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等(一):亲密关系中的讨好和被讨好者
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人包括其物理形体和精神世界,所以苦难源自于这两个方面。将人的一生视为时间轴,除了孩童和老年及一切不可控的外在因素,通常情况下,剩下的时间人处于身体能支撑精神的状态。在满足食物的基础上,精神上的痛苦则成为痛苦的主要来源。
身体是精神的载体,心理状态是智商平台运行的前提。一个逻辑自洽的人相对而言少受精神上的折磨,逻辑自洽不等同于对与错,而在于其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行为上能严格执行自己的逻辑,不后悔、不犹疑也就没有损耗。
人是社会性动物,痛苦的来源之一在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尤其是亲密关系。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亲密关系越融洽,越幸福。我对幸福的定义是心态平和,状态饱满,对生活的态度呈螺旋上升状态。
将人际关系分为普通关系和亲密关系,相对于亲密关系,成年人在普通关系中的边界通常是比较清晰的。当对方跨越了边界,被侵犯方感受到愤怒、不适等情绪,行为上会用远离提醒对方的越界。而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的边界通常会放宽,对对方表现出更大的包容和耐心等,边界放宽不等同于边界不清晰,对方在逾越边界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能第一时间察觉并采取合理的方式处理,通常会陷入被压榨状态。
(1)讨好和被讨好的成因
关系起初不存在讨好和被讨好者,两个人的主动和被动处于平衡的状态,主动方从付出和被动方的反馈从这段关系中获取能量,被动方通过主动方的关爱获取能量同时给予反馈,主动和反馈交相辉映,平衡状态在未被打破的情况下,无所谓讨好和被讨好,因为处于关系中的双方都获取了相应的能量呈现正常或良性运转状态。
关系从正常到病态的转变,一定是这种平衡被打破,主动者开始不满足于被动者的索取,能量出现匮乏,被动者不愿意提供更多的能量和反馈。当主动者意识到这个问题,本质也是边界被侵犯(不一定是别人侵犯,也可能是自己侵犯),采取的措施不是减少付出(收回能量),而是倾注更多的方式以期获得对方的回应,主动者的价值开始贬值,付出越来越多,反馈越来越少,乃至主动者付出成瘾,平衡被打破转换为病态关系。长期来看,不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病态关系终将以讨好者受不了离开这段关系而终结终结。
只要入过局,不论讨好者和被讨好者的损伤都是巨大的。一段亲密关系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在这段关系结束的时候,和对方连接的那段自我随之失去。对于讨好者而言,边界严重被侵犯,自我严重迷失,离开熟悉的“讨好被虐”情景,能量损耗严重,自尊水平低下;对于被讨好者而言,对方结束了这段关系,如果是受害者思维,则会将自己置于被抛弃的境地。无论讨好者还是被讨好者,病态关系的结束都可能产生自己不配得到爱的境地,对于讨好者而言,这种感觉可能更甚。
(2)讨好者思维
为什么一个人重复进入到“讨好—被讨好”模式,很难获得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讨好者想通过自己讨好的行为获取对方同样的对待,本身上就是一种道德胁迫,因为人和人的行为准则不同,本质上我们不能改变任何人的想法,能改变的只是自己,这里的改变不是表面行动的主动性(加大讨好的力度)。为了这段关系和自我的健康发展,主动方应该做的是主动沟通自己的需求,在和对方达成一致/不一致的情况下选择继续或者中断这段关系,保持能量不继续损耗,能量的失衡是关系断裂的根源,这是从最大程度上保全自我的方式。
讨好者之所以没选择争取或者争取无果后离开,我猜测是潜意识选择了更舒坦离开的方式,直接离开太痛苦,为自己争取权益又争取不到,所以采用能量损耗的方式将能量耗尽再离开,殊不知这样带来的后果更严重。
(3)讨好者成因
从原生家庭的角度谈谈讨好者,刚降临在这个世上的婴孩,需要依靠父母的养育才能生存下去,如果生存环境比较健康,能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在成长过程中表达的需求能得到充分尊重和满足,那么孩童就能形成较为清晰的主体,客体意识。举个例子,孩子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也会充分表达自己需求和尊重对方的需求,因为这对他而言是正常自然的,需求无论合不合理,能不能得到满足,被尊重和承认是前提。反之生存环境没有那么健康的孩子,比如原生家庭不稳定,为了生存而不是被遗弃,给自己营造安全的成长环境,孩子需要平衡家庭关系或者满足父母的需求以得到父母的爱。成年后进入亲密关系,对双方内心的探寻会远远超出普通的人际关系,此刻的成年人会回到当时孩童的状态,用讨好的方式换取伴侣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孩子虽然已经长大,却不能用成人的方式更好的处理关系。如果伴侣是更健康成熟的成年人,在这段关系中,当时的小孩才有可能修复自己的创伤,明白自己可以无条件被爱,也可以无条件去爱(这里不探讨关系的结果)。
但在不安全环境成长下的小孩子,并不一定能碰到在安全环境下长大的伴侣,很多人会重复陷入到伤害关系中。如果母亲(直接养育者)是比较疏离或者情绪不稳定的一方,由于孩子在母亲这里没得到温暖安全的成长环境,长大后可能会寻找和母亲类似性格的人,回到相似的环境中,获取对方无条件的爱以弥补小时候的缺失。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你已经不是小孩子,采用撒泼打滑的方式或者交换的方式都不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爱,因为交换是基于两个人的都同意的基础上才进行的。无条件的爱是可遇不可求,更好的方式是自救,内求能量。你已经不是当年的小孩,当年没得到的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得到,那不是你一生的追求,更不能为了弥补缺失一次次把自己置于错误的关系中,你已经不是当年的小孩,不存在当时的生存危机了。
(4)怎么慢慢转变讨好者思维?
认识到讨好不是你唯一的选择,讨好只是你当下最轻松但并不正确的选择。主动付出是因为人本身,不是为了索取对方的回应,这不是讨好,这种不求回报的付出收获的快乐是更大的,从生物本能上看,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的良好回应,会增加一个人的自信和活力。故事中对于“真爱”的定义往往是不求回报的爱,这种爱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的原因是付出爱的人,需要拥有极大的能量从付出这件事情本身或者其他事情中可以源源不断的给自己补充能量,而普通人在关系中往往是通过对方给的反馈形成能量平衡的。因为违背生物趋利避害的天性,所以太少,因为太少,所以歌颂,能无私去爱的人,谓之圣人亦不为过。
为了得到对方同等的对待或者不被抛弃,采用讨好这种处理方式只能导致关系的破裂和自我的失去,因为没有人会真正欣赏人格上矮化自己的人。真正滋养人的关系,从来发生在两个灵魂平等的人之间,靠的是共性和吸引,不是道德式的自我感动。
(5)行为上怎么做?
1、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关系,并逐渐建立边界,亲密关系的宽容不代表没有边界,只证明你们比普通关系的交集更大,拥有更广阔的空间。
2、出现患得患失时,主动沟通需求,和对方达成平衡(降低自己的需求感/远离),停止一切加大能量损耗的行为。
3、对对方侵犯边界的行为,表达自己的不舒服,和对方达成平衡(对方尊重自己的需求/远离),停止因为怕失去某个人或者熟悉的环境而妥协的行为。
4、坦然接受爱和坦然去爱,都源自于对自我强大的自信和独立,我接受,因为我值得;我去爱,因为我不胁迫且无所畏惧,我拒绝,因为我不需要用爱证明我自己。
5、本质,去探寻自己物理和思维的边界,我即宇宙,我即存在,而你和我一样。
6、自由是能接受一个人随时离开这段关系,也让自己随时离开一段关系的能力。这是我理解的平等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