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一头怪兽
每逢年关将近,又听到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说的是古时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它从山上来到村庄,能使人们患上寒热之疾。这种妖怪专门携带疠病,人人闻之色变。然而这妖怪虽然凶恶,却也有弱点,它最怕火中烧竹子时的爆响,于是人们便在它下山的这天点燃竹子,把妖怪惊走,后来燃烧的竹子又装进了硝,点燃后声响更大,这就是现在的爆竹,燃放爆竹后来也成为年俗中的重要一环,据说鞭炮冲天的火光和巨响,可以震慑像“年”之类的妖怪。

这个故事,可能和你母亲讲的不太一样,但都是把“年”比作怪兽,燃放爆竹将其惊走,谓之“过年”。古代文献中并无“年兽”,这应是较为晚出的传说,在民国时期的报刊中才有出现,比如1939年12月31日《申报》中有一则《过年的传说》,开头便写道:“据说,在四千多年前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物,名叫年。这种动物很大,性喜冷,在每一年的终了,与第二年开始的那一夜,他就要出来吃人,所以,那时候的人,都是存有惧怕之人,并且没有一个方法来制阻他的活动。于是在这时,大家就把他当做一个关,就是现在所说的年关。又因为逃过了未被年吃掉的缘故,所以就把第二年的第一天,叫做新年。”此文并无提到故事的出处,只用了个模糊的“据说”,似乎是故事新编,民国报刊上的年兽故事大同小异。

“年”这种怪兽的原型应是山魈,是一种山精,据《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魈恶鬼。”这或许是年兽惧怕爆竹的故事来源。山魈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山海经》中的枭阳国人,枭与魈互通,亦称枭羊,民间称之为山大人,枭阳即山魈、山精之类,《山海经·海内南经》载:“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则笑,左手操管。”这里提到的枭阳样子像人,嘴唇长可遮过额头,浑身黑毛,脚掌朝后,批发,手执竹筒。这类妖怪喜欢抓人,抓到人后便仰天长笑,大笑之时,长唇翻转,盖住了额头,直到笑够了,才开始吃人。

对付这种妖怪,《异物志》中记载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拿大竹筒套在手臂,靠近山魈,山魈抓人,一般是扯住人的手臂,却抓住了竹管,趁山魈大笑之时,人从竹筒里抽出手来,用刀把山魈的长唇扎在额头上,即可擒住山魈。
枭阳算是比较古老的形象了,在后来的传播中,又有不同程度的混杂,比如韦昭注《国语·鲁语下》说:“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缫,富阳有之,人面猴身能言。”山缫即山魈,这是将山魈和一足夔混杂,夔本是《山海经》中一只脚的牛形怪兽,生活在东海的流波山,上古神话在民间流传,使夔由海登陆,与山魈混杂,故而山魈的形象又有独腿者。


《神异经》中又写到了山魈爱吃虾蟹的习性:“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由这种习性来看,山魈或许是一种生活在山间的食蟹猴。《神异经》中还说山魈“犯之令人寒热”,用现代 眼光来看,似乎是说山中的猴类携带传染病,使人受到感染。

上古时代的怪兽以多种形象保存在后世民间信仰中,年代愈久远,发生的形变也就越大,甚至难以辨识,山魈的演变之路,就颇见古史考稽之难,民间信仰与原始神话的相互侵染,也为这种难度不断加码。不过,精灵古怪的山魈在民间传说中绵延不绝,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古老的记忆在民国的艰难时世中有了别样的投射。

在中国的志怪传统中,通常认为妖怪耗人精气,令人虚弱,年也是如此。作为时间的标尺,年的频频出现,催人老去,怎能不令人恐惧?而这古老的恐惧,相当于对怪物的恐惧,将年比作怪物,实在有深意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