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别了,林清玄先生
2019年1月23日,今早,据媒体报道,知名作家林清玄过世,享年65岁。

林清玄 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记者、《工商时报》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获台湾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日报》文学奖。有三百万人次听过林清玄的演讲,林清玄成为许多人的“心灵导师”。
他的著作等身,超过一百部,内容大多论及佛家之事,要人学佛向善,守五戒,慈济布施,了无罣碍。如:《菩萨宝偈》、《禅心大地》、《身心安顿》、《在苍茫中点灯》、《茶味禅心》等。
无数网友留言:“震惊”,“不敢相信”,“这一定是误传”……来表达不舍之情。
还有网友发表林清玄的文字,作为悼念。
等待返青的草丛中慢慢流溢著阳光味,香香的,暖暖的,轻轻的,柔柔的,从我的发梢、肩膀、衣服,从我目光所触的护堤杨树上浓厚著、流逸著。我的心域泛起春天般明媚、柔和的气息。温润、甜美。小时候,就是这样静静地追随著这片阳光,嗅著他们身上阳光的味道,温暖著幸福著。 ——林清玄《阳光的味道》
一时感慨万千 凹叔的朋友们 ▼
@麾少
青年编剧,作家
最初接触林清玄是因为古龙,在古龙传里看到一些轶事,传说他为了能够拿到稿约,只好硬着头和古龙一起喝酒,大口同饮,颇具江湖风,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朋友,不仅在深夜碰杯,还有了写作上的交流,包括文字上的影响,以至于林清玄的散文和古龙的文字风格神似,传说亦真亦假,如梦如幻,但爱屋及乌,会在置身图书馆时有意识地搜索林清玄这个人,把他的书找出,打开,放在眼前。
另外就是,关于林清玄的“三个愿望”:成为一个成功作家、环游世界、娶一个赫本那样美丽优雅的妻子。这个传说像鸡汤一样流传在朋友圈,不排除是书商为了营销而写的软文,却让很多人从这个角度了解了作家林清玄的经历,也让人接触了他的文字和生活。
读林清玄以散文居多,在他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中,写道:
“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变老。”

在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拼了命去掠夺、争取和锐进,却不知停下来的风光才是最佳。虽有鸡汤味道,但很高级。写出这样的东西,跟作者的修为有关。林清玄的文字有一种纯粹和淡泊,仿佛陌上发花,可缓缓醉。
@古桑
书评人,现居北京
很多小镇青年的记忆都有这几样:古龙、金庸、录像厅、公审大会,爱好文艺的喜欢周国平,王小波是当小黄书看的,只有林清玄是男女皆宜的。是青涩的少年男女之间的沟通桥梁,是“谈人生”屡试不爽的良药。
女孩生日,送一本林清玄,绝对高效又保险。可谓当年的最佳生日礼物。
就我自己来说,有篇文章印象深刻无比,一篇是《武昌街的小调》,写台湾诗人周梦蝶,摆着旧书摊,成了台湾街头的文化地标,甚至接近于神迹。让少年的我,对于文化的光芒与意志的坚韧有了别样认知。
去年我在北京做新媒体,特意研究了作家的个人公号,发现林清玄的号做得非常专业,组织想当周密,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知,生命力与适应力之强,可窥一斑。
@小引
诗人,著有《悲伤省》等,
代表作《西北偏北》等。
我还真没读过这个人。名字倒是很熟。偶尔在什么杂志报纸上看过一两篇。觉得太纤细,禅修心灵,泡茶插花,不怎么喜欢。
@烟罗依依
大学老师,现居武汉
中学时在新华书店瞎晃,偶然发现他的书。那时我是一个敏感焦虑的小孩,看他的书心情可以平缓下来。故事就是我曾经送了两本林清玄的书给中学闺蜜,她放在宿舍上铺的枕头下,有一晚宿舍被盗,书被偷走了。当时我的第一个反应竟然是:好有眼光的的贼!
印象最深的是《月光下的喇叭手》,被里面所描写的孤独深深打动:在冬夜寒冷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春天来了,他还是站在那个寒冷的街心,孤冷冷地站着,没有形状,却充塞了整条街。
最喜欢他早期的散文,比如《红心番薯》《飞入芒花》《星落尼罗河》《温一壶月光下酒》。
@May
上高中的时候经常读。乃至于后来来了北京,发现有些商场里卖一种叫“林清玄”的化妆品,很是接受不了!第一次见到这个牌子,反差特别大,心想怎么一个男作家,还做化妆品品牌?

后来,才发现,这么多年我都误解了,不是林清玄的产业!可惜他才六十多就去世了。
@付立平
蜂蜜阅读创始人
第一次读林清玄的文章,是在我的高中时代。记忆已经不是那么清晰,究竟是在学校图书馆看到的,还是在学校文学社指导老师提供的图书中。但当时的感觉始终没有忘记,那些清明的文字直击了一颗少女心,那么美的文笔,蕴含着思考的智慧,成为了我们宿舍文艺少女们的心灵启蒙。那时候我们每天在书山题海中奋战,林清玄的文字里有着抚慰和滋养人心的力量。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执着地认为林清玄是一位温柔智慧的女作家,那是我读他文章的最初意像。
近年来林清玄先生致力于传播公益,让更多孩子和家庭在阅读中受益。他的“清玄杯”公益朗读大会、清玄读书会,都在倡导阅读,倡导让孩子们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美的世界。这也是蜂蜜阅读一直在做的,让每个孩子爱上阅读,让他们用阅读滋养心灵,构建认知,培养思维。
@李煜
香港中学老师,港漂12年
年轻时代初次接触到林清玄,是高中语文考试卷的阅读题,题目是哪篇文章,已然记不清了。只记得文末的作者:林清玄。当时就对“别人家的爸爸”生发出一股羡慕之情,你看看别人家爸爸给起的名字:清玄,透着骨子里的静谧、雅致和清高,关键人家还姓林!如果换成赵钱孙李,想必那阳春白雪的气度就得打折扣了。
后来毕业做了教师,开启了给别人家的孩子出阅读题的道路。林先生的文风,文如其名,清心淡然,对考生的摧残度远不及鲁先生。
因此,当其散文《红心蕃薯》被列为2016年香港中学文凭试(香港高考)中文科卷一的白话文阅读篇章时,街头巷尾的小报都在撒花:中文阅读「死亡之卷」今年将不再致命,题目亦是历年最浅!
《红心番薯》虽然篇幅长,但内容较浅白易懂,难度适中,受到了广大香港考生的热爱和拥戴。
当然,先生在创作之时,应该始料不及自己的文章会变作考题。因为先生此生最为崇尚的教育理念就是: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争第一,而是唤醒其内心的种子。
他通常教小孩五个字“大家都是人”,没有过不去的坎。在他大儿子上大学的时候,先生送了儿子一个锦囊,里面四句话:大其愿,坚其志,虚其心,柔其气。意思是,人要有大的愿望理想、坚强的意志、谦逊的态度和温柔的气质,做到这四点,就能过的如意。
身为人师,在今日听闻先生噩耗之时,回想起林先生在教育上对世间的影响,未必轰轰烈烈,也是沁人心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凹叔长吁短叹时,
小助理忽然问:
“凹叔,你还记得
课本里读过的林清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