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自救指南
查看话题 >愚 爱
(文 / 阿鱼探长)
我们对“童年阴影”这个词不会太陌生,因为这种阴影是如此不可忽视,造成阴影的童年伤害是如此显而易见,以至于成年后往往会形成“补偿型人格”。比如,童年缺爱,长大后就会过于敏感,在感情中充满控制欲;童年缺钱,成年后对物质的欲望就会加倍……
相比于“童年阴影”,近来我更加关注它的对立面,不妨称之为“童年曝光”吧!
这里的“童年曝光”,指的是“爱的曝光”。
在亲子关系中,孩子从小曝光在盛烈的关爱里,所获得的“爱意”远远超过成长所需,对于孩子而言,会出现一系列“过度溺爱综合征”,具体可表现为:
缺乏同理心,对别人的辛苦和尴尬无法体会;
不会分享,零食和玩具都属于自己,对周边一切充满掌控欲;
自负,因为家人会尽力满足其一切要求,每一次要求成功,都是心理机制的奖赏,久之则固化为不切实际的自负心
……
然而,“过度溺爱”对孩子性情的影响,我们早已熟知,也不是本篇探讨的重点。作为“被爱者”的孩童,只是作用的承受者,而另一方的“施爱者”,却常常被忽视。
我观察到不少父母,对孩子不可谓不上心,从小拉扯大,可谓含辛茹苦。这样的父母经常对人倾诉为孩子付出了多少……为了孩子的教育,全家人拼死拼活拿下了学区房;不久前一条新闻,南京一位33岁的母亲为教导上小学的孩子写作业,发生了中风……
然而现实却很骨感,父母为子女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呢,却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
起码,没有如父母预期的,那般感激涕零;更多的,心有芥蒂;甚至,心怀恨意。
原因在于,很多时候,父母高强度高密度的爱意输出,实在让孩子难以承受,甚至,连做准备做缓冲的余地都没有。
从小到大,饶是如此,战况二十年。
为人父母,这种自我沉浸式的爱意付出,并不存在家境贫富的局限。
富人子弟时常会听到,“爸妈已经给你联系好了,你吴叔叔在那边,会时常照应你,那里有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氛围……”
穷人子弟对这些话不会陌生,“爸妈每天早出晚归挣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送你念市里最好的学校……”
无论你是富人家的孩子还是穷人家的小子,你都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千斤重担,你怕对不住父母的期望,你怕对不起父母的牺牲,所以你会在明明难以对付的时候选择勉力强撑,你会把心里时不时冒出的兴奋欲望一次次自己掐灭……
也许很多纨绔子弟,看似目中无人,不过需要的是父母的一次肯定;
也许很多寒门子弟,那般敏感自卑,不过需要的是父母的一次松绑……
必须承认,身为父母的天性,愿意把自己全部的、最好的都给孩子,不仅是物质,还有意识追求;但是啊,偏偏爱的方程式,并不是“你给我拿”这样简单直接。
我知道作为父母的你一定愿意给,但你不知道作为子女的我真的接不动。
自我感动式的付出,本质上是一种病态的无能行为。除了满足父母内心错位的满足感之外,并不会有什么益处,反而会绑架孩子的天性。
这表明,其父母并没有做到“自立”,而是“孩子有出息我就腰杆挺直了”;
也表明,其父母还没有做到“自爱”。以过度牺牲自己生活试图“感化”孩子,这种“爱意”不会有人觉得舒服。如果要以牺牲你的生活境遇来“爱”我,这种“爱”在我眼里又怎么会是爱呢,它分明是沉甸甸的道德包袱。
如果你真的爱我,请先爱你自己。不需要你一手一手教我怎么爱自己,只需要你向我展示你日常爱自己。
如果你希望我有出息,请你先自立。我自然会看到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该是什么样,不需要任何学区房和辅导班的加成。
你是我的父母,但比这更重要的,你首先是你自己。我不希望你为我“牺牲”掉什么,无论是你的生活水准还是兴趣爱好,我也不需要你像“奴隶”一样为我付出,我希望你可以“自私”一点,有自己的生活,理直气壮地拒绝我蜜罐子里泡出来的无理要求。
所以,也请不要“蛮力”付出你的“爱意”,OK?
如果你可以倾听一下我的喜好厌恶,会不会给的爱更有滋味;如果你可以抚摸一下我的胳膊粗细,会不会给的爱正好适量。
爱,是一个交互动作,交互过程,交互作用,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自我沉浸式付出。
只是很多七尺成人,并没有意识到,眼前这个咿呀学语的小不点,其实也是跟自己平等的另一个心灵。
也许很多年后你才会发觉,但更希望你从一开始就知道——
正是这个一尘不染的小不点,教会了你如何为人父母。
-
卦中有卦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20 18: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