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
1、《somebody to love》
不要把一切归因于时代,自由或束缚,光明或黑暗,富足或贫瘠,和平或动荡,时代不是命运的源头,你的选择才是。
今天,我们来跟随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走进皇后乐队的音乐世界。
1971年,伦敦,一个叫法鲁克的青年加入了一个乐队,从此,主唱法鲁克,鼓手罗杰·泰勒,贝斯手约翰·迪肯,吉他手布赖恩·梅,这四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乐队的新名字叫做“queen”,这就是永载摇滚乐史册的皇后乐队,而法鲁克也改名为弗雷迪·默丘里,他就是皇后乐队的灵魂。
2、《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亚狂想曲)
1972年,皇后乐队签约百代唱片,他们陆续推出三张专辑,逐渐打开了自己的音乐市场。
1975年,经过艰难的博弈,皇后乐队的巅峰之作《A Night At The Opera》问世。在这张专辑中,曲风多元,呈现了变色龙一般的皇后乐队。其中,《波西米亚狂想曲》最为经典, 弗雷迪形成了自己的奇幻歌剧摇滚风格,他的嗓音华丽至极,也具有内在的爆发力, 他时而浅吟低唱,时而高亢奔放,如同华丽而沧桑的花朵,用音乐写出了绚烂的诗篇。
3、《love of my life》
1970年,弗雷迪遇到了他一生的挚爱和好友玛丽。他们陪伴彼此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也曾经订婚,然而弗雷迪逐渐意识到自己是双性恋,最终玛丽离开了他。皇后乐队的事业如日中天,而弗雷迪的世界却越来越孤寂。这首《love of my life》是写给玛丽的歌,记录了费雷迪最纯粹的一段感情。
4、《We Will Rock You》
烟花盛放于天际之时,坠落紧随其后。《A Night At The Opera》之后,无论皇后乐队如何尝试,都无法再逾越这个巅峰,但他们从未停止探索音乐的脚步。为了能让观众成为演出的一部分,他们创作了《We Will Rock You》,从此,它出现在无数的体育赛事中,一次又一次点燃人们的激情和梦想。
5、《under pressure》
1981年,皇后乐队和大卫鲍伊共同创作了《under pressure》。当信仰走下神坛,仿佛变身为一个卑微的婢女,人人皆可以理直气壮地唾弃她、嘲讽她。此时的人们,在重负之下,与初衷渐行渐远,逐渐成为精神离乡者。《under pressure》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爱呀,让别人对你失望吧,我绝不对你失望。
6、《radio ga ga》
80年代,乐队的曲风受到流行舞曲风潮的侵袭,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乐队成员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多。费雷迪决定单飞,然而在他远离亲友、纵情声色的时候,始终无法求得内心的平静。因为罹患艾滋病,弗雷迪幡然醒悟,回归乐队。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将自己交付给时间,注入汗水、泪水、热血,倾倒踌躇、选择、坚定,才能找到前行的方向。
7、《too much love will kill you》
1991年,弗雷迪与世长辞,享年45岁。我们有形的躯体,在苍茫的宇宙中微不足道,而无形的思维伸展出绵延的触手,探索自我的边界。逐渐积累的痛感划定了我们的极限,没有痛感,清晰的自我也就不复存在。《too much love will kill you》,而人又能如何不去爱呢。尽管有太多困惑,太多折磨,我们宁愿犯错,不舍得错过。
8.《I was born to love you》
宿命,就是那种你无法抵拒的东西,无论是心驰往之,或是避之唯恐不及。
不是每个背负十字架的人都是基督,而每个生命闪光的人都挣脱了自己的枷锁。
我们无法想象天堂的样子,只能在红尘俗世中认真过自己的日子。
感谢皇后乐队,感谢在舞台上盛放的弗雷迪,疯狂的,浮华的,反思的,警醒的,像蝴蝶,也像猛虎,丰富的表现力与无限的创造力,一次次让人心怀激荡。弗雷迪已经离去,而皇后乐队点燃的火焰却从未熄灭。
它不羁,它放肆,它永远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