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历史观】2. 国家机器管理的经济秩序与阶级
这是篇社会问题思考类文章,基于一些个人经历 客观分析和主观感受。
1.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与运行:
国家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正相关,甚至可以解读为物价上涨为经济增长的曳引力。作为消费者,人们会本能地排斥物价上涨造成的金钱流失,但是个体存在于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生产者,在无货币增发的情境下,提高生产力或者增大累计输出只会降低产品或者服务的单价从而导致怠工,最终货币增发以平衡生产力和物价之间的波动和制约;
房产和基建是提高就业率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手段,生产力和生产资料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同时伴随着对之对应的通货膨胀,房产的增值速度与物价上涨速度持平是较良性的状态,古人对基建概括的“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凝聚着统治阶层的智慧,但若此类工程透支了过多的未来生产力,最终就只是拔苗助长。适度的增发货币使资产适度贬值,而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强。
1.1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国民的传统观念和心理特征导致了个体的消费能力有限,代际间消费观念的趋同至少还需几代人的时间迭代,但宏观调控的一种表现形式——政府消费以温和的“计划”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在投资的马车中,政府的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制造业仍然是主力军;出口的增速慢慢放缓,出口导向转化为进出口并重,人民币在国际社会顶住升值压力甚至适度贬值在贸易战的情形下或许是出口利好 。
2.富人阶级:
家族企业的个人主义和党派管理不同,但是利益永远属于少数人,此种情况的极致体现为在日韩出现过并可能仍在操控国家经济的财阀,财阀掌门人的个人主义在各利益相关方的牵制和绑架下如若作出不恰当的决策可能会对整体经济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2.1国民富裕度与稳定度:
乡村振兴和城市化是任何经济体发展的必备步骤,第一次工业革命教会人们集中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就此拉响了城市化的号角,但是即便城市化日臻成熟,农村和农民不是消失在历史进程中,尤其在农耕文明浸润已久的中国,此时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富裕将推动新的生产方式变革。
乡村振兴让全民富裕。维护国民关系稳定的办法之一为避免贫富差距。
企业产生的真实价值,非泡沫的GDP的贬值是一些国家的投资无法收回的消费。
2.2经济的周期 国家危机:
任何经济体的运行都必须遵循经济周期的规律,经济周期可以看作是自然界四季更迭和日夜交替的一样循环现象,系统失去平衡时往往需要通过一种有破坏力的方式恢复平衡。过量的贷款和过剩的生产往往 会引爆经济危机并推倒多米诺骨牌,在西方国家的诸多探索后,政府此时充当“看不见的手”进行宏观干预可以缩短经济复苏阶段的阵痛时长。
3.就业的稳定性:
宏观调控下的出口稳定,劳动力市场稳定,就业稳定,人民稳定。充分的就业与经济增长同样被列入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历史上严重经济危机都伴随着飙升的失业率,就业的稳定性不仅意味着合适的就业率,同时需要润滑就业市场的摩擦并降低未来失业风险和压力,这样才是从民众角度的维稳。
3.1资本市场:
股票是商品,货币是影响它的本质,如果人们没有钱了,比如贸易战导致失业或政府关门导致失业,更多人就会需要借钱,更多货币流通到市场则导致了单位货币的价值变小了,也就是货币贬值,货币贬值产生通货膨胀,所有物品价格增长而股票的价格也上去了。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思考。
豆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caodidefengjing/
Lofter:http://caodidefengjing.lofter.com/
简书:http://www.jianshu.com/u/9f1ba7833a20
本博客为未发行书本《人生旅程中的风景》的内容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人已委托“维权骑士”(http://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