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想与哪位已逝的作家聊聊天,聊什么?
查看话题 >我想对杜甫说
我想对杜甫说
曾系统读过不同时期的杜诗,深有感触。如穿越到当时,见到晚年时的诗人,也有一肚子的话急切地想对他说。 如把他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来思考,一定力劝他把“生计问题”放在计划的第一位考虑。 杜是一位拙于谋生的人。 第一不应辞去工部员外郎的公职(765年正月)。杜甫在成都时,他的三位好友裴冕、严武、高适先后任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他们帮他建起草堂,并定期给予生活资助。诗人一直处于闲居生涯,生活安定,“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成都时期是他诗歌的高产期。 764年夏,两川节都使严武保荐他入慕府并兼工部员外郎(杜工部的由来)。但杜甫不适应官场生活,也有“白头趋慕府,深觉负平生”的委曲和惆怅,于是于765年正月辞去官职,回归闲居生活。此时诗人真应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使自己一家在天府之国立足,维持较好的生计,而不是只依靠挚友严武的照拂生活。天有不测风云,几个月后(765年4月)严武暴病而亡,诗人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和依靠,被迫离开成都。 第二更不该冒然离开夔州(今奉节)。从成都到夔州后,当地长官对他很好,委他管理几百亩官田,是中等地主的生活,丰衣足食。这也带给他创作的丰收,诗作数量甚至超过了在成都时期。但杜甫不喜当地风俗,又一心想着北归。于一年零九个月后全家离开夔州。但是远行是需要钱的,回老家洛阳安家更需要大笔资金。诗人决不该在没有策划好的前提下冒然离开夔州,致使全家辗转长沙、岳阳几地,一直既未实现北归,又未能在湖南安居。终于在湘江上漂流两年后,诗人贫病而亡。 以上是面对杜甫,把他当作个体的人来考虑。但是如果把他放在历史、文学的长河中思考,又应该硬着心肠不去劝阻,任他走上漂泊之路。杜诗现存1400多首,半数以上是其最后十年的作品(成都、夔州、湘江)。由于诗人已融于人民当中,深深体会到安史之乱带给国家和人民的动荡和离乱,越到后期,作品越雄浑、深沉,创作功力不断上升。 不离开成都,就没有途中所作的《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不到夔州,就没有唐代七律顶峰之作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不漂泊于湘江之上,就没有《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府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回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短短二十八个字,浓缩了时代、王朝、个体的由盛至衰,留下千古绝唱。累积如斯,造就杜甫为诗圣,杜诗乃诗史的的辉煌。(完)
收于我的豆列《杜甫》和《细品唐诗》,有兴趣请戳看其它文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