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行记3--在罗马遇见贝尼尼
走在罗马城间,一不小心就会与贝尼尼的作品擦肩。
贝尼尼是十七世纪极富盛名的艺术家,是早期巴洛克艺术的代表。父亲是雕塑家,也可能是因为受到家庭影响,在很小的时候贝尼尼就展现出对雕塑的天赋。
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灵动感十足,你看到的就是事情发生的瞬间。从他的作品中能够清晰的感受到他对美的敏感,善于提取动作发生过程中最美的那一刻。站在他的作品前,会有种时间凝固在瞬间的感觉。好比人物都是在动作发生的那一刻看到美杜莎被石化而成。

这些特点可以很明显的从他早期作品中感受到,贝尼尼在二十多岁的时候遇到了当时的红衣主教斯皮奥涅·博尔盖塞。他委托贝尼尼为自己的宅邸(现博尔盖塞美术馆)创作了四座大理石组雕,其中包括为人熟知的《普鲁托劫持普罗塞尔皮娜》《阿波罗和达芙妮》和我们前篇中提到过的《大卫》。

《普鲁托劫持普罗塞尔皮娜》取材自古希腊神话故事,普鲁托是冥王哈迪斯的罗马名称,在古希腊神话中他是宙斯的哥哥,掌管着冥界。身边时常跟随着看护冥界的三头地狱犬,这货在《哈利波特》中出现过。普罗塞尔皮娜是冥后珀耳塞福涅的罗马名称,她是宙斯与谷物女神德墨忒尔的女儿(后面我们用希腊名)。
传说哈迪斯看上了珀耳塞福涅,在得到宙斯的默许之后哈迪斯掠夺了珀耳塞福涅。谷物女神失去女儿后悲伤万分,她愤然离开奥林匹斯山寻找女儿。由于她的离开,大地开始荒芜,颗粒无收。于是宙斯跟哈迪斯商量能否将女儿归还给德墨忒尔。哈迪斯算是答应了,但是他在珀耳塞福涅离开前骗她吃了几颗石榴籽。也因此珀耳塞福涅每年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需要重返冥界。谷物女神每年在与女儿欢聚的时间里大地复苏,女儿离去的时间里大地又开始荒芜,这也就是一年四季的由来。
贝尼尼的《普鲁托劫持普罗塞尔皮娜》正是表现冥王掠夺珀耳塞福涅的瞬间。这件作品现依然被收藏在博尔盖塞美术馆,美术馆二楼靠大门很近的房间中。走进房间很自然的会被放在中央的这件组雕作品吸引,作品中冥王哈迪斯一个后撤步将珀耳塞福涅高高举起,一侧被抱起的珀耳塞福涅奋力挣扎,身体动势拼命扭向哈迪斯的反方向,两人的身体重力支点就集中在了相互贴近的那一侧,整件作品呈现出上升趋势。不得不说珀耳塞福涅这不情愿的身体语言简直太生动了,让我想起我强行抱我们家猫出门时我们家猫的动作。

在这件作品中贝尼尼融入了很多细节的刻画,比如珀耳塞福涅流着眼泪的惊恐的脸;还有被珀耳塞福涅推搡而皱起的哈迪斯的脸,哈迪斯脸上掩饰不住的淫邪奸诈;紧紧抱着珀耳塞福涅腰和大腿的哈迪斯的手,在皮肤上留下的凹陷痕迹,这让珀耳塞福涅的身体在观感上真实极了。不过小姑娘的体脂看起来也不低。



贝尼尼用布折来做质感对比。他对布折的处理十分写意,布面缠绕着两人的身体,在珀耳塞福涅的奋力挣扎中布角扬起。粗旷的质感与光滑的身体形成了对比,使得身体显得更加真实。
冥王脚下的两叉戟和身后的三头地狱犬是他的标志,一般在艺术表现中,它们会伴随着冥王一起出现。毕竟宙斯三兄弟一般都会被刻画的完美彪悍,单靠身躯的辨认经常会引起争议。走到雕塑侧面可以仔细观察一下三头地狱犬,神情刻画非常生动,毛发的处理也可以说是极致了。


另一件不能不提的作品《阿波罗和达芙妮》同样在存放在博尔盖塞美术馆。作品表现的同样是表现古希腊神话中的一则故事。传说我们的太阳神阿波罗因为得罪了小爱神丘比特被小爱神报复,小爱神在阿波罗身上射了一只金箭,于是阿波罗爱上了正巧经过的达芙妮。却在达芙妮身上射出了一只银箭,这让达芙妮十分的厌恶爱情。于是阿波罗苦追,达芙妮苦躲。直到阿波罗快要追上的时刻,达芙妮祈求自己的河神父亲帮助。无奈下河神把自己的女儿变成了一棵月桂树。不过,达芙妮变成树以后阿波罗也没有放开她,阿波罗用它的树枝做冠,木材做竖琴...

这件作品就是在表现达芙妮正在变成月桂树的瞬间,事实上雕塑表现动作瞬间是个不小的挑战。这要求作者能够准切的在一系列的动作中找到最美的一刻。好比在一段视频中截取一帧,全靠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美敏感度(ps,跑题说,这也是我认为未来人工智能最不能取代人的地方。)

在这件作品中两人动势朝向一侧,轻盈的奔跑着,绕在阿波罗身上的布被风兜起。阿波罗身体前倾,左手轻拂达芙妮的腹部,殷切的观察着好不容易追上的达芙妮。达芙妮则显的惊恐万分,脚趾已经生出根来,树皮从脚下开始长起,逐步延伸至腹部阿波罗触碰的地方,上肢伸向空中,手指变成树枝,长出漂亮的月桂树叶。
整件作品可以说完美极了,事实上这件作品真正吸引我是阿波罗和达芙妮的美,两个年轻的胴体充满了生命活力。不由得为他们的爱情心生惋惜...




不过事情分两端说,在乌尔班八世的庇护下,贝尼尼的前半生真可说是顺风顺水。对名利的追求、虚荣、自大的故事已经可以写一部八卦集了。不用说,他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于是在乌尔班八世死后不久,贝尼尼走到了人生的低谷期,沉寂了十年左右。
贝尼尼的作品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极为华丽,善于运用材质与环境。比如说在沉寂十年后让他重振声名的作品《圣特雷萨的沉迷》。作品现依然在维多利亚圣母堂中。由于之前在课本上读到过这件作品,这次专程跑到圣母堂算是慕名而来。然而意大利对待大师遗作的态度总是显得自然很多,而且有很多在教堂中的大作依然兼顾实用。
维多利亚圣母堂是一座不算太大的教堂,《圣特雷萨的沉迷》就在教堂中心左侧的壁龛里。阳光透过顶部天窗的玻璃洒进来,照在墙壁前金属制成的光线上。下方天使拿着金箭准备刺向正在沉迷中的特雷萨,特雷萨如痴如醉的摊在一簇云中,衣带漂浮的包裹着瘫软的身体。这件作品表现的正是特雷萨自述中的情景。
特雷萨是一个西班牙修女,一生著作无数,死后被罗马教廷封圣。她在年少时就患有癫痫。据说在她病发时能看到种种神迹。其中一次,她看到一位天使用象征上帝之爱的箭穿入她的心,当箭被抽出时,她感到心在抽,她很享受这种感觉。事实上这段描述充满着神秘主义的描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朦胧的性幻想。而贝尼尼真正表现的也更像是一个正在享受肉欲时刻的少女,她的嘴微张、眼睛微合、脚趾微微卷起。我们往往将灵魂和欲望拆分的清楚,似乎一切的欲望都是对灵性的亵渎。然而,站在这件作品前,一点都没有觉得违和,贝尼尼用极具欲望的表现形式将精神的领会时刻诠释的极为直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