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是这样的毛姆
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这位人物,他的名字叫萨摩赛特.毛姆。他或许不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但却是最享誉世界最富有的作家。在他身上,我们领略到到自律和勤奋对成功的重要性。他一生写过78本书,包括122个短片小说和31个剧本。但是有人说,如果能将毛姆的一生写出来,那将比他的小说精彩一百遍。

毛姆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英国律师家庭里,幼年时的他过着被母亲娇纵溺爱的独子生活,但在他八年那年,最爱的母亲因病离世,两年后,父亲也相继去世,从此他一生最为美好的时光画上了短暂的句号。他被送去英国叔叔家里,叔婶两人没有孩子,一个自私狭隘,一个严肃刻板,他再也没有被当做宝贝对待。在英国的童年生活,无疑是无比凄凉痛苦。“小时候得到的爱太少,以至于后来被爱都会令他尴尬。”也许正是童年的不幸遭遇使他极度自卑,敏感、聪慧、善于洞察人性,最终成就了传奇的毛姆一生。
英国作家赛琳娜.黑斯廷斯在《毛姆传》中透露了毛姆成功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阅读和自律。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高赞回答:“普通人做什么副业可以月入过万?写作变现是最容易的逆袭方式。”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某平台写作高手,通过写书评轻松年入过万;大学生靠兼职写作收入远超过毕业生工资;某大咖靠坚持写作靠出书一度跃进作家富豪榜。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所以我们斗志满满,跃跃欲试的想在写作这片蓝海里捞到金。
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的通过写作变现了?很多人忽略了最本质的问题:阅读的重要性,即永远是高质量的输出决定高质量的输入。失败的人往往过于急功近利,又何曾认真读过书,研究阅读技巧,写好读好笔记,又或者下意识的养成在生活中搜集写作素材的习惯?
毛姆之所以能成为全世界著名的高产作家,虽然天赋异禀,但也和他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比喻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所以他为自己定制了一个大书包,里面装满了各种有名小说,这样避免了书不够读的窘迫境况。他更是把读书比做一种瘾,认为一天能读几个小时的书就很知足了。他在《总结》里解释道:读书是一种必需品,如果被剥夺一小会儿,便会感到自己像被剥夺了毒品的瘾君子一样烦躁。
他也很重视写作材料的收集,一方面在阅读的过程中,他大量抄写德莱顿、斯威夫特和杰里米.泰勒的精彩作品片段并熟背,同时他揣摩故事情节和对话片段,融入自己对事物独特的见解和思考,经常写满密密麻麻的纸张。另一方面他“带着职业文人所特有的含蓄与疏离”乐此不疲的穿行于伦敦各大社交圈子,环球旅行时依旧敏锐的观察各地道德习俗和人情世故,将收集到的有用材料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另外一个毛姆成功的因素即是极度自律的创作习惯,他说:“我写作是因为忍不住。”他的一生都在严格执行一个规矩:每天上午九点到十二点是雷打不动的写作时间,即是到了晚年,在灵感很有限的情况下,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上午写点东西。
玛莱斯克别墅的生活方式概括了他本性的两面:一面是奢华、温暖和肉欲,一面是严肃和自律。客人们睡的很晚,在泳池边虚度时光,毛姆的生活则是严格且一成不变的,任何事情都不能打扰到他。他的行程总是安排的满满当当,从没有怠慢和虚度过每一寸时光,每天贪婪的汲取着一切素材和故事,如果不是在听故事,就是在经历故事,要不然就是在写故事。
我们多少人曾怀揣梦想上路但多次半途而废,其实阻碍前行的并不是智商因素,而是因为过于向往自由,总是给自己太多选择和借口,结果每一次都是浅尝辄止。我们羡慕成功的人,总是觉得别人成功的原因是天赋异禀,其实殊不知背后他们靠着强大的自律品质,数十年如一日在某领域精进着,而我们只能用仰望的姿态感慨道:自律的人生真可怕。
山本耀司曾说: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如果你有通过写作变现的梦想,可以借鉴毛姆的成功经验,务必在写作的源头及阅读上下功夫,重视阅读习惯的养成,同时更大化的搜集写作材料,为自己的文章锦上添花。但是不自律的人做一件事多么的不可靠,今日兴趣来了,多做一点,明日没了兴趣,便束之高阁,还惊叹别人自律的人生简直开了挂。世上从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有的只是日积月累的坚持。所以,你想要什么,就一定会得到什么,除非你想要的决心不够强烈。但在此之前,请带着坚信能得到它的信念自律的活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