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
清末,浙江奉化葛竹村有一个姑娘叫王采玉。王采玉16岁时嫁给临乡的竺某,结婚后夫妻和睦。到了第二年春天,王采玉生了一个儿子。但儿子生下数月就夭折了,秋天的时候,王采玉是老公竺某也突然病故了,王采玉父亲也在这年病故了。 王采玉遭到子夭夫亡的变故,年轻居孀,回到娘家又听到邻居说她“面有克夫克子之相”等冷言闲语,王采玉深受打击,就在附近的金竹庵出家为尼了。王采玉有个堂兄叫王贤东,在溪口蒋家玉泰盐铺做伙计,深受盐铺老板蒋肇聪信任,掌管店务兼司账务。 蒋肇聪娶过两房老婆,元配徐氏病故,又续娶孙氏,孙氏不久也亡故了。王贤东就想撮合蒋肇聪与堂妹王采玉,再结良缘。(他们两命都硬,谁怕谁啊)……有一天,王贤东特地去金竹庵,看望带发修行的堂妹王采玉,王贤东谈起了溪口东家蒋肇聪的情况,王采玉欲言还休地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说道:“此事还得与母亲商量再说。” 王采玉的母亲当然愿意女儿还俗出嫁。 这样,22岁的王采玉就嫁给溪口盐铺老板蒋肇聪。 1887年10月31日,王采玉的儿子蒋中正生于在溪口镇玉泰盐铺楼上。(这一男一女,只因受尽艰难,历尽困苦,直到心灰意死之后,方才凑合起来,夫妇之情,如胶似漆。 可见天下好事,只宜迟得,不宜早得;只该难得,不该易得)。 蒋介石14岁时,和19岁的毛福梅结婚。毛福梅是缠足的旧式女子,样貌平平;蒋介石还不知道什么叫爱情。 新婚之日,蒋介石不顾自己是新郎,跑去和小孩一起抢拾爆竹蒂头,奉化素有“新郎拾蒂头,夫妻难到头”的俗话,被视为不吉。但毛福梅对蒋母王采玉孝敬至极,深得蒋母的疼爱,蒋介石事母颇孝,故与毛福梅感情颇为融洽,蒋介石和毛福梅生有一子蒋经国。蒋介石19岁时东渡日本留学,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在东京振武学校并加入同盟会,获得孙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国。蒋介石在回国前照了一张绝命照寄给母亲,身殉革命的决心来杭州参加起义。母亲特遣专人回信,勗勉独子:“死生一视於义,毋以家事為念”。蒋介石率领敢死队身先士卒猛攻浙江巡抚衙门,活捉巡抚曾韫,革命成功。蒋介石在日本时,与结拜好友戴季陶同赁一室。共处一室。戴季陶使重松金子怀孕生下儿子,为了隐瞒妻子钮氏把儿子给蒋介石抚养,取名蒋纬国。 蒋介石在上海法租界时,邂逅了妓女姚冶诚。姚冶诚刻意奉迎蒋介石,最终被蒋介石为姚赎身,姚冶诚以身相许。但蒋母王采玉不同意让姚进门,蒋介石正好将戴季陶的私生子蒋纬国交给姚冶诚抚养。1919年,12岁的上海女学生陈洁如在张静江家做客时,偶遇来访的孙中山和蒋介石,蒋介石对陈洁如一见钟情,并展开热烈追求。陈洁如慢慢对蒋有了好感。她母亲在请人调查后却发现蒋介石已经结婚,还没有正当的职业!于是拒绝了蒋的求婚。 蒋介石则透过张静江和孙中山的关系,继续向陈母表示有意明媒正娶陈洁如,并最终得手。 1922年,蒋介石在宋庆龄家里又遇见了宋美龄,蒋介石似乎对宋美龄一见倾心,便追求宋。蒋介石曾赞成孙孙中山和宋庆龄结婚,见到宋美龄后不久,蒋就自己打算同宋美龄结婚之心事,向孙征求意见;孙认为宋美龄接受之可能性小,并且力劝蒋不要操之过急。由于蒋介石已婚,并信仰佛教,倪桂珍强烈反对他们交往。7年后蒋介石为北伐军总司令凯旋而归,宋家蒋要娶宋美龄就必须信基督教,要蒋介石先与所有妻子、侍妾解除婚约,并信仰基督。当时宋美龄30岁。 蒋答应与宋美龄结婚后认真研读《圣经》。 1927年,宋霭龄在上海召开记者招待会,当众宣布:“蒋总司令即将与我的三妹结婚。” 蒋介石在《申报》连续三天刊登了题为“蒋中正启事”的单身申明,称:“毛氏发妻,早经仳离;姚陈二妾,本无契约。”宋美龄婚礼证婚人是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蒋介石当日在报上发表《我们的今日》,文章称:“今日得与最敬爱之美龄结婚,为有生来最光荣、最愉快之一日。” 蒋宋婚姻是中华民国最大一桩政治婚姻,拉住宋氏家族庞大之社会资源,同时和孙中山及孔祥熙成为连襟。蒋介石为迎娶宋美龄,正式与毛福梅离婚,蒋介石的堂舅孙琴风担保,离婚不离家,毛福梅仍是丰镐房之主妇,生活由蒋介石供给。蒋经国依旧正宗嫡嗣,记于毛氏名下。第二年,蒋介石与新婚娇妻宋美龄回溪口时,宋美龄也示好于毛福梅,送上人参、狐裘大衣等物品做见面礼。每天清晨蒋介石常趁宋美龄还在睡觉时,踱回丰镐房看望毛福梅,用过早点后再回宋美龄处。1939年,日军要求蒋和谈,否则要炸平蒋介石老家。遭蒋拒绝后,日本派6架飞机轰炸溪口镇蒋家老宅,毛福梅被炸死于丰镐房外,享寿58岁。蒋经国悲痛疾书“以血洗血”四字,刻在石碑,立于其母罹难处,誓报杀亲之仇。文革时期,毛福梅及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的墓给红卫兵砸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