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粉与哈利之夜
早安,北京。我又熬夜了。为了一个看似正当的缘由—— 我要把哈7看完。必须是今晚,因为今晚宵夜吃到了螺蛳粉,就是个大日子。仪式感都营造好了,半途而废就可惜了我花重金买的粉。
这两周,陆陆续续地把HP系列从头到尾重温了一遍。之前看到很多人说他们重温都是因为神奇动物的上映,可那时我丝毫燃不起任何此类冲动,只是觉得神奇动物(尤其是1)难看极了。对于我这种对各类社会风向都很迟钝的人来说,契机只能是私人化的。比如,在某友人硬盘里发现了哈1到哈7的全部资源还不小心拷了过来,比如,去城堡逛了一圈想起了霍格沃茨,比如,在二手店碰巧淘到了两本HP的原版书(Bloomsbury版,分别是deathly hallow 和 the order of phenix,hardcover,老棒了),比如,到图书馆查资料在角落里发现剩下的几本。那叫什么效应来着,当你注意到一个人,就总是会遇到他。
想象中令人感动落泪的情怀并没有出现,实话说,在看哈1哈2的时候,我是负面感觉大于正面的,甚至觉得这次重温是个错误的举动,毁了我童年时对这个系列的美好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于人物正邪过于分明的反感,还有好人一定会战胜坏人的道德逻辑,就像低幼童话故事里的。德思礼一家都是又蠢又坏,处处跟哈利过不去,尤其是达力表兄,招谁惹谁了,不就是胖了点爱吃了点,就各种令人讨厌的特质都往人身上堆砌,太假了,试问哪家有这样的孩子;邓布利多总是最后关头给格兰芬多开挂,加分都是两到三位数,偏心地极为明显。伏地魔就是坏坏坏,就是喜欢杀杀杀,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人格特质,他的存在好像就是为了在哈利的成长路上不断使绊子,给哈利打怪升级各种提供练手,最后被KO。(当然,还是有可爱的地方,主要归功于铁三角的友情和其他的亲情爱情线。)这种感觉,直到我看完最后一部,才终于消散。原来大家都是有故事的同学。的确,没有过去的人物是立不起来的,多亏了邓布利多的自大,詹姆波特的骄横,斯内普的深情,我最后才忘了这是个虚构的故事。
其实我只能算半个哈迷,虽然电影都看过,小时候在家里书柜翻到的只有哈1到哈3,在小学某个假期入坑,但是书出到后面我也上初中了,阅读趣味发生了改变,哈4到哈7都是断断续续跟同学交换看的,印象并不深。所以,哈利波特在我的记忆中最主要的印象还是故事开始时所营造的那个魔法世界,神奇,欢乐,刺激,并没有后来的暗黑,复杂与纠葛。
想想觉得有趣,书的发展跟人一样,都是从一派天真,黑白分明,到发现圣人与恶魔都没有那么好定义,故事里不断死人,我们也在不断失去,故事随着情节发展越来越丰满,也正如经历了人生大小事的我们。可我们和它总要在某处分道扬镳。故事的结尾当然是光明的,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可是生活的战斗却永不止息。书为自己选择了一个美好的定格寿终正寝,我们则要代替哈利罗恩与赫敏去过那毕业后的十九年,和下一个十九年,下下个,甚至更多。奇怪的是,只有这时,再回想起故事刚开始的时候,看到的不再是它有多么幼稚可笑,反而觉得无比珍贵。
或许因为那是我们注定失去的,久已失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