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对死亡的理解
日子很长,但年岁很短
我一直很怀疑世界上是否真的有人可以有计划地倒数自己剩余的生命,为短暂的余生做冷静理智的安排。作者甚至没有花什么篇幅去追问自己的内心,探讨生命的意义或者回忆过往的幸福,而只是平实地记述了自己的经历。
当你的呼吸,化为空气的那一刻,
也就是你,生命走到尽头的那一刻。
如果你明天就要死了,你今天会做什么。
这是一句被说烂了的鸡汤。
当然这也不是作者保罗想对我们说的话。
保罗·卡拉尼什,
斯坦福学士、
剑桥硕士、
耶鲁医学博士、
斯坦福医院神经外科医生,
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获得者,
有着数不清的学术奖项与荣耀。

他很帅。
2013年被诊断出肺癌。
2015年3月死于病床上,
享年37岁。
神经外科医生的日常,
是连续10几个小时的手术,
划开病人耳朵上方的头皮,
打开病人的头盖骨,
看到病人如桃子一般的脑子,
找到肿瘤所在的位置,
小心翼翼地切除、缝合。
如果一不小心,
碰到了切除区域2毫米以外的脑组织,
病人可能会一辈子瘫痪在床,
或失去说和写的能力,虽然可以听懂别人的讲话。
或失去听和读的能力,虽然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
神经外科就是做这件事,
保罗为了达到,
一个神经外科医生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标准,
用了12年。
在他终于要顺利地从住院总医生的岗位毕业,
拿到斯坦福教职和科研岗,
拿到数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
拿到终身教授的职位的时候,
他得知,自己要死了。
在即将迎来“人生巅峰”的时候,
他迎来了自己罹患癌症的CT照。
我很想知道,对于作为病人的保罗来说,
死亡意味着什么,
时间又意味着什么。
他准备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
而他又怎样面对了自己的人生。
患病之前,
他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去,
只是不知道那天何时会来。
患病之后,同样地,
他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去,
只是不知道那天何时会来。
从地球诞生之日起,
在地球上生存过的人类,
总计约1060亿,
没有一个逃脱过死亡的命运。
可若是自然死亡,
大多数人都能相对平静地接受。
而若是突然死亡,
生命的花朵猝然凋谢,
如田晓霞、如保罗,
这其间,要隐藏多少泪水和悲痛。
死亡,
我们熟悉吗?
我们陌生吗?
我们理解吗?
我曾读过小说人物绝世的别离,
我曾看过电影主角最后的喘息,
我曾听过朋友亲身经历的讲述,
我曾目睹亲人毫无征兆的离世,
我曾感动不已,我曾痛哭流涕。
但我没有亲身经历过,死亡。
保罗给了我最真切的体验。
他是一位如此坦诚的讲述者,
痛苦、无奈、悲痛、消沉、
脆弱、害怕;深爱、不舍、
忍耐、坚持、抵御病痛。
一切都力透纸背。
他是一个将死之人,
一个病人。
一个医生,
一个年轻有为的人。
我也很想知道,对于作为医生的保罗来说,
死亡意味着什么,
病人又意味着什么。
他怎样帮助病人面对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病人又怎样面对了自己的人生。
如保罗所说,
神经外科医生,单单技术好是不够的,
医生的最高理想是引人理解死亡。
若保罗还活着,
我相信他会以精湛的医术,
和对病人的道德意义上的关怀,
引导一个个病人和家属们理解死亡。
但现在,
他用这本坦诚的、薄薄的小册子,
引导了数以亿计的读者去理解死亡。
而对我来说,
不光是理解死亡,
也是去理解人生。
这个世界,
总有人比你更加幸运,
也总有人比你更加不幸。
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无须因为别人的幸运而哀叹自己的不幸,
亦无须因为别人的不幸而感激自己的幸运。
定义幸运与不幸,不需要别人作为参考系。
当死亡降临,当呼吸化为空气,
一切幸运与不幸,都将化为空气。
一切努力与憧憬,都将化为泡影。
那个时候才真正明白,
世间万物,尽归尘土。
既归尘土...
何苦此生?缘何余生?
面对苦心耕耘的付出与收获,
面对各种各样的幸运与不幸,
面对不知哪天就会终结的生命,
我们怎样去过完自己的人生?
我想起了保罗的话:
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
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
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
他说:“我无法前行。”
他又说:“我仍将前行。”
我想起了由理的话:












侧边: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保罗深表认同,但他又问到:“倘若你都没有尽情活过,你的人生,又有什么审视的必要呢?”
我曾经表达过一个略显消极的想法——人生就是一个认命的过程。无论是谁,最终的结果大概是:"不过如此"和"只能如此".我猜想,作为医生,可能比我们这些人更早地认识到人和生命究竟是什么。于是,就像书里所写到的那样,病人和家属更关心的是如何治疗、花多少钱、还能活多久;而医生也许更想知道的是:上帝保佑,希望我刚刚放在隔壁房间的冰淇淋还没化……
来自 <https://wenku.baidu.com/view/666b3dc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a5.html###>
我亲眼见到一个医生脸上略带微笑地对家属解释,病人目前已经处于脑死亡的状态,几乎无法挽救生命了,而家属一再哀求是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甚至还有什么办法起死回生。
于是,意义在哪里?无论一个人是伟大还是渺小,最终,最终都"不过如此"、"只能如此"——要向死亡低头,无论有没有机会,最终的结果都只是"认命".也许,我们可以站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往前看往后看。这个时间点就是答案终将揭晓的那一刻,往前看,过去做了什么;往后看,将来要做什么。只不过,在那一刻,往前看的意义好像已经不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