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前世今生-Prix de Lausanne 诞生记
2019年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已经是举办的第四十七届了。洛桑是日内瓦湖畔一座美丽的小城,让这座小城名噪世界的,是一年一度的国际芭蕾舞比赛。洛桑是世界芭蕾巨星的发源地,为全球芭蕾舞台源源不断输送优秀芭蕾新星。

在为期七天的紧张赛事,选手们按各自所在的组别,在古典芭蕾课堂、现代舞课堂、古典芭蕾舞剧选段及现代舞规定剧目这四个方面,接受九位评委的考察与评判。他们在芭蕾名师们的注视下进行舞蹈训练,于最后一天进行大决赛。

北京时间2月10日凌晨,经过7天的角逐,本届比赛终于落下帷幕。21名入围决赛的选手中决出八份洛桑奖学金,412号中国选手吴率纶第五名获奖。除此之外,瑞士国际芭蕾舞比赛还颁发了“观众最喜爱选手奖”、“网络观众最喜爱选手奖”、“最佳现代舞演绎奖”、“努里耶夫基金会特别奖”和“最佳瑞士选手奖”等单项奖。

1928年,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的创始人菲利普出生在瑞士La Chaux-de-Fonds小镇上的一个犹太裔手表世家。不到20岁,他就接手了家族的制表产业。就像历史上出身富裕衣食无忧的富二代们,常常对艺术有着执着的热爱,菲利普则
对芭蕾有着强烈的热爱。

1948年,菲利普开始接触芭蕾舞训练,并邂逅了当时在尼斯芭蕾舞团工作的俄裔芭蕾舞演员艾维瑞 克瑞密斯(Elvire Krémis)。两人志趣相投,坠入爱河。1952年婚后,两人开始了一段狂热的“追星之旅”——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他们观遍世界各大芭蕾舞团的演出,结识了包含古典芭蕾大师努里耶夫(Rudolf Nureyev)、玛歌芳婷(Margot Fonteyn),以及现代芭蕾大师莫里斯 贝嘉(Maurice Béjart)在内的世界级芭蕾明星。

然而,透过台前的耀眼光环,夫妇俩洞悉到了芭蕾这个行业所独有的激烈竞争,以及“付出远低于回报”的残酷现实。在亲眼目睹了许多极具潜质的年轻芭蕾舞者,因为缺乏经济支持,不幸陷入生存和就业困境之后,他俩萌发了想要助其一臂之力的念头。
菲利普认为,应该通过一个专业性的比赛,来向各大舞团和学校推销这些有才华的年轻人。而这一想法也得到了20世纪芭蕾舞团(Ballet du XXe Siecle)的创始人贝嘉、戛纳高等舞蹈学校(Ecole Superieure de Dansede Cannes)校长罗珊娜 海陶尔(Rosella Hightower)、以及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校长迈克尔 伍德(Michael Wood)的支持。他们纷纷表示可以录取获奖选手,并为他们提供为期一年的全额奖学金。

在菲利普的推动下,贝嘉、海陶尔和伍德三人为第一届比赛制订了赛程,并推举海陶尔担任了首届比赛的评委会主席。当时的比赛场地选在了洛桑市政剧院(Théâtre municipal de Lausanne)。
一切就绪!1973年1月19日,由三十余名选手参加的第一届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Prix de Lausanne)顺利拉开帷幕,开启了这段漫长的探索之旅。
转瞬间,创赛距今已有四十余载。现行的赛制更加的科学完善;选手遍及世界各地;决赛场地也早已转移到了条件更为优越的鲍利尤剧院(Théâtre de Beaulieu, Lausan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