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不正经的书单
有个小姑娘建议我给自己看过的书列个书单,我觉得妥。这个小姑娘相识不久,给了一些让我进步的建议,谢谢你。
有些书后面会掺杂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衍生的感想,未必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相符。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若与你们的认知相左,可质疑可指正可交流。
我从什么时候开始沉迷看书这件事的呢,初中?算是初中吧,初中基本在看的都是言情小说,现在都不记得书名了,那段日子完全把言情小说看了个够,只记得经常看到深夜忍不住哈哈大笑,言情小说为什么会看到哈哈大笑,而不是春心大动?我真的不知道,回忆过去我总是有事没事哈哈大笑。
高一认识韩寒,《杯中窥人》真的很不错,时隔十几年想起,仍然觉得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很不错。读了他的《三重门》,记得里面有句“文思如尿崩”也是让我笑到尿崩。不知道跟韩寒有没有关系,我偏好痞里痞气的各种,一本正经容易让我窒息。《像少年啦飞驰》我不记得说了什么,有好多书我看完其实都忘了内容,但我相信在当下,肯定有什么静悄悄凝聚成现在这个死猪不怕开水烫刚强的我。还有我总把像少年啦飞驰改成像少年啦飞翔来作为自己独自发神经精神狂欢的口号。《零下一度》和《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还有《长安乱》,对不起,我不记得长安乱什么,我脑子乱是真的,本来想按时间线来列书单,写着写着又觉得同一个作者的就一起写了吧。
《飘》美国玛格丽特·米切尔,对不起,外国人的名字我总记不大住,我百度来的作者名字。好像是《飘》开启了我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女主角斯佳丽的思想和行为我不恭维,但她最后面临灾难的刚强仍让我感动。男主角巴特勒是我的理想型,浪子回头,宠女狂魔,为国家大义投身战争,像个英雄,就是英雄。结局好像是悲剧,巴特勒战死沙场,心爱的女儿在骑马的时候被马踩死,斯佳丽还活着,她在结尾说出了那句名言: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拜托小宝贝们,不要因为结局悲剧,就放弃一本那么好看的书。生活也像一场悲剧,难道我们就不活了吗?无论如何,那些情节给过我的触动和心动,丰富了我的生命。
《在路上》美国杰克·凯鲁亚克,高一的时候同学介绍我看了这本书,让我知道浑噩是很多青年都会经历的阶段,没有那么不可饶恕,人终究会成长。
《基督山伯爵》法国大仲马;
《牛虻》爱尔兰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战争与和平》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红字》美国霍桑;
《德伯家的苔丝》英国托马斯·哈代,这本书我有点疑惑我是看过还是想看还没看,还是看的电影;
《傲慢与偏见》英国简·奥斯汀;
《简·爱》英国夏洛蒂·勃朗特;
《小妇人》美国露易莎·梅·奥尔科特;
《茶花女》《三剑客》《包法利夫人》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
《呼啸山庄》英国艾米莉·勃朗特;
《鲁滨孙漂流记》英国丹尼尔·笛福;
《高老头》《欧叶妮·格朗台》法国巴尔扎克;
《老人与海》美国海明威;
《百年孤独》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变形记》奥地利 弗兰茨·卡夫卡;
这段时期是集中看外国名著阶段,有些可能是为看而看,看完就忘,无形中还是有受影响的。
《岛》英国维多利亚·希斯洛普;
《约翰·克里斯朵夫》法国罗曼·罗兰,好像是贝多芬传,有些种子埋藏在地下多年无人知晓,要经过多少的岁月,用尽多大的力气,才能突破厚厚的土壤,饱经风霜雨露,终于绽放出为世人艳羡的花朵,可有些花儿,绽放也同时死去。没有谁的成功是一蹴而就,在漫长又阴暗的年月里,一定不要放弃寻找光明。
《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雾都孤儿》英国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不记得是看了书还是看了电影还是看了书又看了电影或是没看书看了电影,你要觉得烦就忽略我这句话,只是我自己觉得有交待的必要。《雾都孤儿》奠定了我对英国经常见不到太阳的印象。
《巴黎圣母院》法国维克多·雨果,这本书我一开始读得很辛苦,开篇单是对巴黎圣母院的建筑描述就花了很多文字,我几乎弃读。但从此我脑海里有了一座巴黎圣母院,我又似乎能看到相貌奇丑无比、面目狰狞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没敲钟的时候都躲在哪里。也不知道我后来对建筑有欣赏的兴趣是不是与这本书有关。还有我在这里认识了吉普赛这个民族,偷偷将自己客家人的族群去跟吉普赛人类比,开启对自由和未知的心驰神往。我一直喜欢长得好看的人,但卡西莫多的出现,让我有耐心忽略外表去读人心。这本书里有很多角色,我只记得卡西莫多,总想起卡西莫多,他给过我的心动胜过许多容颜好看的人。
《荆棘鸟》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真糟糕,如果我当初就有意识看完一本书就把当时的感受记录一下,现在就不至于好多书我回忆起来只有好看、真好看这样的推荐词。故事情节很吸引人,紧扣人心,我当时还在当地理老师,沉迷到想把这本书带上讲台,趁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或做题的间隙密切关注那场闪电引起的大火之后拉尔夫神父对梅吉的爱和离去。同时一本好的作品,对环境细致到位的描述真的很有利于让读者进入情境。我因为这本书,对澳大利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事实上,每一本异国的作品,都让我对那个国家的地域风情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同时产生深入了解的兴趣,在日后的生活中不自觉的关注这些国家,也计划一有机会就要亲临。原来是读了万卷书,就想要行万里路。
《追风筝的人》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书里哈桑的遭遇让我心碎,他的善良温暖和忠诚又让我心动。很多人从一开始就被决定了要过怎样的人生,可总有人在泥泞的人生中用自己对善良的坚持开出娇艳动人的花朵,让人心醉神往。在地狱般生活里的哈桑,心中始终存着美好,美好又怎舍得放弃他,所以他终究被解救,过上我们的日常,却是他曾不敢期冀的天堂。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 塞林格,这本书好像初中还是高一看过一次,后来工作,有个同事有这本书,我又借来看了一下,看到一半没看完。还是没什么印象,应该不是书不好,是我不好。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捷克 米兰·昆德拉,当时好像慕名借了米兰·昆德拉的这本书和另一本书,另一本书实在想不起名字,这本书的具体情节也记不清了。但生命中的确有很多像羽毛一样轻的人、事、物,轻易压垮了许多人。
《唐吉诃德》西班牙 塞万提斯·萨维德拉;人应该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不顾旁人不解的耻笑,用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节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纵然跌跌撞撞,碰得一身是伤,迎来一阵嘲笑,心中的信念却让自己日渐强大和无畏,毕竟有梦想的人比没梦想的人,赢在梦想,很多人也赢了梦想。
《那又怎么样》日本渡边淳一,大学时,有个同学刚好有,我刚好那一阵手上没有在看的书,就借来看了。我理解的日本是一个很极端的民族,细致的极端细致,例如日本的很多产品确实做得很好,对于这一点,因为日本曾经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有些人采取的打砸街上日本制造的做法,我真的不苟同。我的态度是像那个网上的少年说的,觉得那个国家有比我们好的,我们就学习它比我们好的地方……具体的话不记得了,师以长技以制夷或者更好概括我的态度。可爱起来也极端可爱,而且可爱倒很多代的人,可爱倒不同国度的人,例如动漫《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多啦A梦》, 很遗憾《火影忍者》《海贼王》《名侦探柯南》是很多人的童年青春和中年,但我没有跟。还有《麻辣教师》,我是先看了电视剧,后来看的漫画,是我喜欢的调调。但其实《那又怎么样》让我见识的是日本的变态,并不是说这书里的内容有多变态,这只是我以我那个时候的理解能力和认识在当时阅读这本书时,产生的体会,或许我现在再看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感受,但看不看一本书和一本书要不要看第二遍,需要缘分。我不大记得书的内容了,但“那又怎么样”这几个字在那段时间洗了我的脑,几个男同学看到我在看《那又怎么样》时,意味深长的笑着对我说:“那又怎么样。”我不大懂他们的笑,但无所谓的回了他们一句:“那又怎么样。”
我觉得花了那么多的篇幅(只是我顺便提起的一些关于日本的感想)在这本书的段落里,应该有义务让你们知道这本书到底写了些什么,所以我去百度了这本书的编辑推荐给你们。
(2003年创作最新长篇小说——那又怎么样!只要你愿意,无论到了多大年纪都可以感受到最热烈的情爱。只有你愿意,无论到了多大年纪都可以享受到最美好的性爱。
《那又怎么样》将名为比拉·埃·阿罗尔的老人公寓作为写作平台,通过院长来栖贵文的视角,将老年人的爱情作为了他的关注对象。 “埃·阿罗尔”是法国总统密特朗回答记者关于他的私生活时说的一句话。当记者听说密特朗总统与妻子以外的女性有私生子并加以询问时,密特朗总统只嘀咕了一句:“埃·阿罗尔”——“那又怎么样”。将“埃·阿罗尔”作为老人公寓的名字,是想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无论发生任何情况都能够泰然自若,不必介意任何世俗观念,自由自在尽情享受充满活力的人生的场所。在比拉·埃·阿罗尔,老人不被称为老爷爷、老奶奶,而是称呼名字,或者先生、太太,让人觉得他们并不老。用“那又怎么样”这样的字眼命名老年公寓,而不是通常的“希望”、“爱”、“幸福”,大有一种反传统的意味。渡边将老年公寓冠以这样的名字,是希望有朝一日,作为单身的他也能如他小说中描写的老人一样生活,在那种轻松自若,不用顾及太多社会舆论的环境中生活吗?)
因为看了编辑推荐,补两句,日本有些人似乎对性爱有执迷不悟的追逐。但其实不止性爱和感情,在不伤害他人、社会和国家民族大义的前提下,对于很多事物和情感,泰然自若和不必介意世俗观念,自由自在尽情享受充满活力的人生是我推崇的人生态度。
《窗边的小豆豆》日本黑柳彻子,接上一段的话题,日本人的美好也很极致。也是在大学时看的这本书,我读的是师范,这本书启示我要做一个像小林校长那样的教育者,尊重孩子的天性,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走在正确的轨道上。这本书说的是作者小时候的一段时光,作者从一个“怪怪“的被嫌弃被退学的小孩成长为一个深受欢迎的作者,甚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大概功不可没。这本书是我经常向别人推荐的一本书,教育者并不止老师,父母更是。
《挪威的森林》日本村上春书,我高中时看的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回想起来,会有同性做爱情节的回忆,或者是《1Q84》里的情节,百度了一下《1Q84》里有涉及同性恋的描述,《1Q84》一共有三本,我不记得我看的是哪两本。
刚好最近刷微博刷到一段大小S关于同性恋争取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讨论,小S的大致意思是凭什么异性恋的人觉得自己是大多数,就可以定夺同性婚姻的合法与否,这本来就是人家自己的事,人家为什么不能自己决定,很奇怪耶~
小S说得对。喜欢似乎是一件不能控制的事情,喜欢的是同性还是异性同样不是可以决定的事,如果一开始亚当和夏娃是同性,那今天异性恋是不是就成了异类,我举这个例子好像有点自掘坟墓,如果一开始亚当和夏娃是同性,可能回荡在地球的只是一个同性故事,而没有人类。无论如何,反正人类已经快要把地球挤爆了,不要再拿同性恋影响人类繁殖来反对同性恋了。我没有要倡导同性恋的意思,喜欢同性还是异性又不是倡导能改变的,我只是觉得人应该正视和尊重自己的内心,喜欢一个人是美好的,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欢不是大众认同的喜欢就压抑自己的喜欢,也不必刻意迎合讨好大众,每个人都有权利追逐自己的美好,前提是尽量减少伤害。
因为看了电影《温夫人的扇子》对奥斯卡·王尔德感兴趣,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他的一句话:“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那一阵子,在看严歌岺的《心理医生在吗?》,这本书应该是她用英文写的,但又翻成中文,不知道是不是她本人翻的,也不知道是不是书的内容的原因,我看得很不舒服,于是不甘心看译本,一个脑进水买了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夜莺与玫瑰》英文版,还买了卢梭的《忏悔录》英文版,但卢梭是法国人啊,还是译本啊。英文版的书一翻开,我就……勉强看了两行,默默合上书。还有一本英国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的英文版,因为比较简单,我试图自己边看边翻译了一段时间,最后搁置,总还会找时间看起来的。
接下来主要是国内作者的书,我想先说蔡康永,《那些男孩儿教我的事》我记得我是在新浪读书上看的电子书,有一个男孩儿教蔡康永跟植物对话,这件事让我心动,也是这本书我唯一记得的内容。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有这样的习惯,跟花鸟猫狗打招呼:“你好啊、打扰了、不好意思、我不会伤害你的、再见了。”《说话之道》是在单位的图书室看到有,就拿来一看,蔡康永是有智慧的人,有些话他讲跟普通人讲,效果其实不一样,但这本书应该在表达上对一些人还是有帮助的。
《白鹿原》《夭折》陈忠实,《夭折》好像是中篇还是短篇小说集,里面有《康家小院》《梆子老太》《十八岁的哥哥》《蓝袍先生》等,大多是以陕西农村为背景,乡绅的荣衰,农民的爱恨,我喜欢那种朴实无化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故事是这样的,道理让读者自己去参透。
《沧浪之水》阎真,时代在翻天覆地的变化着,但中国人骨子里对一些东西的追逐,大概不会变。是该坚守自己的信念、理想、节操,还是要随波逐流,阿谀奉承,这书里两种选择都有人在做,很现实,是大部分现实生活的写照,好在不是全部。
《倾城之恋》《金锁记》《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张爱玲,我对民国时期和文革时期的作品有说不清的痴迷,《倾城之恋》和其它几本书不是同一时间段看的,可能我那一段也处于特别的阶段,我现在不记得具体什么阶段,反正我很久都无法从《倾城之恋》的故事里走出来,后来在图书馆又借来看了一遍。
《一个女人的史诗》《陆犯焉识》《扶桑》《床畔》《寄居者》《老师好美》《波西米亚楼》《角儿》《心理医生在吗?》严歌岺,因为看了电影《芳华》认识严歌岺,对她好奇就一口气买了这几本书,《一个女人的史诗》《陆犯焉识》《扶桑》《床畔》都很好看,各有各的精彩,都很揪心。
《梦里花落知多少》《撒哈拉的故事》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里是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生活的日常,浪漫的人,在沙漠里也有办法过得活色生香;相爱的人,在柴米油盐里的拥抱争吵。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了高中《语文读本》里的《我与地坛》节选后,脑海里时不时冒出一个人坐着轮椅在地坛待一个下午的景象,还自在主张的添加了午后阳光。所以当我在图书馆看到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果断拿在手上。我总觉得作者应该是比常人对生活有更细腻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才能写出让许多人感同身受的文字。
《丰乳肥臂》《红高梁》《蛙》《檀香刑》莫言,是慕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去图书馆借的莫言的书,第一本看的是《丰乳肥臂》,也不知道是故事太长,还是怎么,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都有,看得有点小乱,但故事还是让我好一阵吹嘘。其它三本没有人称问题,是不错的小说。
《女心理师》上下毕淑敏,原来上大学想读的专业是心理学,家里不让,在图书馆看到这两本,果断拿下。里面贺老太教贺顿看书,让她不管看不看得懂,要坚持看完,看着看着就会懂。所以我后来借了《心理学入门》就是秉持这种态度去看的。
都有留意到哈,我看的都是小说,对,我就爱看小说,好看的小说我还总嫌故事太短。每一本小说我都情不自禁的把自己代入到喜好的角色中去,于是随着我看的小说的增多,我的阅历也在变得丰富。
也一直觉得应该看一些专业书,所以最近一次去图书馆借了《心理学入门》德国格尔德·米策尔著 张凤凤 金建译,现在才看到一半,虽然看得艰难,但还是受益匪浅。
真惭愧,写这份书单出现最多的字眼可能是“记不清了、不记得了”,我真不是一个好的读书人。但就像我前面说的,无论如何,那些情节给过我的触动和心动,丰富了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