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富贵的考验
当所有人都参于到取经对社会进步的变革中来,整个社会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是对于富贵的态度,当然整个社会中每个群体因自身状况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对于富贵的考验自然会有不一样的反应 。 书中这户富贵人家的女主人是个“半老不老的妇人,···妇人道:‘…小妇人娘家姓贾,夫家姓莫。幼年不幸,公姑早亡,与丈夫守承祖业,有家资万贯,良田千顷。夫妻们命里无子,止生了三个女孩儿,前年大不幸,又丧了丈夫,小妇居孀,今岁服满。空遗下田产家业,再无个眷族亲人,只是我娘女们承领。欲嫁他人,又难舍家业。适承长老下降,想是师徒四众。小妇娘女四人,意欲坐山招夫,四位恰好,不知尊意肯否如何。”黎山老母变化的妇人意欲招赘唐僧,我们说唐僧引导社会的进步是倡导新的社会观念,得到公认后带来的影响是天下公认的理念,在西游记中黎山老母代表了天下公认的理念。之所以会有西天取经对社会的变革,就是社会中旧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出现了问题,社会中公认的观念与理念缺少引导和管教的人(幼年不幸,公姑早亡),致使富贵之人获取钱财的行为方式出现了问题,还能拥有人人羡慕的富贵,那社会中公认的理念自然是虚假(姓贾)的,观念也是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姓莫)。前面说过唐僧对社会的进步引导是添加了诚信的内容,也就是说旧的社会里没有诚信的观念,也因此会有表里不一难以确定的现象,人们也就有了虚伪做作、装腔作势的理念。自唐王送南瓜入地府之后,地府有了监管人们道德的职权,使得众人的道德不再是靠自律,而是有了制约。当唐僧开始取经并推动新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尤其是在解决了流沙河的难民问题之后,他的倡导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普遍接受,那种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社会观念也就消失了(丧了丈夫),但是由于人们思维的惯性,理念的影响还会继续存在,并依旧支配着众人的行为方式。 为什么富贵之家的妇人没有儿子却有三个女儿呢?西游记中的女儿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富贵之家的三个女儿是指获得富贵之人的三种行为方式,书中说三个女儿“大女儿名真真,今年二十岁;次女名爱爱,今年十八岁;三小女名怜怜,今年十六岁,”又说变化这位妇人的是黎山老母,变化成她三个女儿的是观音、普贤、文殊三位菩萨,为什么呢?在西游记中文殊菩萨代表了法家的法制思想,普贤菩萨代表了儒家的仁义思想(两位菩萨是否合理请看后文),观音菩萨代表了佛家的慈悲思想(请看菩萨的全称),取得富贵之人的行为方式有三种,一、对于官方,尊守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行为认真(真真);二、对普通大众,讲究仁义时有爱心(爱爱);三、对于弱势群体(落难的流民),讲慈悲时有怜悯之心(怜怜);这些行为方式应该是富贵人家主动做的,但是富贵之人将这当成了对他们的限制和负担,所以只有应付与敷衍。他们守法不会是真心,仁义不会有爱心,慈悲不会是怜悯,只是一种给人看的表演形式。像企业通过媒体宣传对贫困者的资助,让受助者在公开场合讲述自己的不幸,表达感激,好像企业扶贫应该宣传,受助者也应该表示感激,这些理念似乎也是正确的!但是受助者的自尊呢?弱势群体的隐私呢? 这户人家为什么要招已出家修行的四众?这要看富贵人家需要什么,而唐僧师徒四人又代表了什么?一个富贵人家最重要的是有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观念,能够引领他们顺应时代的潮流,所以富贵之家女主人想要招赘唐僧;除此之外首先是要有权势,可以保护自己的财富,孙悟空就是有权势的人;其次要的是维持家业,以使自己的富贵得以长久,猪八戒是个耕种之人,在农业为主的社会,大都会依靠田地来获取财富;最后要的是生活过得自在,得以享受自己的富贵,沙僧是个佣人出身,也就是伺奉人过好日子的人,有这样的人在,富贵人家才会把日子过的舒坦;唐僧四众的所代表的特性恰好迎合了富贵之家的需求。 那妇人向唐僧师徒四人讲述了自家的富贵和想招夫的想法。“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唐僧何以呆在了当场,这算是个什么态度呢?唐僧即然是文人书生,读书人自古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动力,唐僧学道修身求名为了什么,难道没有对财富和美色的追求?如果没有为什么不直接的拒绝?有的话为什么不肯接受?所谓君子求财取之有道。唐僧要的是修身成名,后得其所欲,而此时的富贵之家却要他去攀附于富贵与美色,他虽为这富贵与美色所心动,但是这种事违背他的原则。富贵之家女主人是社会现状中理念,而唐僧取经对社会的引导是倡导新的观念,改变社会现状;如果接受了就是迁就旧的理念,那唐僧引导社会进步的新观念就会蜕变成使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观念,这样的结果不符合唐僧的理想,所以他虽然想得到富贵,还是拒绝了这不该得的富贵。 那孙悟空呢?行者道:“我从小儿不晓得干那般事···”,孙悟空是一个有权势的人,也是个享尽了富贵的人,所以他不会去依附于富贵。从来只有富贵主动的去攀附于权势,还要看他相的中相不中。孙悟空从来就不缺富贵,他想要的是被别人传颂的名,受到众人的尊重。 沙僧曾经是帝王身边的侍从,是一个见识过也接处过富贵的人,他知道这样的富贵是难以长久的,他想要的是能够摆脱自己的苦难,过上长久安稳的日子。 只有“那猪八戒闻得这般富贵,这般美色,他却心痒难挠,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针戳屁股,左扭右扭,忍耐不住,”。猪八戒与大多数人一样,一心只有求取富贵过上好日子的心思,见能得到富贵自然是难以把持,也不会在乎什么行为、何种方式、是否能够长久。 “那妇人见他们推辞不肯,急抽身转进屏风,扑的把腰门关上。师徒们撇在外面,茶饭全无,再没人出。”在当时社会状态下得到富贵的人并不欢迎取经一众对社会现状改变的群体,他们希望这些人放弃对社会的改变,通过接受现状来获得财富。但是他们没明白社会的改变是必然的,只有以正确的态度接受社会的改变,才是维持富贵的主要门路(腰门),但是她们冷落了改变社会的人(关闭了腰门)。 孙悟空说道:“···呆子,你与这家子做了女婿罢,只是多拜老孙几拜,我不检举你罢了···”,这种富贵是在需要改善的社会状态下求取的,拥有富贵的人存在不良的行为方式,得到富贵的人也要采取不正当的获取钱财的行为方式,孙悟空说的不检举的就是猪八戒想要获取富贵的不正当行为方式。 猪八戒牵马,“转到后门首去。只见那妇人,带了三个女子,在后门外闲立着,看菊花儿耍子。”猪八戒获取财富的行为方式(牵马)就是偷机取巧(走后门),使人富贵的社会公理(妇人)和行为方式(三个女儿)在徇私舞弊(在后门耍子)的同时,也会给人以清高的假像(看菊花儿)。 八戒对那妇人道:“···想我那唐僧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我虽人物丑,勤紧有些功。···家长里短诸般事,踢天弄井我皆能.”。猪八戒从前日子过的比较贫苦,所以他生活的比较现实,并不看重唐僧的好形象,觉得好形象不能带来实惠,认为作人就是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不放过任何可能,只要能得到富贵,无所谓他人的评价,不计较是怎样的理念,不在乎是什么样的行为。见能得到富贵,猪八戒不肯再参与取经对社会的改变,而是接受社会现状中虚假理念的引领,走进了谋求富贵的道路,其结果呢?“却说那八戒跟这丈母,行入里面,一层层也不知多少房舍,磕磕撞撞,尽都是门槛绊脚。”在社会现状中虚假理念的引领之下,谋求富贵的猪八戒一路走来那是磕磕绊绊,有了诸多的障碍和限制。当人们都讲诚信时,很多事都会很简单,而一个没有诚信的社会,任何事都有可能被骗,在不熟悉的领域、不熟悉的地方、与不熟悉的人打交道都要付出代价,这代价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也限制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猪八戒追求富贵的三种行为方式又是怎样的遭遇呢?“那妇人道:‘···我这里有一方手帕,你顶在头上,遮了脸,撞个天婚。’呆子依言,接了手帕,顶在头上。···只是莫想捞着一个。东扑抱着柱科,西扑摸着板壁,两头跑晕,立站不稳,只是大跌。前来蹬着门扇,后来汤着砖墙,磕磕撞撞,跌得嘴肿头青。坐在地下,喘气呼呼···那呆子脱下青锦布直裰,取过衫儿,就穿在身上,还未曾系上带子,扑的一跷,跌倒在地,原来是几条绳紧紧绷住。那呆子疼痛难禁,···”。信奉虚假理念的猪八戒,无法见识到他所追求的行为方式,更不能接触到,只是存在于他的幻想与听闻中,没有目标只能乱干。从前的社会观念制约人们的出路,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号召下,很多人认定了富贵的主要支柱是科举(柱科),一般保障(板壁)是农业生产。猪八戒所牟求的贾家富贵,是他想要的结果,但是他的起点还是他本身普通的小户人家,普通人家也就那几亩薄田,再能干收成还要看旱涝的天意,年景好了除了吃喝用度能富余的也不多,年景不好了还要将从前的富余花去一部分,打拼多年也只能算是庄户人家的小富足,富贵的也只是原本良田无数大地主!科举自然是能使人一夜富贵,但是庄户人家中举的概率都比不上买彩票,出个秀才都很难,但是秀才也是无法成为富贵人的,童生倒是能有一些,除了会识字与其他的庄户人没有多少区别。这些人不但富贵不了,还把农家的积蓄花个差不多,读书的人不耕种本来就减少了收成,读了书眼界提高了,总是盯着那总也成不了的科考,梦想着能够鲤鱼跳龙门,可以蹦来跳去老是跌到河岸上,把自己晒成鱼干,因为浮上去的心思再也踏不下来干庄家地里的农活。富渐行渐远,贵总也挨不上边,只有自视过高的穷酸,没有了从前的富足,就像中不了举的范进,吃穿这些生活的基本都是问题,更别提富贵了。得不到富贵依然是不甘心,即想等机会、寻门路,又想做专长、求自强:大多数人是得不到机会的,机会总属于少数人;寻到门路的都是有关系的人,普通人也不可能有什么关系。庄户人家除了种地就没有什么特长,有个别会手艺的也把这当成养家立业的根本,宁可失传,也不肯教于外人,没有真正的手艺,反而会失了主业;农家人除了能吃苦,也不会其他优势,那些跟身边人对比出来的优势好无价值,只会徒增虚荣心,让自己内心浮躁,干不成事。多次的失败,让自己没有了嘴可说,没有了脸见人,到最后将行为方式固定为一种模式,并用于塑造外在的形像(衣服),这却成了做事的束缚:做事好像很守规矩,这不能干,那得按规矩来,什么也干不成,被困住了手脚,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其结果呢?“却说三藏、行者、沙僧一觉睡醒,不觉东方发白。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得那大厦高堂,也不是雕梁画栋,一个个都睡在松柏林中。”,猪八戒想要的富贵就这样消失了,西游记终归是神话,生活中多年才能显现出来的结果,西游记只需一夜。 “行者道:‘兄弟,莫睬他,我们去罢。’三藏道:‘那呆子虽是心性愚顽,却只是一味蠙直,倒也有些膂力,挑得行李,还看当日菩萨之念,救他随我们去罢,料他以后再不敢了。”我们总会觉的唐僧偏向和袒护猪八戒,但是猪八戒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取经对社会进步的引导怎么能少了他呢?也只有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有了对富贵的正确态度,取经对社会的变革才能真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