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景,蛻變
2018
深刻的字眼,今年是屬於內在收穫的一年。但失去的還是比得到的繁重許多,慢慢承受。
關鍵詞:收斂。
我不清楚自己以後的人生會如何,即使我重新獲得了30分鐘思考的路程,然而思緒還是很難向前,被阻礙,被放空填滿。年齡漸長讓我有種越來越覺得是慢慢接近死亡的路程。
以前為何要在乎那麼多?
學生時代。我反思我努力要去達到自己臆想的感動,可能更多的是當時缺乏關愛的原因,我的記憶裡面,父母輩是很難表達愛,並且會讓你懂得愛。那時只想通過行動去感動別人,讓別人以相同的方式回饋於你。我記得我讓自己表現的高亢,招呼著朋友們一同給另一位慶生,給另一位帶來驚喜,然而最後才發現真正自己開始期待的事情並沒有發生,可能止步於口頭亦或信息上面的“生日快樂”“節日快樂”各種xx快樂吧?
其實我略遲鈍,觀察力不足,沒心眼,不善言辭,缺乏真正感知別人的能力,我能做到我真的想要對你很好很好,可能更多會做一些不求回報的給予,可能是順帶的一瓶飲料,可能更多的給予我以為的照顧,最終可能演變成懷疑、習以為常、理所當然。
當你學會說:“不”時,反而迎來異樣的眼光。
“你變了”變成最後的結束語。
其實我忘記告訴你了:我的好朋友,其實我最不喜歡吃的東西就是巧克力了。
在南昌陸續來來往往的路途的半期間,我對一個月可能住一週的房間來了一次徹底的大掃除,這時,才發現被我收藏起來的巧克力片,被我遺忘的這期間已霉變。甚是惋惜的是食物就此浪費,沒有給予喜愛他的人。
還有我覺得首飾可能只有手錶這一種類型。
為了如此單一的取悅,在18年7月終於驚醒,其實沒有人會去注意你,會去那麼在乎你。有一種救贖,就是你需要錢的時候,明明自己也沒什麼積蓄,卻遞來了一小疊錢。
其實有些感情留在口頭上就好,因為你會發現,其實你覺得最好的可能時最不懂你的。
半年反思的在乎他人其實講白了可能是“取悅他人”的另一種解釋。
-----------------------------------
新課題:愛,是什麼?/存在即合理 這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
極度懷疑自己是否是情感缺失的一個個體,讓自己保持在一個點上,沒有高度的欣喜,也缺乏極度的悲傷,更多的表現方式演變成了易怒。我也不願更多的付出。我默認自己每一時刻的狀態,我接受我記憶裡每一時刻呈現出來的狀態。漸漸接受這一成不變的生活。
我記得木姓先生打破了我的懵懂,也感謝王姓女士讓我懂得了愛。
我支持並帶著好奇去了解那些有自己想要成為的人的樣子,我笑著詢問每一個細節,並在適合的時機發出感嘆詞,或者帶著笑容附和著說幾句。但,僅此而已。
-----------------------------------
生活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我不得而知。
嗤之以鼻的言語停住,其實我只想當個可愛的人兒,笑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