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奏的身体:里昂美术馆馆藏惊现上海
2010年5月4日至6月1日,里昂美术馆在上海美术馆展出一系列现代与当代艺术大师的杰作,均是来自罗纳-阿尔卑斯大区五大美术馆的藏品。这几个美术馆内容异常丰富的藏品,让我们以身体的主题为脉络,梳理出一条从十九世纪末至今,重要的艺术流派的演变。藉由这次展览,不但见证了罗纳-阿尔卑斯大区与上海市之间良好的关系和两方文化工作者跨文化的友谊,也见证了他们对世界的开放态度。
本次展览主题《变奏的身体》共分为七个单元,每个单元选取的艺术家作品都一一反映了他们在艺术肖像方面上的时代演变,展示了一百余年里,艺术流派的的变革以及艺术手法和媒介的不断丰富,充分展现了艺术创作在美学、风格和观念上的多样性。
第一部分:接近身体
每个时代都创造属于自己的身体形象,弃绝前一个时代对真实、吸引人、崇高的判定标准。在西方艺术中,人体结构分析长久以来都是艺术家训练的重点。法国绘画史上许多身体图像都见证了对解剖学的认识,以及对理想典范的追求。
革命性的变化始于十九世纪,由爱德华?马奈开始,并由埃德加?德加以自己的方式加以延伸。这场变革在于大胆地在日常的私密生活中观看女性身体。在他们之后,许多艺术家以反传统手法诠释身体。画家们重新建立其独特性和肌理,再次赋予画作情色意涵的同时,也强调身体的变形和它的特殊性,并寻找某种观感、情感,甚至心理上的张力。
二十世纪之交,年轻的艺术家受到前辈艺术家的影响,以综合分析的方式来描绘模特儿的形体,风格朴素概括,不添加任何无用的细节。颜料以平涂的方式上色,有限的色块更强化了色彩的力量。
第二部分
形象的分解
二十世纪初的艺术家受到画家保罗?塞尚(1839-1906)的影响,从身体与空间、风景、与其周遭事物的相互关系来观看身体。对于他们而言,打破形象不只是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对身体形象进行分解,而是以多面相的方式进行重建,探究它非常态或怪异的一面。在此,身体就像个艺术实验场。
1908年开始,巴勃罗?毕加索和乔治?布拉克开始对物品和形象进行解构,摒弃一切得以在画布上表现物品和人物的惯常方式。一开始,立体派是由这两人共同进行美学思考,并迅速成为前卫运动。这一部分的展览作品呈现了他们的探索和发现对身体的艺术再现的影响,他们对图像的根本解构,甚至挑战了关于所谓艺术和品味的某些既定标准。
第三部分
机械的身体
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标志着艺术领域深刻的断裂。在艺术领域里,不论是绘画或雕塑,关于现实的图像都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发生增殖蜕变。它们借助机械不断增长的力量,反映出文明的深刻转变---它创造新生活方式,新的人类形象,和新的关系。
身体的图像也在经历深刻的转变。身体成为物品、自动装置、机器:或者是费尔南?莱热或威利?包美斯特的半人半机器人形象;或者是乔治奥?德?基里科或维克多?布洛内的模特儿。未来派的艺术家赞美现代世界、机器和速度。他们将身体描绘为人类马达,以解构的方式来呈现其运动。
催生了这场观看的深刻变革的机械发明包括:摄影、刚诞生的电影,或许还可加入动态摄影术,这种摄影方式可以让人以固定间隔拍摄连续影像,进而分析身体的运动。
第四部分
直观的身体
1920年代的前卫艺术家从传统中发现了新的可能性,并以〝回归秩序〞为口号,回归古典,重新肯定绘画技术、形体结构和民族传统的价值。评论家指责一战前的美学断裂,是对好品味与既定价值的亵渎;立体派正在瓦解;古典主义画家重拾阵地。在意大利,未来派的发起人对自己发起的运动产生质疑。绘画似乎要再次接续传统的脉络。肖像画成为重中之重,细部和心理的描绘再次出现。
在这种背景之下,一些画家如皮埃尔?波纳尔和亨利?马蒂斯,重新成为艺坛主流。马蒂斯受到伊斯兰与波斯艺术的影响,探索平面、线条、阿拉伯式装饰图案、以及强烈的色彩的可能性。波纳尔则通过私密世界,描绘了那些不可捉摸的时间、季节和气氛。波纳尔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透过色块富于音乐性的变化,在画布上传达一种基于经验法则的空间观。
二次大战之间(1918-1939),摄影也促进了具象再现的复兴,它的贡献在于提醒其它艺术媒介实体性的力量。
第五部分
不可能的形象
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的结束既带来解放的感觉,也因为那些大规模的毁坏、集中营以及原子弹时代的恐怖所投下的阴影,而带来绝望与不确定感。好几位艺术家的画里没有传统、没有未来、没有内容。他们的艺术不再有任何信仰,甚至无意被认为是神秘主义者。对这些画家而言,重点不再是呈现,而是以极为朴素的形式去描绘一个绝望的世界,展现存在的悲剧性。
具象艺术家和超现实主义画家将无意识置于创作手法的中心,他们参与了这既悲伤又荒凉的艺术的发展。他们再度研究所谓的〝原始艺术〞,并受毕加索的影响,他们是新变革的一部分。
让?弗特里埃采的绘画是另外一种风格,他消弭压抑一切个性化。至于英国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他用各种方式将身体变形,不断进行拆解。
第六部分
炫耀的身体
1960年代开始,西方艺术里的身体成为艺术实践的主题和对象。身体在电影中四处可见,而电影则成为一个尊崇身体的巨大制造厂。身体在杂志和广告中被不断宣扬,连同新的关于美的典范。身体与其图像成为艺术家用之不竭的素材,并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加以变形。
图像的多样性以及复制的技术开启了无数的研究方式。在偶发艺术和行为表演中的身体实践中,艺术家运用自己的身体作为一种素材和工具。有些艺术家,他们把多多少少虚构过的自传与集体神话混合在一起。这些探索开启了对制定规范和标准,制造幻影和伪饰的社会存在加诸于身体的限制的反思。
虽然经过风格化处理和多版本复制,从安迪?沃霍尔的自画像中,还是可以辨认出画家本人。阿尔努夫?雷纳则以图画的刻痕,使自己的身体形象变得难以辨识,彷佛雷纳想要考验它、折磨它,或毁伤它。在奥兰的作品中,则是艺术家自己的身体在转变:皮肉、器官承受着一系列手术,直到外观被永久性地改变。
第七部分
出现与消失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身体再现的领域出现多了多元化的局面,各种媒体方式都介入进来:艺术家塑造身体,让它消失又出现。
这是否证明了传统的抗力?或是在於探索、质询一个空间的临界点?在这空间中,性、物种、遗传、生物学和其他许多因素转变了对世界的再现方式,将身体置於关注的焦点。
在个人身份定义中,西方思想原本建立在灵魂的提升之上,而现在身体和关于身体的符号与标志取而代之,成为先导因素。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的行为影像对个体的性别关系提出了质疑。托马斯?鲁夫的肖像摄影把个人表情简化,其客观中立的程度,甚至让人觉得平淡无奇。
瓦莱里?儒弗的摄影试图捕捉一种独特的的身体姿势,这一姿势疏离周遭环境,以及伴随而来的社会对他们的制约。
让-米歇尔?阿尔贝罗拉在观念化的肖像画中呈现失去身份认同的人物,这些人物给人怀旧、孤独、漂泊又边缘的印象。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便是比较时至今日,不同文化与文明对身体再现的不同探索,以及不同观念之间的相互碰撞和影响。
无论是作为研究对象或丑闻主角,杰作的素材来源,还是最大胆的专业研究的托辞,身体的意义在二十世纪不断发生变化。它从简单的物体变成艺术家创作的中心,有时替代意识,重新定义艺术种类与实践。
人体再现是西方艺术中未曾中断的一项传统,它也在其它文化艺术中共鸣,并且身体在今日全球化的艺术中仍是一项主要议题。
本次展览主题《变奏的身体》共分为七个单元,每个单元选取的艺术家作品都一一反映了他们在艺术肖像方面上的时代演变,展示了一百余年里,艺术流派的的变革以及艺术手法和媒介的不断丰富,充分展现了艺术创作在美学、风格和观念上的多样性。
![]() |
图:巴勃罗?毕加索 《红脚光身女郎》1901年 |
![]() |
图:阿尔伯特?格莱兹 1913年 |
第一部分:接近身体
每个时代都创造属于自己的身体形象,弃绝前一个时代对真实、吸引人、崇高的判定标准。在西方艺术中,人体结构分析长久以来都是艺术家训练的重点。法国绘画史上许多身体图像都见证了对解剖学的认识,以及对理想典范的追求。
革命性的变化始于十九世纪,由爱德华?马奈开始,并由埃德加?德加以自己的方式加以延伸。这场变革在于大胆地在日常的私密生活中观看女性身体。在他们之后,许多艺术家以反传统手法诠释身体。画家们重新建立其独特性和肌理,再次赋予画作情色意涵的同时,也强调身体的变形和它的特殊性,并寻找某种观感、情感,甚至心理上的张力。
二十世纪之交,年轻的艺术家受到前辈艺术家的影响,以综合分析的方式来描绘模特儿的形体,风格朴素概括,不添加任何无用的细节。颜料以平涂的方式上色,有限的色块更强化了色彩的力量。
第二部分
形象的分解
二十世纪初的艺术家受到画家保罗?塞尚(1839-1906)的影响,从身体与空间、风景、与其周遭事物的相互关系来观看身体。对于他们而言,打破形象不只是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对身体形象进行分解,而是以多面相的方式进行重建,探究它非常态或怪异的一面。在此,身体就像个艺术实验场。
1908年开始,巴勃罗?毕加索和乔治?布拉克开始对物品和形象进行解构,摒弃一切得以在画布上表现物品和人物的惯常方式。一开始,立体派是由这两人共同进行美学思考,并迅速成为前卫运动。这一部分的展览作品呈现了他们的探索和发现对身体的艺术再现的影响,他们对图像的根本解构,甚至挑战了关于所谓艺术和品味的某些既定标准。
第三部分
机械的身体
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标志着艺术领域深刻的断裂。在艺术领域里,不论是绘画或雕塑,关于现实的图像都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发生增殖蜕变。它们借助机械不断增长的力量,反映出文明的深刻转变---它创造新生活方式,新的人类形象,和新的关系。
身体的图像也在经历深刻的转变。身体成为物品、自动装置、机器:或者是费尔南?莱热或威利?包美斯特的半人半机器人形象;或者是乔治奥?德?基里科或维克多?布洛内的模特儿。未来派的艺术家赞美现代世界、机器和速度。他们将身体描绘为人类马达,以解构的方式来呈现其运动。
催生了这场观看的深刻变革的机械发明包括:摄影、刚诞生的电影,或许还可加入动态摄影术,这种摄影方式可以让人以固定间隔拍摄连续影像,进而分析身体的运动。
![]() |
图:皮斯特莱拖.米开朗基罗《镜中画》1979年 |
第四部分
直观的身体
1920年代的前卫艺术家从传统中发现了新的可能性,并以〝回归秩序〞为口号,回归古典,重新肯定绘画技术、形体结构和民族传统的价值。评论家指责一战前的美学断裂,是对好品味与既定价值的亵渎;立体派正在瓦解;古典主义画家重拾阵地。在意大利,未来派的发起人对自己发起的运动产生质疑。绘画似乎要再次接续传统的脉络。肖像画成为重中之重,细部和心理的描绘再次出现。
在这种背景之下,一些画家如皮埃尔?波纳尔和亨利?马蒂斯,重新成为艺坛主流。马蒂斯受到伊斯兰与波斯艺术的影响,探索平面、线条、阿拉伯式装饰图案、以及强烈的色彩的可能性。波纳尔则通过私密世界,描绘了那些不可捉摸的时间、季节和气氛。波纳尔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透过色块富于音乐性的变化,在画布上传达一种基于经验法则的空间观。
二次大战之间(1918-1939),摄影也促进了具象再现的复兴,它的贡献在于提醒其它艺术媒介实体性的力量。
第五部分
不可能的形象
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的结束既带来解放的感觉,也因为那些大规模的毁坏、集中营以及原子弹时代的恐怖所投下的阴影,而带来绝望与不确定感。好几位艺术家的画里没有传统、没有未来、没有内容。他们的艺术不再有任何信仰,甚至无意被认为是神秘主义者。对这些画家而言,重点不再是呈现,而是以极为朴素的形式去描绘一个绝望的世界,展现存在的悲剧性。
具象艺术家和超现实主义画家将无意识置于创作手法的中心,他们参与了这既悲伤又荒凉的艺术的发展。他们再度研究所谓的〝原始艺术〞,并受毕加索的影响,他们是新变革的一部分。
让?弗特里埃采的绘画是另外一种风格,他消弭压抑一切个性化。至于英国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他用各种方式将身体变形,不断进行拆解。
第六部分
炫耀的身体
1960年代开始,西方艺术里的身体成为艺术实践的主题和对象。身体在电影中四处可见,而电影则成为一个尊崇身体的巨大制造厂。身体在杂志和广告中被不断宣扬,连同新的关于美的典范。身体与其图像成为艺术家用之不竭的素材,并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加以变形。
图像的多样性以及复制的技术开启了无数的研究方式。在偶发艺术和行为表演中的身体实践中,艺术家运用自己的身体作为一种素材和工具。有些艺术家,他们把多多少少虚构过的自传与集体神话混合在一起。这些探索开启了对制定规范和标准,制造幻影和伪饰的社会存在加诸于身体的限制的反思。
虽然经过风格化处理和多版本复制,从安迪?沃霍尔的自画像中,还是可以辨认出画家本人。阿尔努夫?雷纳则以图画的刻痕,使自己的身体形象变得难以辨识,彷佛雷纳想要考验它、折磨它,或毁伤它。在奥兰的作品中,则是艺术家自己的身体在转变:皮肉、器官承受着一系列手术,直到外观被永久性地改变。
![]() |
图:费尔南德.莱热 《花前的两个女人》1921年 |
第七部分
出现与消失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身体再现的领域出现多了多元化的局面,各种媒体方式都介入进来:艺术家塑造身体,让它消失又出现。
这是否证明了传统的抗力?或是在於探索、质询一个空间的临界点?在这空间中,性、物种、遗传、生物学和其他许多因素转变了对世界的再现方式,将身体置於关注的焦点。
在个人身份定义中,西方思想原本建立在灵魂的提升之上,而现在身体和关于身体的符号与标志取而代之,成为先导因素。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的行为影像对个体的性别关系提出了质疑。托马斯?鲁夫的肖像摄影把个人表情简化,其客观中立的程度,甚至让人觉得平淡无奇。
瓦莱里?儒弗的摄影试图捕捉一种独特的的身体姿势,这一姿势疏离周遭环境,以及伴随而来的社会对他们的制约。
让-米歇尔?阿尔贝罗拉在观念化的肖像画中呈现失去身份认同的人物,这些人物给人怀旧、孤独、漂泊又边缘的印象。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便是比较时至今日,不同文化与文明对身体再现的不同探索,以及不同观念之间的相互碰撞和影响。
无论是作为研究对象或丑闻主角,杰作的素材来源,还是最大胆的专业研究的托辞,身体的意义在二十世纪不断发生变化。它从简单的物体变成艺术家创作的中心,有时替代意识,重新定义艺术种类与实践。
人体再现是西方艺术中未曾中断的一项传统,它也在其它文化艺术中共鸣,并且身体在今日全球化的艺术中仍是一项主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