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迟疑、不狂欢、不妥协——来自2018的告别
已经喜欢上了坐高铁,拿本书、一落座、翻开豆瓣,看看给我留言找我算命的朋友,仿佛天地大阖于方寸之间。或因书里文字怅然若失,或因一卦中的天干地支排布晦涩而蹙眉,或因外事叨扰心忧不已,回头看,已过万水。
阳光偏斜,映着路旁的电线恰好奏了一曲《琵琶行》。唯愿书里的遗憾不再遗憾,起一卦得离之同人,“先号咷,而后笑”,我亦淡然一笑,忧已无痕,喝口苦茶,向前看,相逢千山。
去认识新的人,新的事物,心之所向,似火焚野草般果断,是为不迟疑;快乐相随,不因喜悦失态,纵情狂喜,是为不狂欢;喜欢既是喜欢,喜欢不了既是喜欢不了,不因外物、他人的话语而慌张,不去选择自己不愿选择的东西,是为不妥协。摆摆手,戊戌年即将离开。

1.读书、读心
看看今年的书单,基本上都不是所谓“经典”。我不是个有品味的人,也不想成为一个有品味的人,这事我说过。书看了不少,买的更多,就说三本吧,不是因为这三本重要,是因为我懒。
第一本是《天意》,想象力确实太好,作为历史类的“硬科幻”确实不错。主角是韩信,我从小就喜欢的历史人物,初中时读史记,最爱汉朝年间往事,当刘邦问起韩信能指挥多少人的时候,一句“多多益善”何其霸气狂妄。
后来一个重要的朋友“借”了我两张《楚汉风云》的DVD,胡军演的项羽,吴樾演的韩信。那时候的自己对这两张DVD爱不释手,最终因为中考毕业和这个朋友的联系少了,这个“借”字,便打上了双引号。
韩信是个狂妄的军阀,正因其狂我才更加喜欢。在《天意》里,他的所有狂妄变成了与天斗的豪迈,守护人类文明不被外星力量所摧毁,“时空传送”,“天帝伏羲”,这些词汇竟能如此完美地融入到楚汉这个时代里,重新诠释什么是“国士无双”。
现在看来,不过是一部开脑洞的小说,却让自己儿时缺憾得到了补完。吴樾已“成为”杀破狼,胡军也“当上”魔宗强者夏侯,光碟搞丢了上片,仅留下片在岁月里梦呓,楚汉还是那个楚汉,正如那个15岁的盛夏等着蝉鸣,可惜在昆明基本听不到……

第二本是《沙门空海》,也就是电影《妖猫传》的原著。很多人对电影里大唐搞不定妖怪要日本人搞定这件事情耿耿于怀,这真的是导演的锅。
小说里空海纯粹就是去拜师的,而妖猫事件是他自己想多管闲事,为自己在老师那里先赚到一点名声。
日本到大唐要跨过大海,遣唐使九死一生才能跨上大唐的土地。乘着狂风巨浪的大船即将倾覆之时,空海见身边的女子抱着熟睡的孩子半眯眼睛带着笑意,问她为什么不害怕,女子说:看着怀里的孩子熟睡,便是心安。
而异乡的我们,心安又在何处?
和电影相比,原著少了那份大唐的雍容气度,和原著相比电影却少了那份街头叫卖、为名为利的市井气息,不过我更喜欢原著,因为市井才是众生。
第三本是网络小说《将夜》,没错,我是看了电视剧才知道有这个小说的,从第一章起,就再也没看电视剧……
我一直强调,网络小说看起来是快餐文化,但它的文化底蕴却经常被人忽略。
主角宁缺是一个学贯佛道魔三宗修为之人,试想他的作者猫腻又何尝不是?
信手拈来的儒学字句、道学理论、佛教机锋。以孔子为原型的夫子,以孟子为原型的小师叔,以颜回为原型的大师兄,以子路为原型的二师兄。在主角复仇、求生、修炼之路上诠释着“君子不器”的含义,向读者灌输着他积极向上的人本思想。
不多说了,感觉每句话都容易剧透,喜欢的可以看一看这个世界,莫守着品味的山,放弃了网络的海。
正如书里所说的:“人类注定的征程,就是星辰大海”。
最后,我是桑桑党。
2.竹杖芒鞋
每去一个新地方我都会习惯性地去那个城市的图书馆和网吧,一个代表知识,一个代表大部分年青人的玩乐。不过现在多了一件事,那就是吃。
吃不一定必须是地方特产,所以我不喜欢吹嘘给他人去哪就要吃什么,我更喜欢的是“吃就完事儿了”。
同样是街口日料,杭州的三文鱼能保持在两三毫米厚,恰到好处,北京的切得更像五花肉,宽宽窄窄,但是啃起来舒服。

同样会抱怨杭州的羊蝎子用锅不如北京专业,膻味也少而欠妥;亦会说北京的火锅怎么全都是水淡不辣鸡,不如重庆的红火,然后还是狼吞虎咽,说句:“哎玛,真香~”
但是人在北京,总想吃一碟杭州的龙井虾仁,嘬口小酒;人在杭州,又想吃一碗华工的肠粉,想着生抽浇在表面的感觉,口水直流;人在列车上,又想吃舍友母亲做的白切鸡,金黄的鸡油流在手指上,越吃越香。
没有龙井虾仁,便打个边炉就着芥末棒子喝碗豆汁;没有肠粉,就吃个大闸蟹,沾着醋先吃了脚;没有白切鸡就吃个叫花鸡告诉服务员我要徒手撕,不用切。虽然都是聊以慰藉的代替品,但还是“哎玛……真香~”

其实我并不会特别在意城市的风景,说白了爱的是它的食物和它馈赠我的和我相识的人。时间这小调皮总能把新朋友变成老朋友,把老朋友变成更老的朋友,有的朋友变成了蛰伏的朋友,若需帮忙必尽全力,最后,有的朋友便不再是朋友。
有的人曾是我的杨枝甘露,也是我的雷霆风暴,那份愧疚和自怜自伤是一记重拳,至今拳意方散。离家久了,反而不太习惯了家乡的口味,米线吃太辣就肚子疼,文化巷的炸洋芋吃一口就辣到耳朵疼。有的记忆就如同这味觉一般,明明伴随了很多年,但强行握着不放,骗自己能吃,便是执念,便是拳意。
有的人不似杨枝甘露甜,亦不似雷霆风暴猛烈,斯自言只是我生命里的“癌症”,现在想想比喻不当。纵然有癌症那份宿命般的避无可避,但话说回来,若你想弃我,不也随随便便?但你总是对我伸手又面带微笑,无论低谷高峰,无论暴雨晴空,和我背景、运数的好坏无关,只和是我这个人有关,清澈透明。正因这份纯粹,所以我坠落时你便是弯腰的老树,迷惘时你便是枝头的翠鸟,快意时你是山涧溪流。不像癌症,更像是白开水,本来有可乐、鸡汤、芬达这些替代品,但若不喝白开水,脸上容易长痘痘。

米线就吃过桥的,文化巷炸洋芋太辣,那就不吃了。在北京亦能见未谋面的故知,当头棒喝地告诉我自己的迷失,旅途里总有人问候几句,总有人帮你找点回忆,处处都是机缘。故而身在旅途,方知何为:“相逢何必曾相识?”;故而心在路上,唯愿归来仍是少年。
肩负人愿,终于不负所托,从他身上学了几成为人处事的道理;幸得信任,一起算命研究,互相探讨,分享着彼此的秘密,天涯咫尺;游戏人生,奶茶、同桌、舍友、游戏,我们何尝不是游戏里的人?拜人所赐,不知何时吃和想吃成了我的第一要务。
不过,也没啥毛病。

3.开门、观天
最后闲聊神棍的事情。周易流派从大流来看分为义理和象数。
从《周易》这本书原文出发,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被称之为义理。朱熹说过,若能看透周易里面展现的事物发展规律,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何必算命。所以义理的书籍首推朱熹的《周易本义》。苏轼的《东坡易传》也不错,沉稳而又潇洒,再是尚秉和的《周易尚氏解》,对学习梅花易很有帮助。
象数则是通过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出发,凝聚千年来的天干地支、五行阴阳理论,通过正路子、野路子,结合周易六十四卦,推断未来的祸福吉凶。也就是所谓的“神棍”、“算命”。
象数又分两类:六爻也就是常说的大宗法和其他算法。六爻包含两种方法,第一就是生辰八字,通过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组成的天干地支,结合现在年份的天干地支得出本年及今后几年的大运;第二就是摇铜钱,通过三枚铜钱摇六次,根据铜钱正反起卦,再将天干地支装在卦上,通过地支的刑冲克害、生克旺衰等等方法,来判断祸福,所以也常称为打卦、摇卦。大宗法推荐的书是李计忠系列。
我从初一始读《周易》,茫茫然而不知所从,那时候也有毅力,竟能背得里面大部分内容,虽然根本不懂,全书只知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里的后一句,现在全书记得的也只剩这两句,其实从那时候开始,就或多或少接受着义理的教育。
所谓机缘是从初二开始,那时候爷爷的桌上总放着三枚镍币,抖一抖看看硬币正反,然后画一画,六画毕,我知那是周易。
爷爷本就是学地球物理的,除了给我看算命书之外还给我看很多这个专业的科普书,渐渐地我也不用问他,自然去拿他卧室里书架上的书,看完归还,爷孙两便是如此任岁月流逝。
爷爷很少点拨我,多是我对卦相不明之时才会问他。后来才知道,那时候学的,便是今天说的大宗法。只不过这方法有个特质,非常善变,看卦讲求切入点也就是“用神”,切入点不同,整个卦的格局就会南辕北辙,我知道,这需要的是实践,也开始了实践。
高三看了张延生的《易学入门》,打开了认知的大门,原来周易可以这么算,飞花落叶、蝉鸣鸟叫,一句下意识的话,一个无意的动作皆可起卦,既能起卦,自然能解卦。
它把八卦的八个图案本身看成是一种象形文字,表示不同属性的事物,比如三横的乾可以表示天、马、父亲、老人、冰、寒冷、轮子,而这些象形文字两两组合便能算出未来。这需要的,就是义理派的基础,而我,正好不缺。
时至大学,把这些理论和方法渐渐向古书上求,明白了原来六爻法源于京房易;《易学入门》的方法源自邵雍梅花易,只不过二者在取体用之时完全不同,体用之辩一直以来是梅花易里面的重要内容,简单来说,体用搞错了,卦的好坏就全是反的,你算了好,其实不好,你算了超级好,其实超级差!所以我懵逼了……
大学四年又回到大宗法,不再纠结梅花易,但心中还是不甘心。主要心里有两个问题,第一,大宗法里的天干地支能不能和梅花易结合?第二,我拿自己做了很久的实验,发现掌握了自己选择体用的方式,而且,给别人算也能九成甚至十成准,总感觉抓住了方法,却讲不明规律。
讲不明规律就是不懂,“道可道,非常道”用在学习里就是扯淡。后来无意中看到了《梦溪笔谈》里面的象数篇,我突然感觉,我抓住它的尾巴了,而且很早就抓住了。
周易本身源于古人对事物的思考,这个本源事物是什么很关键。沈括大人不愧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他把京房整套算法和天空的星辰移动、月亮的阴晴圆缺结合起来,正因为明月的变化,结合太阳的方位,所以我们才有了阴历,而阴历和周易的理论,竟然处处对应。
我国本来就是农业大国,历法本身就是为农业服务,所以周易的理论对天而言是日月星辰的运行,对人间而言,便是物候,也就是地球物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爷爷给我看的两样东西,本就相通!
后来从根源看起,看得更古老,所以我看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但是没太懂……不一定要书古老,内容古老也可以,于是便有了我现在正在看的《河洛理数》。
从初一迷茫而不知所从,初二始见其门,此门为门后世界所造,探寻易学一十三年,我都只是轻抚着这道门,摸索着它材料,仔细记忆它的每处纹路,惶惶而不可得,只因门从未开过。
如今,这门已经被我缓缓地推出了一道缝,让我能猥琐地窥探着这门内的世界,只是不知道还需要多少个十三年,我才能把这沉重的大门推开到我能进去的宽度。
不过还好,我喜欢。

4. 肃杀意和保温杯
算了很多人的未来,却看到更多的是他们过去的无奈、痛苦、举步维艰,尤其是这个人如此信任叫自己一声“师父”,午夜里听着《突然想起你》,淅淅沥沥的雨声,恰好想起远方的“徒弟”修着故障的手机,害怕接不到面试通知,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我想这是一抹淡淡的悲悯。
算清前路,却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明明告诉别人此路荆棘密布,但路只有这一条,我还能带你去哪。心里就这样梗了块石头,石头要砸破,所以伴随悲悯心意生出的却是无奈、愤怒、烦躁,三种感觉合在一起,就成了肃杀,无时无刻影响着我和我身边的人。
鸡汤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算着他人修行的人生,我的人生不自觉地也走入了修行,最终还是不敢去算自己的运数,我的勇气还不如问我的朋友。所以我坚持无论怎样的艰难困窘,也不利用算卦营生,既是迷雾,就让这悲悯和肃杀两个双生子给我开辟前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比他好,我有外卖,还有保温杯。我也不在陋巷,我刚从天上下来。
2019年2月3日
昆明长水机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