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替你保管”的套路还未流行——民国时的压岁钱
民国时的压岁钱是怎样的呢?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 小曹曹和小章章,作者小曹曹@子烈
时光回到100多年前,日后的上海滩知名中医陈存仁还只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这年春节,他到九姑母家拜年,姑母见到孩子非常高兴,给他一块银元作“压岁钱”。
此事无疑令陈存仁印象深刻,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在回忆录《银元时代生活史》中,他这样写道:
我拿着银元回来,觉得飘飘然已成为有钱人了。我拿到的那块钱,又由我姑母剪了一个红色“囍”字,牢牢地贴在上面。我明知这一块钱可以兑到一百多枚铜元使用,但这是我最初得到的财富,无论如何不肯兑换,常常放在袋中,玩弄不已,有时还拿出来炫耀于人,自鸣得意。
同如今的孩子一样,爷爷奶奶们在他们小时候,也都将压岁钱视作春节中最诱人的一项保留节目。
还属于晚清的上世纪初,上海人往往会赏给孩子一串或者两串白铜的制钱(每串100文),讨百岁和双百岁的口彩。
到了民国,银币广泛使用,春节时孩子们口袋里叮当作响的,就变成了银元。
上世纪三十年代,法币推行,压岁钱也改发纸币。和如今一样,当时也有人在节前专门兑换好连号新钞,显得更为体面。
当然了,什么年代都有土豪,据《申报》报道,当时还有给金镑的、有发古币的……只是不知道孩子们拿到了这丰厚的压岁钱后,是不是很快就被父母“保管”了呢?

围绕着压岁钱做文章的,还有相关周边产业,有专门设计制作压岁钱红包的,也有商家将压岁钱红包作为赠品附送,以此来招揽顾客,烘托节日氛围。这种现今已稀松平常的营销手段,当时却一炮走红,颇受追捧。

显然,在民国年间,压岁钱就已经成为了上海人春节时的一个焦点话题,著名导演张石川还拍摄了一部名为《压岁钱》的电影:
除夕夜,何老先生在孙女融融的枕头下放了一个贴着“囍”字的银元。年初一,融融用这块银元在烟纸店买炮,随后银元先后到了小娘姨、汽车夫、白相人、苦孩子、老医生、女骗子、银行听差、捡垃圾等人手中,最后则是收归国有,小小银元的经历充分展现了世间百态。

伴随着压岁钱的流行,当时关于改良压岁钱的讨论也层出不穷。
舆论普遍认为,压岁钱可以给,但过多的压岁钱对少不更事的孩子来说则是弊大于利的。对此,1920年、1936年《申报》的两篇文章就分别罗列了压岁钱的种种弊端:
1、孩子拿了压岁钱,往往都会买些玩具,不用多久,不是玩厌了,就是玩坏了,钱花了,却没有收获什么,反而养成了乱花钱的坏习惯。
2、小孩嘛,有了钱就喜欢买吃的,一吃就容易吃多,或者吃了啥不卫生的东西,结果弄坏了身体,着实得不偿失。
3、一下子拿到一大笔压岁钱,孩子聚在一起后不仅会攀比,还容易滋生赌博行为,小小年纪就养成这一恶习,以后长大了还怎么得了?

综上所述,可见当年小朋友的家长似乎还没有使出“我来帮你保管”的套路,孩子们尚可自由支配压岁钱。于是,对于压岁钱怎么用,人们在报纸上也提出了许多建议。
有文章即提出,如果家中孩子多的,可以将孩子们的压岁钱汇聚到一起,买一些有益的书籍,大家一起阅读,几年下来,一个小小图书馆也就形成了。如果家中孩子较少,则也不妨给孩子各买一件有意义的物品,既有纪念意义,又有实用价值。此外还可以存入银行作为将来的学费(“父母替你保管”的套路由此诞生),至于捐赠灾民、或者购买礼物分送给周围贫穷人家的孩子,那也是再好不过的用法了。

如何让压岁钱更有意义,这个从民国时就被广泛讨论的问题,至今依然时常被人们热议。而一些理财网站如今也顺势推出“全国压岁钱地图”,以大数据的方式为我们呈现这一传统事物当下的面相,大家觉得他们分析的准不准呢?

今年,你给出去/收到多少压岁钱?欢迎留言告诉小曹曹和小章章噢!祝大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金玉满堂!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申报》
2、《论民国时期的压岁钱习俗及改良》,苏全有,《安阳工学院学报》2018年9月

benshuier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书日 回顾下十一年的编辑生涯和我那些滞销书 (30人喜欢)
- 40岁中年人的第一年:2024年总结,还是命重要! (1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