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鲁迅先生
查看话题 >Life Written in Water
我近来很沉静而大胆,颓唐的气息全没有了,大约得力于有一个人的训示。我想二十日以前,一定可以见面了。你的作工的地方,那是当不成问题,我想同在一校无妨,偏要同在一校,管他妈的。
今天照了一个照片,是在草木丛中,坐在一个洋灰的坟的祭桌上,像一个皇帝,不知照得好否,要后天才知道。迅一月二日下午——《民国最美的情书》

大多数人在写情书的时候都是糊涂的,也许情书这东西是需要糊涂才能写得好。然而鲁迅写什么都还是鲁迅,一大堆的文字里也能辨识出来。简约务实,有趣而深刻,更重要的是他能把细腻真挚的情感表达得妥帖而练达,含蓄而且深沉。让人读来快意且振奋,进而懂得了人生。这是我一直希望做到的,深情而绝不像个傻瓜,非但不像个傻瓜,还要很明智清醒才行。可惜一直未能做到,您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曰:至于字,我不断地写了四十多年了,还不该写得好一些么?但其实,和时间比起来,我是要算写得坏的。
幸而您写得还不够好,不然我是全然看不明白的。那么,如果我再写上十几二十年,会是什么样子呢?不敢想,我甚至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写些什么。不过,这样也挺好。没有任何计划,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我大约也是一只蜗牛,爬得很慢很慢,甚至都不想着到顶的那一天,只是爬。并不开阔,更谈不上豁达,这点我是很自知的。Life Written in Water,译作追忆似水年华,如一个人坐在河畔,看水中自己的倒影。我觉得这样也挺好。
许多鲁迅的文艺形象和雕塑都戴着一条围巾,而鲁迅的真实照片里,没有一张出现过围巾的。萧红提到过,先生从小就没有戴围巾和手套的习惯。鲁迅自己也写道,围巾这类东西太臃肿而累赘了。那么为什么要为他裹上一条围巾呢?因为想起他便觉得很冬天?记得老妈给我说过她那个时代看过的周润发的许文强,他戴着一条白色的围巾,衣兜里叠着一块手帕,别着一支钢笔,文质彬彬的样子。大约给鲁迅裹上一条围巾也有这样的意思,但并不全是,还有一贯的固化思维,像是英雄斗士的标配。电影《鲁迅》里面,鲁迅吊唁杨杏佛的一场戏,钥匙、雨伞、围巾是不可缺的三道具。也并不是非要戴围巾,可是戴或不戴,区别是明显的。说不出来的感觉,仿佛他一直那样凛然青松般的活在冬天。
说起来,我也是不戴围巾的。没有这习惯,臃肿而累赘。像写文章,哪怕有一个多余的字,也要抠出来,删掉。手冷可以插进大衣口袋,脖子冷穿高领毛衣,头冷穿带帽的外套,甚至帽子上的一圈毛毛也不习惯。带不带这圈狐狸毛,衣服价格要差上大几百,我就只能摇头了。皮草也穿过,整个人看起来起来浮华了一圈,而且这毛洗不洗,怎么洗,洗完还是原样嘛?不知,作罢。只是围巾照样买过一堆,春秋冬的,只夏天不需要。买来没正经戴过,偶尔系在包包上也不会戴在脖子上。可见,女人非要付出一些代价来证明自己是错的,不然,总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