说,通感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当其表现为语言现象时, 就成为了文学修辞手法的一种。
普通人可能并没有多感互通的能力,但是我们可以发挥想象、联想和艺术感悟的能力来进行语言创作,从而增加我们语言的情趣,增强描述的形象性,假造出奇妙的意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美的享受,成为别人眼中有趣的灵魂。
比如:the liquid stillness of the night (夜静如水),把本属于形容属于视觉和触觉的liquid,来形容听觉的stillness (the quality of being quiet and not moving) 就是明显的通感.
再如,a sour look (酸溜溜的一瞥), sour是味觉,而look是视觉, 这是味觉向视觉移位.
以及What anoisyscarf it is!( 多么花俏的围巾啊!), nosiy 是听觉(吵闹),而花俏是视觉。

文首分享的来自霉霉Taylor Swift 的<Red>, 歌词中就有大量的“通感”修辞运用。这首是她本人填词。不过还是那个问题,Taylor Swift是艺术创作,还是真实体验,不得而知。你是不是有点偷偷期盼霉霉具有真实的超能力呢?
Red歌词
“Losing him was blue, like I'd never known
Missing him was dark gray, all alone
Forgetting him was like trying to know somebody you've never met
But loving him was red, oh red, burning red
Remembering him comes in flashbacks and echoes”
“失去他是我从未体验过的蓝色
想念他是孤独的暗灰色
忘记他就像是去努力认识一个你从未见过的人
但爱他是红色
爱他是燃烧的红色
想念他能看到过去的场景回放,听到回声”
中文文学作品也不缺乏通感的例子。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屡屡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摩声的。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其实古诗词里也有很多通感修辞,大家感兴趣可以百度百度。
当然,通感作为一种修辞,在英语语言里算是比较小众的。英语里常见的修辞法包括:明喻、暗喻、拟人等等等。正确使用修辞手法,是熟练掌握英语的能力体现,也是英语考试里的重要考点之一。
如果觉得文章有意思,不要忘了关注瞩目英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