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奇的新年书单,读完能让你出奇制胜哦!
不少热心的读者,都在后台给小编留言,问能不能推荐几本优秀的科普图书。其实嘛,小编一直觉得,「科普」本身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能太狭隘地理解为简单易懂的科学知识。
基于这样的思考,出奇的几位小编,分别精心挑选了几本影响自己思考和生活方式的好读物,分享给大家。其中有生物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经济学的,设计学的,等等。
假期返程的火车上、飞机上、大巴上,新年开工的地铁上、公交上、渡轮上,大家都可以积极地读起来咯!
刘慈欣
三体

趁这几天上映的第一部刘慈欣的科幻电影的热度,来推荐这本书!喜欢它的原因,是因为作者的脑洞实在是太大了!
作者通过过硬的科学素养以及创意,设计了一套能够反复推敲的宇宙观,展现了未来若干个几百年人类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与外星文明的关系。书中作者对人性的剖析让人头皮发麻。
去年听《晓松说》的时候听了三期有关《三体》的节目,被作者的世界观吓到。虽然已经知道故事的梗概,但是丝毫不影响阅读原作的快感。
看完后又听了吴伯凡跟梁冬点评此书的节目《东吴同学会》,对作者的阅读量感到惊叹。不禁让人感叹,不是别人的脑洞生来就特别大,而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迈克尔·波伦
为食物辩护

传统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的协同作用,会让消化系统达到饱和状态的时候告诉人的大脑,「已经吃够了」。而现代工厂生产出的高度加工的「食品样物质」(Food-like substance),让人永远不会有饱足感,只知道把这一袋吃空时,就该停止进食了。
以上这段话,来自Michael Pollan的In Defense of Food。
食物和人体本身就是复杂的系统,但科学喜欢运用还原主义(Reductionism)的方法,把食物分解为各种「糖、脂、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的组合。
而商家也正好利用了消费者讲求实效的心理,把本是承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食物,活生生地做成了快消品,比如用橄榄油炸的薯片,是不是健康的食物呢?
拿着食品包装,如果连成分表里的物质名称,都不能顺口地读出来,这样的东西还能叫「食物」吗?
作者对吃的七字宣言是:
Eat food, not too much, mostly plants
吃天然的食物,不要太多,果蔬为主
恩斯特·海克尔
自然届的艺术形态

自然的美是有目共睹的,这本书的作者把它们手绘了出来,从结构简单的微生物,到复杂的动植物,细节形式精准,又做了很详细的描述,告诉大家,这些自然界的存在到底美在哪里。
很难想象的是,这些图都是100多年前画的,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各类生物的结构和美,把自然中无处不在但难以捕捉的几何形状记录在纸上,既有艺术的华丽,又有科学的严谨,可以说是做到了艺术和自然的完美统一。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可能还有很多自然届中的美,我们还没有机会去亲自看到,还有很多细节,我们并没有体验,或者有些稍纵即逝的美感,我们无法捕捉。而这本书,会提醒我们,自然中的美,才是艺术的源泉。
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越来越不敢说自己懂设计,只能说自己从事这方面相关的工作。到底什么是设计?
阅读这本书不需要你是设计专业背景出身,只需要你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好奇心就可以了。 虽然读了它不会让你一下子成为设计大师,但至少能开阔一下眼界,让你对什么是设计,有自己的答案。
吴军
见识

创业这半年来,感觉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外,还需要一项重要的技能——眼界。
这本书倒不是什么创业圣经,打动人的是作者的经历以及眼界。作者通过平实的文字,从人文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思考社会的发展。
我们可以轻松地追随作者的脚步,看看吴军这个「聪明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什么书、人和事的启发。
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沿着作者的思路,思考一下自己与所从事行业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和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克里斯坦森
创新者的窘境

作为一个希望把科学转化成创意的人,经常会问自己:什么是创意?创意是一句家喻户晓的slogan吗?是一张精美的海报吗?是一条动人的影片吗?
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任何事情都需要创意。小到一张名片设计,大到公司的定位和方向。人人都可以且必须是创意人。
有了创意,又能怎样?什么又是创新?而现在有情怀的创业人,提到的创变又是什么?
有了好的想法,怎么把它落地实施,才是摆在每一个创业者面前的难题。
如果特别想知道医药这个特殊的高壁垒行业,如何才能创新,还推荐作者的另一本针对健康医药行业的著作——The Innovator's Prescription: A Disruptive Solution for Health Care。
阿克塞尔罗德
合作的进化

合作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一种行为。而这本很薄的书,对合作这种行为进行了非常有趣却深刻地探讨。
合作本身的模式是多变的,但书里的关键思想却很简单:什么是最佳的合作策略?
进行「一报还一报」的合作,类似于孔子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种策略不是某一方「制胜」的策略,而是通过启发对方合作,避免两败俱伤,达到双赢的策略。
译者在最后点出了这本书的意义,也是对合作的建议:
- 不要嫉妒,不要首先背叛,对合作和背叛都要给予回报,不要耍小聪明;
- 积极参与社会的各种合作,促进加快合作的进化,通过进化而逐步成熟。
这本书最有趣的,不是讲最佳的合作策略,而是社会学和生物学的同理性,即都是在不断进化的。合作不断增多,竞争从盲目走向理性。在互联网渗透全人类的今天,合作的进化速度也在加速。
苏珊•凯恩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谈判桌上,你遇到了两种人,一个口若悬河、铿锵有力地承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解决你的难题;一个深思熟虑、谦虚谨慎地分析说我们还需要更多调研才能给你答复,你更相信谁?
医院里,你遇到了两种医生,一个盛气凌人地对你的病情下结论,胸有成竹地开具处方;一个仔细查看你的检测数据,时不时翻一翻桌上的指南作参考,你觉得哪个更靠谱?
我们工作和生活在一个推崇「外向」的社会,太容易被表面的强势所迷惑,以为看似的雄辩绝对等同于真才实学。
而Quiet就是想告诉你,很多时候,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是由内向的人冷静思考得出,社会的变革是由内向的人默默地坚定推动。而每个人性格中的外向或内向,都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个动态的区间。
Alexa Albert
Brothel

有没有思考过性工作者这个群体?
他们为什么选择了这个职业?
他们工作外的私生活是什么样的?
他们属于STD/性病和HIV/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也时常处于被性侵害的危险境地,他们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吗?
一位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学者,带着上述问题,去到了美国第一家合法的妓院作调查。妓院的名称叫Mustang,自从开张以来,从没有一起HIV感染的报道。
和工作者深入交谈发现,选择这一职业,大多都是经济困难所致,而一旦做了这一行,很难再退出。这些工作者,年龄从20-50岁不等,因为不同年龄层有不同的顾客群,而且最吃香的是40岁左右的人。
妓院里,有明争暗斗和勾心斗角,但同时也有帮助、关心、相互照顾和扶持,大家就像一间运行得井然有序的公司的雇员。而性工作的合法化,带来的不是混乱和疾病,而是对所有参与者的健康和利益保护。
Tim Harford
The Logic of Life

人在做任何选择或决定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一套逻辑,这本书就把这些逻辑总结了出来,或者说,试图用经济学的原理去解释很多社会中的现象。比如离婚、种族歧视、和政治。
推荐这本书是因为作者其实讲了很多经济学的原理,但是却通过生活中大家更熟悉的现象来讲,潜移默化中让我们了解到很多有趣的现象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带给我们新的思考角度。
另外的启发是,怎么才能通过讲有趣的故事,让大家了解一些比较复杂的科学原理呢?
舍温·努兰
死亡的脸

我们爱追求释然的状态,但总是很难达到,总是会有很多烦恼和羁绊,那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想透一些本质的问题,比如:如何面对死亡?
对于「死」这个话题,我们本身就有很多忌讳。在不多的关于死亡的讨论中,文学的、诗意的、哲学的、艺术的占了不少,但这些多少都有些虚。
而How We Die则是一本实实在在地从生物学和医学的角度,平静地解构死亡过程的一本难得的好书。
只有当直面了「血淋淋」的死亡这一事实之后,我们思考人生的方式才能更通透。
原来我们每个人,都会以这种或者那种方式死去;原来死前的几十分钟,身体发生了这些变化,就像霓虹串灯,啪 啪 啪,一盏盏地灭掉;原来,死亡就是如此平静。
原来,病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要的不是机械地延续,而是有尊严地离开。
丰子恺
活着本来单纯

原谅小编的无知,以前一直以为丰子恺是个民国漫画家,直到看到这本书,才知道他写过很美好的散文。
《活着本来单纯》是丰子恺散文的精品集,展现了民国时期的一些琐事和见闻,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简单生活的美好观察。100年前的人生,和现在的人生,仔细想,也没有什么大不同。
生活可以复杂,也可以简单,就看你怎么想了。而丰老先生的童心,在漫画里和散文里,可以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
好了,小编在这里一共推荐了12本书。每月读一本,2019也就能这样愉快地过去了!
欢迎私下加我微信哦:aywchao
微信公众号:出奇Quisite
contact@quisit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