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家园去流浪,一场终极浪漫又壮丽的旅行

《流浪地球》电影版终于登陆海外了,很幸运地凤凰城是众多有排片的北美城市之一。
当年我读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大概是紧接着《三体》之后。短短几十页,一场壮丽的人类出逃、一段2500年的史诗跃然纸上。大刘恢弘大气的想象力有种超脱于时空之外的气质,一种上帝视角的终极情怀,波澜不惊,热泪盈眶。
无论我多么想要看到这种情怀能通过电影充分传达出来,要把《流浪地球》原著直接拍成电影是不切实际的。所以电影版取用了世界观设定而编出了全新的故事是非常可取的拍摄手法。
作为大刘的多年铁杆粉,看到《流浪地球》点映受到好评并安排了春节档期的时候,就已经激动得从床上弹起来了。
得知北美也会上映的时候,我对小粉猪说:如果我看了电影很有感触的话,不如我写篇文章发小猪上吧。
小粉猪:蹭热点吗,可是我们不是旅行号吗。
我:对喔,可是宇宙间还有比带着整个地球去流浪更酷更浪漫的旅行了吗。
大概是没有了。

从史诗到人定胜天
《流浪地球》电影在国内上映之后几天我提心吊胆。一边像避地雷一样避着朋友圈和网络的各种剧透,一边惊诧地看着吹爆派和有吴京就零分派打了起来。就因为是只出头鸟,就因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这样一部原本有点朴素低调的商业片突然间承载了太多。“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中国人拯救世界”,“含京量”,"北京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 etc. 一夜间有无穷新词涌现,各个公众号争相表达赞誉或者踩上一脚,无论导演郭帆有没有预见到,《流浪地球》电影带来的是现象级的影响和讨论。
那么电影本身呢?
《流浪地球》,本身是关于一个人类面对空前浩劫,齐心协力挣脱必死的命运,带着地球奔向新太阳系的壮丽诗篇。一个荡气回肠的“救世式”的科幻故事。而电影取了地球与木星相遇的这一段展开,重新编写故事。
电影有众多场面是惊艳的,感觉超出了预期。虽然看之前就听到关于电影特效的众多赞誉,但真真实实地坐在了影院看到了这些画面的那一刻,还是会忍不住屏住气息。虽然地球表面犹如《后天》一样的景色视觉美丽并且有冲击力,但真正打动我的仍然是太空的部分,配合上适合时宜的背景音乐,正如我之前看到的一个朋友的评论所说,有很多时刻有了《星际穿越》和《苍穹浩瀚》的既视感。

网络上有很多批评说特效场面好看没用,故事不好一样毁电影。我也同意故事之于电影是灵魂一样的存在。
但我们也不应该否认精美震撼的场景,尤其对于科幻片极其重要。就像科幻品味相似的bf和我对于电影《地心引力》的评价却有着白天黑夜般的巨大分歧,只因为他坐在影院看了IMAX, 而我却在昏暗的宿舍配套窄小的电脑屏幕、不清不楚的音响看完。
剧情是《流浪地球》电影最受诟病的地方。确实,相较之诚意十足的特效、艺术设计和脑洞,编剧功底略显捉襟见肘,年轻演员的表演也是时有尴尬。其实我觉得,这个新编的故事也算是一个合格而完整的商业片故事。电影与原著毕竟差异明显,电影与小说的表现手法也非常不同,原著的故事和手法是很难搬上荧幕的。
电影开场的十分钟我是惊喜的。语气严肃的旁白、不失真的新闻画面、悲凉感十足的音乐,大环境与主角颠沛流离的小镜头剪辑行云流水。当“流浪地球”四个大字赫然屏上,并响起多种语言的“再见,太阳系” 时,我竟然在情绪上产生了高度共鸣以至于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我又想起了大刘原著那几句普通、大气、又悲壮的开头: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
大情怀出来了,人类逃亡的史诗感出来了。我心中暗喜。电影能把这份感觉保持到最后吗?
——可惜没有。但我并不失望。
电影中的这个故事与格局,从一开始就将史诗般的原著改成了灾难主导的科幻片。

全片我最不满意的是前半部分尤其是地面部分,故事比较尴尬,情节衔接和人物的感慨或情绪表达感觉到有很多生硬之处。不过后来了解到正式上映的版本被删减了三十多分钟——比如韩朵朵要上地面的理由,王磊坚持要去杭州的理由,以及人物的互动,所以也许导演剪辑版会给我相当不同的观影感受。
后半部分情节紧凑之后就比较带感了。动作、惊险、煽情、争分夺秒、千钧一发等等都表现得非常合格。留意到有特意安排搞笑的部分,还有一个角色有专门负责搞笑担当的嫌疑——中澳合资的那位。有不少地方还的确搞笑,而且还是国人秒懂的搞笑,但有些就有小尴尬。
剧中大部分的演员表演都基本过关的,老戏骨吴孟达尤甚,就连被喷成筛子的吴京先生也是表演到位的。韩朵朵这个角色因为演员演技不成熟的问题,表情和台词功夫不够,整体也比较尴尬,以至于有好几次她念台词我都险些出戏。但是小姑娘是真的可爱呢!
高潮过后,电影最后十分钟我却有点不满了。本来情绪被刚才的人定胜天带动得很到位,突如其来的、像开头一样的纪录片式旁白,加上结尾有点强行欢快的节奏,把之前那种又感怀又唏嘘的氛围生生冲散。
我多希望,在电影结尾,木星的难关通过之后,导演能用多一点心思去表现流浪地球的大图景,比如人类劫后余生的欢欣和对未来的恐惧并存,比如回首太阳系,太阳氦闪的争端等等,去衔接开场的那种气势磅礴的史诗感。
也许,会有第二部吧!

中国元素与国际主义
什么是中国式科幻片?故事发生在中国吗?脸孔都是中国人吗?故事具有中国味吗?
没有人知道,因为在这部电影之前,这是个几乎不存在的概念。又因为是个不存在的概念,第一部中国科幻电影才尤其艰难。
在这一点的探索上,我觉得《流浪地球》电影真的很棒了。
导演和编剧不遗余力地在整个场景和故事都不动声色地表现着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相信很多公众号文章都有所指出——电梯的“福”字,各种熟悉味道配方的标语,中学校服etc. 看到这么多熟悉的文化标记出现在充满未来感的电影场景中,真的感觉很酷。
《流浪地球》电影,很不幸地,因为作为第一步国产科幻片以及吴京的加盟,在上映前后都遭受了各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政治宣传的质疑与恶意贬低。上映一周的现在,电影评论更是出现两极分化,在网络上随时都能抬杠干架。一下子,五毛、美分、正向或逆向民族主义、崇洋媚外者,在《流浪地球》电影火爆带来的这起余波中,吵得不可开交。
我们的国民自尊心与自信心,终归是不够高啊。

让逆向民族主义者失望的是,这部吴京作为主角之一的电影,不仅一点政治宣传没有出现,一点爱国主义没有宣扬,反而相当地具有国际主义和全人类各民族天下大同的普世关怀。就像很多人提到的,这是好莱坞式科幻片里不常出现的意识形态。作为具有世界主义倾向的我只觉得简直不要太棒。
尤其是电影当中饱合式救援观念的提出和体现——面对危及人类存亡的巨大灾难,每一个国家民族、每一个人类分子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共同拯救世界,而非某一两个个体或团队一拍脑袋就能当救世主,我个人觉得这是这部科幻电影最触动人心的独特成功之处。
也许因为如此,网络上有人提到电影似乎过于“去美国化”。我却恰恰觉得,这才是未来人类社会应该出现的面貌,我们长期感觉的美国占据主要话语权是好莱坞式科幻大片文化输出的一个主要结果。况且这原本就是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英文的出现频率也并没有少到感觉不恰当。
另一方面,某些公众号也没有必要因为《流浪地球》电影的优秀而大张旗鼓地以此宣扬中国人牛逼中国牛逼,因为这反而违背了电影所想传达的精神。
另一个我觉得国际主义未来感充足的一个科幻是美剧《苍穹浩瀚》,也许是因为剧中的设定早已不是国家与国家之分,而是地球、火星、小行星带之间的间隙。顺带说一句,这是一部每一集都媲美电影,称得上近年来最好的科幻剧集,特意在这里推荐。

未来和科幻,本应就是关于全人类的宏大主题。
作为科幻迷,我非常喜爱作为科幻大国——美国出产的精品科幻作品。我也热烈欢迎国际主义甚至世界主义在科幻作品中的广泛表现。
《流浪地球》电影科学吗?
作为科研工作者大军的一员,我可以先简短地回答:不太科学。但这部电影仍然算得上硬科幻。
面对太阳膨胀,改造整个星球称为飞船本身就因为太浪费能源和没有必要而算不上严谨的设定。但我相信没有人能否认,面对灭顶之灾,带着自己的家园向宇宙逃亡,是个终极浪漫又壮丽的设想。
对影片科学设定的部分我将不再展开,而是放几个传送门,由态度更严谨的科普作者们全面剖析这些bug:
氧气太少、爆炸不给力,吴京白死了(及《流浪地球》其他20多处硬伤)
好消息:烧石头足以推走地球。坏消息:需要很多、很多卡车。
张双南:在《流浪地球》中炸掉木星,我还有更好的办法|科学家看电影
《流浪地球》火了,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科幻中的“科学设定”?
最后,来说说科幻本身
这篇文章本来要写不下去,因为我原本只想要单纯地写写科幻,写写情怀,而《流浪地球》电影,因为被改编成科幻灾难片的缘故,没有切中科幻片里最让我激动难眠的那种思绪。
小粉猪说:写吧,这是大刘第一部科幻被改编成电影的纪念。没错,就冲着这个,这篇文章也值得一写。

我很喜欢科幻。科幻,是当初我走进科学研究的原动力之一。那种对宇宙的敬畏、对生命的赞美、对未来脑洞大开的畅想,是科学与科幻共同的追求。由于太忙,总是没有很多时间读太多小说。我从来没有特定地偏好哪一部或哪一种科幻,我觉得它们代表的无限可能性本身就足够激动人心。
我的脑海里包含较为完整世界观的、我最喜爱的宏大科幻—— 求索式科幻:2001太空奥德赛,Contact (超时空接触),The Expanse (苍穹浩瀚),阿西莫夫的多数作品 救世式科幻:Interstellar (星际穿越),三体,Spin (时间回旋) 拉到非常长远的意义上,求索式科幻对个体思考的影响的确更深远,因为求索是人类本质纯粹的好奇心引发,且人的本性对主动索取的事物更加在意。
我们知道得越多,就越觉得知道得少。
Contact 和Interstellar是温暖的,2001和三体是冰冷的。但都是无比迷人的。无所谓致敬不致敬,科幻,最重要是有自己的点子,自己能被记住的独特内核:比如,2001——宇宙、各级生命之自相似与轮回;Contact——在科研与宗教之上真正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宇宙是个温暖的社区需要携手共同探索;三体——宇宙社会是个黑暗森林,自然非自然;Interstellar——人类能成自己的神,宇宙结构与因果回环的决定论。
当然,《流浪地球》电影还不能跟这些极其出色的影片/故事相比,但作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开年片,它是足够优秀了。足够我们为它的诞生而鼓掌。
那就以《流浪地球》原著的那首诗作为结尾:
我知道已被忘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却
起航的时代太远太远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
我知道已被忘却
太阳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

- THE END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小猪漫游星球(ID: pink--planet)

原创声明:本文为专栏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引用。如需转载、引用,请与文章作者联系。
往期回顾:
一个无神论者与22个教徒在梵蒂冈的夏天- by 麦兜
天璇星子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人工智能梦见电子羊的方式是语言吗? (11人喜欢)
- 抬起头来,重见星辰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