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Her》:奇怪的我

公事差遣过半,午夜梦徊,作息倒是更不规律了。
此刻,雨染着夜,水里像带了墨染下来,天色也陪着一刻暗似一刻,窗户中间始终有一块帘子盖不上的角,隔着窗纱,夜色与霓虹灯互相辉映,一时间令我分不清昼夜,思潮起伏。
1月出差,多少有点匆于返乡的思念,只不过这份思念被尘封在了4年前。纠结于起点,莫不是畏怯于终点难攀。每每想要动笔,却恐于顿笔,千回百转的思绪不能转化成恰如其分的辞藻,实属自我折磨,通过反思、梳理亦不能有入木三分的建设性总结,不知是什么囹圄了我自以为是的天赋,黑灯才觉得踏实,本该入梦睡去却翻来覆去,好似世界与我隔绝,那种空洞感并不陌生,但当再遇它时,却苦苦讲不出话来,温水煮青蛙、钝刀割肉,不过如此。

当你曾深信不疑的东西被打破,同时你还认可这种推翻的时候,价值本身的诟病你会归咎于自己,于是你开始反思自己以此价值观驱动现实生活的案例,遗憾、失落都只是对过去的一种洗礼,其间最痛苦的,便是对未来的恐惧。到底还需要经历多少磨难,如何因无法遵从本心而妥协……
其实罢了,若痛苦当真于顷刻间烟消云散,我或许也不会反省思考这抽象的话题。生存的态度不计其数,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最后走的也只是那一条路,若自己是个悲观者,兴许走哪儿都一脸颓相,若是个乐观者,无路可走都能当成是一种恩赐。
这听上去有点扭捏,因为太过晦涩,容易被人理解为“成心违变态情,刻意表现的不同凡响”。如此矫揉造作,粉饰真情倒不如做点什么来的实际。
这就是文艺青年,这个饱受时代诟病的群体。
可文艺文艺,终究是以感性为底蕴,多多少少是悲天悯人的,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着自己的梦,成为独立的个体,不媚俗,却有点愤世,可能还带点独立思考。我觉得这挺好,因为在这个情怀下沉,同理心淹没,时间碎片化的时代里,敢于站在“大多数”的对立面,真的需要很大勇气。
从小被强调奋斗和努力,这句话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是少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先要找到自己擅长和热血的领域,再用勤奋无愧于己。
为了感受电影《her》男主角西奥多刻意疏远世界又渴望亲密关系的情绪,我特意去了陆家嘴环形天桥,我看到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对着镜头喊茄子,一时间,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成了他们相片里的背景人,或被珍藏起来,若干年后,被主人翻出,讲述他们当年在这里的故事,或许也会注意到我这个路人吧。虽然有些低微,但这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永生的方式。

我本想通过它们来表达我的哀思,以获得内心的释怀和宽慰。但又不免被外界叨扰,苦于无人听闻,变得“世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