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杯白酒喝进口,外星人也训成猴:盘点那些和太空来客团团圆圆的电影
贺岁档热门电影《疯狂的外星人》里,黄渤和沈腾把外星人当猴训,结果被外星人一顿好打。
面对战斗力的全面压制,谁能拯救这两个倒霉蛋呢?答案是——白酒。

拴着铁链子和外星人吃火锅,这个人生经历,一般人是羡慕不来。但是,在不少其他科幻电影里,人类都和外星人处得不错。
今天,就由豆瓣阅读的科幻作者们,来为大家盘点一下那些和太空来客们团团圆圆的电影——
《保罗》
地球宅男和外星宅男的钢铁友谊

推荐人:植桐,《思索者》作者
电影《保罗》里,来自英国的格兰姆和克里夫正在享受梦寐以求的美国寻梦之旅。然而当租来的房车行驶到半路,两人原本美妙的旅程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断。
之后,一个穿着裤衩抽着烟、满口流利英文的外星人出现了。
影片的主角,外星人保罗有着一副纤细的四肢,巨大的脑袋,灯泡般的双眼,以及光溜溜的皮肤……没错,就是你想到的,那个几乎与「外星人」三个字捆绑在一起的形象。这种设置并非是两名主创的偷懒,相反,片中给出解释,是保罗本身的存在决定了近六十年来流行文化中外星人的形象,它甚至还曾通过电话指导斯皮尔伯格如何拍摄电影《E.T.》,令人捧腹。
作为一部以轻松恶搞为主基调的公路电影,《保罗》的剧情并不复杂,甚至和保罗的形象一样老套到掉牙:六十年前,保罗驾驶着 UFO 坠落在地球上,之后便被美国政府秘密地奉为座上宾,实际却是遭到软禁。当它所知道的一切被压榨干,它身上所剩的最后价值便是它所拥有的各种神奇的能力。感知到危险的保罗逃离了囚禁它的场所,向母星发出了求救信号,随之到来的则是来自政府特工的无尽追杀。
片中描绘了外星人与地球人之间短暂却深厚的友谊:不仅仅有保罗同车上主角一行的友谊,还有它同「政府内部的朋友」间的友谊,以及六十年前,它与拯救了自己的小女孩之间的友谊。
《保罗》于 2011 年上映,片中所展现出的一切却都展现出一丝淡淡的复古色彩,主角们拿来拍照的也不是当时已经流行起来的智能手机,而是已经逐渐看不到踪影的卡片相机。这不禁让我想到一个事实:随着手机摄像性能的愈发强大,世界各地的 UFO 目击事件却越来越少。一方面,这意味着我们能够更为理性地看待自己头顶的这片天空,另一方面却让同影片中两位主角一样、从小就痴迷于此的我有些怅然若失。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同自己的后辈提及 UFO 时,他们也会露出像影片中披萨小哥一样疑惑的神情来:什么是 UFO?
至少我希望,像这样无趣的未来,可千万不要到来。
《第九区》
如果人类是强者,外星人是弱者?

推荐人:慕明,《沙与星》作者
《第九区》的故事是外星人降临地球的老套路,其中的外星人却是我在大荧幕上见过最惨的一次。他们挤在破破烂烂的外星飞船上,形容丑陋,虚弱不堪,急需医疗,食物,落脚地。人类世界在激烈争执后接纳了他们,将他们隔离安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郊外的第九区。然而经过20年的繁衍,外星难民的种群渐渐壮大,与人类世界的冲突愈加激烈,越来越多的人想将他们赶出地球。
开场时纪录片一样的写实风格和苍凉的黑人灵歌,让这部科幻电影显得前所未有的接地气。超级逼真的动力机甲,外骨骼虫型外星人,甚至是一枪爆头的血腥刺激,则是废土风格的大片既视感。而对种族冲突,变异,偏见,故乡的多层次演绎,又让这部电影绝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类型佳作。
实际上,它回归了对外星人叙事最为原初的母题:人与异类。
当面对真真正正的异类时,我们会感受到什么?又要怎么做?这个母题在人类历史中出现过许多次。对远古时期的农耕民族而言,骑马劫掠的游牧者是异类。对闭关锁国的天朝子民而言,船坚炮利的洋人是异类。而对现代世界而言,掌握了地球人类无法想象的高级科技技术,能够穿越茫茫宇宙,来到地球的外星人也是异类。
承袭自先祖的记忆,往往让我们认为,异类是不可知的强大与危险的代名词。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又让许多人将丛林法则作为行动准则。即使在科幻作品里,许多名作也都没有跳出这一窠臼,只不过将舞台搬向更广阔的太空。而在《第九区》里,我们突然发现,我们人类才是强者,才是施舍者。我们突然拥有了绝对的权力,站在了决定某个其他种族生死存亡的高处。
现在,我们该怎么做?
一些更为有趣的推演,就在这种情境下展开了。它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究竟是什么。这种极端情形下的推演是其他类型的文艺作品很难做到的,也是科幻的独特魅力之一。
这并不算一部轻松幽默的电影,但是也绝不一味灰暗沉闷。相反,它让人想起许许多多曾经感动过我的温馨场面,因为无论如何,这是一部关于回家的电影。当虫人爸爸对小虫人说回不了家,只能去住隔离区帐篷的时候,好像在看《美丽人生》;当人类主角终于放下内心的懦弱,舍命掩护虫人爸爸的时候,又好像在看《风语者》。废墟上艰难绽开的金属玫瑰,比在温室中受到呵护的娇艳花朵,更能让观众感受到,爱和勇气的巨大力量。
希望总有一朵金属花,可以让心里的那些张牙舞爪的冰冷痕迹慢慢软化。
希望总有一艘破旧的飞船,可以让人在无路可逃的时候,还能够穿越群星,带你回家。
《超时空接触》
外星人存在的可能,稀释我们质数般的孤独

推荐人:杨辰,《沉默的山神》作者
地外文明和人类接触是科幻故事永恒的主题,关于那一刻会发生什么,已有无数科幻大师为我们演绎了种种可能性。
众多模式中,《超时空接触》展现给我们的可能性尤为独特。如果远超人类科技水平的另一文明并未真正来到地球,却发来了建造传送机器的图纸,给了人类主动去接触它们的方法,人们会怎么做?
问题的答案好像很简单,我们为何不去试试?
然而将理想和愿望放入现实中去考量,问题顿时变得复杂起来,我们可以相信它们么?从未谋面,一切都近乎未知的文明,我们能否相信它们的主动联系是怀着善意而非恶意?它们发来的神秘信息会指引我们走向光明的新世界而非毁灭?根据它们提供的数据,耗资百亿建造而成的传送设备仅能容下一个乘客,人们又该如何选择?谁最有资格代表全人类,成为两大文明首次接触的第一根纽带?甚至,整个事件会不会根本就是个惊天的骗局?
电影中,我们随着女主角,一位从小失去父亲、把倾听宇宙中的信号当做精神寄托的女科学家,共同见证了传送设备建设工程的始末。
关于外星文明是否真正存在,直到最后,电影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找到宇宙中其他文明这样看似虚无缥缈甚至显得不切实际的愿望,竟占据着我们灵魂深处如此重要的位置。
正如电影中那句经典的感叹,如果宇宙中只有我们,那真是太浪费空间了。
《银河系漫游指南》
和不靠谱的外星人来一场毫无逻辑的宇宙冒险

推荐人:狂奔的提琴,《俱乐部「棋」妙夜》作者
在《银河系漫游指南》里,男主角阿瑟所遇到的外星人分为不靠谱和特别不靠谱两类。
比如上场就把地球给强拆了的外星人,只因为地球挡在了他们在建的宇宙高速公路上。没错,在其他电影里作为主要战场、在外星冒险的主角们的故乡、主角们拼命要去拯救的地方——地球,在这部电影开场十分钟里,被强拆了。连渣都没有剩下。
而主角阿瑟看起来是一位一个幸存者。
又比如说阿瑟的好友,一位时刻提醒阿瑟带好毛巾的外星人,他坚信所有关于银河冒险的知识都写在一本叫做《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书里。
再比如说撬走阿瑟心仪姑娘的外星人,他有一艘酷得要命的飞船(这也是能打赢阿瑟的原因),理想是前往宇宙尽头探寻终极答案。
还有能让电脑都抑郁自杀的、全宇宙最丧的机器人马文。
在其他正经的关于外星人的电影,正围绕着人类生死存亡展开剧情的时候。《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主角阿瑟却只能带着毛巾,被迫开始一场毫无逻辑可言的宇宙冒险。
也许《银》确实没有波澜壮阔的史诗故事;没有不同生命形态相互碰撞产生的灵魂拷问;也没有一身本事、肩负人类未来的主角,但它依然一部超棒的、关于外星人的科幻片。
它试图用一种很无厘头的方式来告诉你世界的真相:你所认为的很重要的东西很可能 P 用没有,而你从未重视过的玩意没准能救你一命。
《黑衣人》
宇宙大同不是梦

推荐人:匡无艮,《奔向星辰》作者
《黑衣人》算是对我的世界观影响较为深刻的一部科幻电影。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我还是个小学生,片源是从当年的录像带租赁店里借来的影碟(恐怕是盗版),播放器是当年大火的 VCD 机。
现在看来,这部二十多年前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在特效和技术方面已经远远落伍,就跟早已淘汰的 VCD 机和录像带租赁店一样。
但总有些东西是不会随着时间流逝的。这部电影中传达的某些观点从童年时代开始,就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尽管总有些喜欢搞事的家伙,但宇宙中热爱和平、对人友善的个体还是占多数。
这些年,《三体》系列大火,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黑暗森林理论」也随之走红。我也是三体迷,最初也被这个概念所深深吸引和震撼。但黑暗森林理论所传达的那种宇宙文明之间消极、敌对的倾向,我其实并不喜欢。我向来有个习惯,就是尽量不把事情和他人往坏处想。如果地球上的各位都能跟我一样,那世界和平、天下大同恐怕早已实现。
在宇宙中我们是孤独的吗?我不知道。但如果我们不是孤独的,那么在这个冷寂的宇宙里,能有一起存在着并生活着的伙伴,那岂不是最美好的事情吗?如果外星人能像《黑衣人》里面展现的那样,在地球上融入地球文化、与人类和睦相处,那地球人又为什么不能去到外星,与当地居民谈笑风生呢?嗯,这就是自童年时代起,我就一直憧憬着的景象。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第五类接触开始的时候,我们与外星人可能会有误会和冲突,但只要能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宇宙大同也绝非不可能,不是吗?
— 完 —
你还爱过哪些关于外星人的电影呢?
欢迎在评论区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