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音乐》-一些过渡性人物5(斯克里亚宾)
1.克里亚宾的美学观受到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观点的影响,即将艺术家看作是尼采式的超人,这是一种要把个人的情感表现完全置于民族认同感之上的观点。斯克里亚宾的早期作品大部分是钢琴作品,深受肖邦的影响----清楚的调性轮廓,带有强大和易于辨认的和声的根音运动,这些都呈现出保守和不冒险的基本性质。
2.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后的作品,调性的解决似乎变得更像是一种例行公事而非必须,调中心更多的是通过暗示而非通过明确的陈述来确定。他的《第五钢琴奏鸣曲》是最后一批采用调号写作的作品之一,之后斯克里亚宾进入一个新的创作阶段。在《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中,呈示部主要对比主题的降B大调调性几乎完全依靠暗示而非公开的表明,这个调性主要通过一个未解决的、带有丰富装饰的、建立在F上的半音变化属和弦勾画出来。

3.神秘和弦(mystic chord),有时候也被称为“普罗米修斯和弦”。该和弦一般为一系列上行的四度,最常见的形式有四种:作曲家原先构思这个和弦的形态(a);呈现为一个六声音阶(b)----这个和弦很像全音阶,只是用还原A代替了降A,使得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与德彪西的音乐具有某种相似性(但斯克里亚宾的作曲思维是和声思维);还可以看作是有两个和弦的叠加(c和d)。

4.斯克里亚宾:“旋律是分解了的和声,和声则是一个被压缩的旋律的纵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