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害怕过年
查看话题 >为什么过年会成为一件让人害怕的事?│春节片单
临近春节,豆瓣出现了两个很有趣的话题,形成鲜明的对照组。

与其说很多人害怕过年,不如说是害怕回家。
“家”这个词,被塑造出来的感觉一直是温暖、舒适、幸福的。街道公交站的平面广告,各大电商平台的banner和广告语,视频网站的影视剧片头广告,公众号推文,综艺节目……都在这么告诉你。
那为什么现在,回家过年会成为一件让人害怕,让人躲避的事?
前几天微博有个热搜,给春节起了个外号,叫#催婚黄金周#——这也许就是答案。
但隐藏在这个答案背后的,可能是很多人不愿去触及的东西。
28岁的周女士说:“记忆中父母和我说得最多的话是‘不行’。女孩子不能穿短裤,不能学电吉他,不能晚回家,不能和男同学单独吃饭……这些限制都被冠以保护的名义。高考时,我瞒着所有人去区教育局改了志愿,违背父母让我留在本地学法律的愿望。”后来她坚持不回家乡工作,爸爸断了她的生活费,妈妈则哭着问她,为什么放着好日子不过要出来受苦。
31岁的肖先生说,父母接受了他喜欢男性的事实,但“每次打电话或者回家,不管跟他们聊什么,他们都会拐到那个终极话题上:你还是得找个女人结婚啊,还是得生孩子啊,不然你老了怎么办?对传宗接代的焦虑发自本能,我理解,却不知道能做什么。我想过妥协,认真地考虑过代孕,但越查越明白,我无法对一个新生命负责,不能为了给父母一个交代,就自私地制造出更多牵扯。”
有个同事说:“不回家大家相安无事,只要春节回家,一定会和爸妈吵架,对谁都不好。”
有个朋友说:“我今年不打算回家过年。去年我本命年,大姨给买了3双红袜子,妈爸弟弟一人一双,就本命年的我没穿上。我妈没给我补上一双红袜子,先给我弟换了部oppo手机。”
家庭是一个复杂的命题,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处是一门太高深的学问,有的家庭一窍不懂,有的家庭一知半解,有的家庭满分毕业。
知乎网友@霍华德 说:“直到成年之后,我才明白,我所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是一个幸福的家庭。我发现我自信的源泉,并不是我的成绩和学历,而是家庭幸福。因为无论你富有还是贫穷,是高还是矮,是胖是瘦,是丑是帅,只要你家庭幸福,就可以打败 90% 的人了。”
这个假期,想给你们推荐9部家庭题材的电影,都是错误的相处方式的“示范”,知道错的是怎样的,将来才能避免去犯这些错。
希望“父母皆祸害,子女全麻烦”这样的不幸与怨愤,不会再重演。希望那10%的人,最终变成百分之百。
l 驯化
《狗十三》讲述了女孩李玩从童年到成年的残酷变化中所发生的故事,呈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例子。
女主李玩是个13岁的初中生,喜欢物理,影片开始时,她戴着牙套冲镜头笑。
她爸就像是这个把牙勒得生疼的牙套。

因为英语演讲有保升高中的名额,她爸做主把她的物理小组改成英语小组,改完了还说:等你长大你才知道我是为谁好。
是不是很耳熟?
这部电影里的父亲形象,是很多中国父亲的缩影。
不管你有多喜欢“物理”,只要他觉得是为你好,就要让你改学“英语”。
这种不愉快,在李玩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过很多次,多到仿佛这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比如李玩的名字是随便起的,弟弟的名字是要精心挑选的。

对李玩来说,更大的不愉快,是由一只她爸给她买的小狗引起。因为这只狗,李玩第一次反抗了父权。
这部电影,曹保平导演在2013年就完成了,却在当年被禁映,直到2018年才在中国全面上映。它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孩子被驯化的过程,刺痛了很多人。
豆瓣网友@Mumu 的一条短评被赞了13993次:“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或者说,如果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
l 专制
这部希腊电影,和《狗十三》中牙套、狗的意象有相似之处。讲述了一对父母将3个孩子关在一座乡村大宅内,不让他们离开,甚至控制他们的思想的故事。
3个孩子从小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由父母亲自教导学习,但他们学习的东西,和外面的孩子不太一样。

唯一可以自由出入这个家的只有父亲,他有一份正常的工作,会为孩子们带回生活必需品。那些带回来的生活必需品都是撕掉标签的,隔绝孩子对外部世界的所有好奇。
他有时会带回一个女人——克里斯蒂安,她是受雇来满足大儿子的性需求的。而她的几次到来,正在悄悄改变这个家庭。
父亲把家里的狗送去宠物培训学校,培养出“狗应该具有的行为”。

为了和孩子们解释即将接回家的狗和母亲突然的怀孕,父亲是这么说的,这也暗示着家里的孩子就像被送去宠物培训学校的狗一样。

父亲告诉孩子们,外面的世界非常危险,孩子们如果想要出去,必须等到“狗牙”脱落。

终于有一天,大女儿敲碎了自己的“犬牙”,趁着夜色钻进了父亲车子的后备箱。

整部影片就像一个荒诞的寓言故事,在一种极权专制的围城式的家庭环境里,所有家庭成员都变得扭曲。
这部电影曾在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奖。
l 暴力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美国花样滑冰史上第一个完成三周半跳跃的选手坦雅·哈丁,家境贫寒,天赋异禀,本来前途一片光明。但是1994年冬季奥运会前夕,她的竞争对手南茜·克里根被人袭击膝盖导致受伤,调查发现这事儿是她的前夫干的。坦雅·哈丁因包庇罪获刑三年,还被终身禁赛。
在电影里,女主角叫托尼亚。
她妈妈发现了女儿的溜冰天赋,很小就把她送到了溜冰场,从没有什么鼓励式教育,对女儿说的每一句话都带“他妈的”。

托尼亚站在冰场上和别的小朋友说话,她妈是这么说的。

托尼亚整天在冰场上练习,连厕所都不能上。

托尼亚长大后,和一个男人结婚了,这个男人竟然家暴,更让人震惊的是托尼亚对家暴的理解。“我的丈夫是因为爱我才打我。如果他不爱我,为什么要打我呢?”
也许她只能用这种自嘲的方式来给自己开解,否则无法坚持下去。
后来,托尼亚问母亲爱过她吗,她妈说,做个好妈妈没用,而我把你培养成了冠军。

有人说,托尼亚的母亲确实很厉害:不疯魔,不成活。
有人说,母亲最该做的事她一件都没有做。
托尼亚对滑冰的热爱,有多少是因为喜欢,有多少是因为滑冰是她唯一能够获得肯定的窗口,没人知道,也没人在意了。
l 禁锢
这个故事发生在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一对夫妻有5个年轻貌美的女儿,最小的塞西莉娅才13岁。
但是,她13岁就开始割腕自杀了。

父母专门给塞西莉娅看了心理医生,并为5个女儿举办了人生中第一场也是唯一一场party,邀请了很多男孩。
可塞西莉娅还是自杀了。
当另一个女儿被花花公子抛弃之后,父母害怕再发生什么意外,于是囚禁了几个女儿。女孩们与外界的唯一联系,是她们订阅的杂志。

直到影片的最后,这对父母也想不明白,女儿并不缺少他们的爱,为什么要自杀?对此,导演索菲亚·科波拉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也许每个人看完之后,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l 偏心
这部电影改编自山田宗树的同名小说,知名度很高,也很经典。讲述了渴望爱的松子的坎坷一生,家庭对她的影响值得人反思。
松子是家里的姐姐,从童年开始,身患重病的妹妹便吸引了父母的大部分关注。
松子和妹妹分享恋情,会被父亲责怪。

松子为了得到父亲的关爱,做了一辈子的鬼脸。但在松子的成人礼上,父亲挂念的还是妹妹。

松子一心一意想要讨好父亲,博得关注,渐渐形成讨好型人格。
她习惯了用奉献牺牲,委曲求全来换取别人的爱。


即使男朋友家暴她,她也不离不弃,她认为:“就算被打,也比孤单一人好。”
导演中岛哲也采用喜剧化的手法对这则悲剧进行了包装,更显其悲。
l 贫瘠
比起家境的贫瘠,更可怕的是爱的贫瘠。
80年代末的纽约哈林区,家境贫困的非洲女孩琼斯被母亲辱骂,被继父性侵,被同学嘲笑,生活在无边的绝望之中。
16岁的她,除了要上学,还要洗衣、做饭、收拾家务。
她依然有很多美好的期望。

学校的老师想将琼斯送入高中继续就读,让她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但是她妈是这么说的。

母亲的阻挠、自己的自卑、外界的嘲笑以及孩子的出生,都成了她寻找幸福的道路上的荆棘。

后来,她在别人的帮助下,离开了父母。
l 抛弃
这部日本电影根据著名的“日本西巢鸭弃婴案件”改编,讲述了四个孩子被母亲抛弃后,独自生活的故事。男主演柳乐优弥在第57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男主角,当时他才14岁。
四个孩子分别有不同的父亲,而且除了长子之外的3个孩子都是黑户。
所以母亲只能对外人说自己和长子两个人一起生活,其他孩子只能藏起来。


大儿子和大女儿早就过了上学的年龄,却不能上学。

后来,母亲留下一些钱就离开了,她答应会回来和孩子们一起过圣诞节。

大儿子计算着母亲留下的钱,省吃俭用和弟弟妹妹一起生活。

很快,水电煤气都没有了,钱和吃的都不够了……
但母亲始终没有回来。
l 杀意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一个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女人白小姐,认识了一个与她有相同经历的女孩的故事。
白小姐的人生是不幸的。
爸爸死的早,妈妈酗酒又有抑郁症,喝醉后会失控把孩子打得浑身是血。清醒后又万般自责,为了避免伤害,她把白小姐抛弃了。

后来,白小姐在路边遇到满身伤痕的9岁女孩金智恩。

她的出生对于父亲金日坤来说是个意外,因为金日坤对孩子根本就不感兴趣,他只对游戏感兴趣。女孩的父亲和继母经常殴打她,还领着政府发给女孩的救济金。
他们把孩子关在潮湿寒冷的洗衣房里,不给饭吃,不给水喝。
孩子渴急了,用嘴开水龙头想喝一口水,被父亲看到了,却说出“干脆死了不是更好吗”这样的话。

白小姐看到了这个女孩,就仿佛看到自己,决定要拯救她。
最后,白小姐也被拯救了。
l 意外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叫凯文的男孩,因为父母爱和教育的缺失,最终变成杀人恶魔的故事。
伊娃是一名梦想周游世界的职业女性,但突如其来的婚姻和意外怀孕使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

但她并没有做好成为一个母亲的准备。
孩子无休止的哭闹,破坏,调皮捣蛋,让伊娃有些自暴自弃。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尽快摆平儿子,她迅速地把凯文哄睡、喂饭,完成需要完成的一些事。
丈夫对儿子的关爱更是非常随意,有心情了就给儿子买几样玩具,在教育上说说风凉话。
不久,伊娃又有了一个小女儿,小姑娘天生失语,伊娃将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她的身上。可丈夫对此很不能接受。

这两个孩子,都不是他俩同时做好准备之后才出生的,都是意外。
成年后的凯文与母亲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并犯下了无法挽回的过错。
最后,看着穿上囚服的儿子,伊娃问出了心中的疑问。

如果当初他们能这样坦诚交流,也许结果会不一样吧。
P.S.春节期间魔宙豆瓣会停更(也可能会有惊喜),提前祝大家新春快乐,吃好喝好,不争不吵,过个好年~
实在想我,就来这里看看我:

参考资料:
《“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十年已“雪藏”,叛逆的80后怎么样了?》,每日人物
《“父母皆祸害”小组11年:有80后生子并与父母和解,00后开始活跃》,后窗
《原生家庭非常幸福是怎样的体验?》,知乎
-
提恩恩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1-22 05:23:20
-
大富大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1-29 10:41:30
-
糨糊骗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10 01:13:01
-
F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30 09:57:19
-
红拂夜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29 16:53:01
-
为了自己而活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21 21:27:53
-
狡猾的狐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09 22:55:38
-
八厘米蔚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09 10:05:55
-
mountai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09 08:00:07
-
人人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26 09:24:49
-
人人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25 09:46:18
-
猫猫猴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22 08:16:01
-
豆芽含水97%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14 02:47:27
-
Dushamp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07 12:50:27
-
Dushamp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07 12:39:43
-
刘清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07 10:28:52
-
活蹦乱跳的火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06 14:18:27
-
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05 19:57:43
-
极品吃货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05 17:27:12
-
哼哼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04 18:13:48
-
在哪里搁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03 14:18:23
-
未注销 转发了这篇日记
对于不具有包容特性的家庭而言,尤其是把观念狭隘的父辈与儿女强行放在一起相处几天,根本就是一场场冲突与战争。冲突结束之后,只会在大家彼此的感情上划上爪痕,剩下的各自舔伤。
2019-02-03 00: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