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能更进一步了解导演的纪录片
之前写过一篇:推荐十二部能更多了解导演的纪录片,再补充八部。

1. 78/52:希区柯克的洗澡戏(2016)
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和幕后点滴,通过演职人员到位专业的拉片,从各个方面(剪辑、音效、容易忽视的细节、神配乐等)解析了《惊魂记》,令我浅薄的认识得到了进化,不得不说大师都是精益求精的细节控,而且很多时候是不露声色的自然融入和运用,各种灵泛,十分巧妙。就像Perkins窥探的那幅画的意义,洞和头型的契合,不放过任何一帧的设计,镜头的切换,都非常讲究,前后呼应的象征和隐喻,雨刷与蓬头的喷洒,剧情发展的暗示,恍然大悟,惊叹连连。
话说希区柯克也得面临审核,女演员裸体被谋杀的戏份必会引来非议,特别是在当年还相对保守的文化中,好在聪明避免了被禁的危险。背后竟包含了很多和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相关联的内容,例如台词的所指,明白电影很难不和政治挂钩,涨了知识。最后看到这段经典的浴室谋杀戏份对于往后许多电影的影像致敬片段,就像《闪灵》一样,有趣的是Leigh的女儿后来有在剧集中以一种偏戏谑的方式模仿了这段。总而言之这个爱穿西装打领带看上去慈眉善目的亲切胖子真是个宝藏,让人意想不到。

2.我曾侍候过库布里克(2017)
江湖上早已流传着库布里克“只手遮天”的掌控欲,大伙都心照不宣了,从一个温柔的人渐渐卸下防备和顾忌,开始对你放宽心,并充分的信任你,他的“真面目”,严厉、偏执、高要求也将会席卷而来,看看《库布里克的盒子》就知道了。全能型人才,无所不能,在拍完《巴里·林登》后,Leon成了库布里克的忠实跟随者,不顾家人的怨言和亮起红灯的身体,负责拍摄的各大小事物,大到选角、发行等等,小到帮忙照顾猫狗,很多时候是没日没夜的连轴转。一起共事三十年,直到库布里克去世。
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和汲取,即便被透支榨干,甚至心甘情愿放弃了自己前途一片光明的演员生涯。大部分牛逼的导演貌似都有变态的一面,对于细节的一丝不苟甚至苛刻到难以想象,库布里克超完美主义的高标准想必一般人真的难以招架,精神和身体压力巨大。就因为他不止是导演,狮子座的天性,一切的掌控者,从始至终强悍的自主权,犹如伴君如伴虎。不过看到最后很感动,我觉得库布里克就像是Leon的精神信仰和领袖太阳,他愿意付出一切,直到生命的终结。

3.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的与被渴望的(2008)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当年的这起充满争议的案件,看得出有点偏向波兰斯基(笑),不过和当年那些一股脑抹黑他只为创造舆论商业利益价值的媒体来说,还是显得更中立。道德的标尺,人性的欲望,媒体的渲染,作秀的法官,各种因素的渗入,绝非非黑即白那么简单;这起案件从不同的层面上来看其实双方都是受害者,沦为了野心勃勃的汤姆摆上台面戏耍和利用的杰瑞;这个世界是否真有不掺杂任何杂质的绝对公平公正存在?更多的是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妄加评判和定论
社会风气和体制问题不足以掩盖波兰斯基的过错,但唯恐天下不乱的媒体,爱出风头自导自演的法官,可怕的牢狱之灾,只能投入法国的怀抱;年轻时波兰斯基充满了个人魅力,看看Mia Farrow的迷妹脸就知道了。波兰斯基跌宕起伏的精彩一生,充满了悲剧和传奇色彩,你可以质疑和批评他,但不可否认他身为一个导演的伟大。比起伍迪·艾伦,波兰斯基现在至少没有拍片和上映的困扰,不知何时才能看到老头的新片,哎!

4.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1996)
每次只要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访谈总能被他的一语破的所启发。这片是拍完《三部曲》后基耶斯洛夫斯基宣布息影(自觉就是个退休的导演而已)由友人采访和拍摄的纪录片,要不然以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性格也不会那么容易在镜头面前谈及一些深入的话题,聊完后第二年就去世了。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谈吐来看,他是一个非常理性(外冷内热的人)、犀利、聪明和悲观(对社会,更是对未来,如同黑洞般,让他恐惧)的人,从居无定所的童年生活聊到他的创作生涯,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后普瑞斯纳熟悉的配乐一响,瞬间泪目。
体制无法阻碍探索的脚步。命运的无常和自我的选择一直贯穿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更多是留白而非答案。片中谈到《两生花》的现实版让我印象深刻。‘ 不久前,我遇到了一位意大利人,他有一种类似于《两生花》女主角的经历。有一夜,他从噩梦里醒来,之后就再也睡不着觉了。第二天,同事给了他一张一个美国摇滚乐团的照片,他发现自己的面孔就在照片里,但是他从未去过美国,有人对他说:“这位歌手昨晚刚死去。”他吓了一跳,恐怖的事情就这么发生了,奇妙的体验,令人费解。秘密永远存在,现在也是如此。 ’


5.我不属于任何地方 - 香特尔·阿克曼的电影(2015)
难忘当年看完《让娜·迪尔曼》时的震撼和难以抽离的思绪,从未有过的观影体验,太特别了,从此记住了这位了不起的比利时女导演,总想着能更深入的了解,直到遇到这部纪录片。片中香特尔聊到她只想做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随性而为。纽约、布鲁塞尔、巴黎…从不被约束,不同于大多导演容不得观众在看片时有一丝松懈,她却想让观众能自由的感受并体验电影,而不仅仅是理解。其中穿插了格斯·范·桑特的采访,提到了灵感源于《让娜·迪尔曼》的作品《最后的日子》,谈及了时间的流失性,镜头设计的结构性,摄影机机位表现出的空间和人物间的关系。
香特尔的几部代表作,部部都不一样,可以发现她的想法前卫而独特,不断地在探索和革新。片中多次提及她深受母亲的影响,遗作正是为离世的母亲拍摄了一部《非家庭电影》。看了几部纪录片后最大的体会是真正的电影人并没有把电影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和捷径,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妥协,非常坚持(偏执),片中香特尔面对争议时谈到:我不想参与同性、女权之类的游行,我只是拍了部我想拍的电影。最后看到走在公路上的香特尔,我想起了曾经的愿望是想做个流浪人,不希望被束缚和禁锢。看完记住了香特尔说的一句话:“电影是有潜能的。”同年香特尔因忧郁症自杀去世了。


6.十年,再見楊德昌(2017)
杨德昌去世十年后,采访了以前和他有过密切合作的演员和工作人员,虽然杨德昌拍片时变态严苛的要求和直接开飙的暴君形象名扬内外(这点和库布里克挺像),大伙纷纷吐苦水,这份经历中有难言的苦涩和鸭梨山大的痛苦,但现在看来理解和感激远远大于当年的不解、受气和误会,杜笃之(有些干货)、陈湘琪、陈希圣(太逗了,进入杨德昌的黑话世界XDD)…直戳泪点,言谈间充满了感性、遗憾和怀念。
听他们娓娓道来,既是伙伴、朋友,也是师徒、“皇帝臣子”。对于创作永不妥协的执念和极致的完美追求超激励人,导演难搞才屌,每个爱电影的人都应该看看。现在的处事原则、态度和当年那种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内心没有一丝杂念的电影人没法相提并论。 重温看到张震那集,他聊到杨德昌的电影都有一个中心思想: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杨德昌一直教导我们,你一定要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这点非常重要。

7.伯格曼论电影和生活(2004)
以两人( 《芳妮和亚历山大》的制片人Donne)对谈的模式聊了聊儿时、创作、家庭与死亡,年满八十岁的伯格曼侃侃而谈,轻松自在。享受“伯格曼”带给他的名气,但更多的是陌生,更希望自己默默无闻。严厉苛刻的父母;充满惩罚也不乏快乐的童年,如影随形般的经历影响;因为税务问题离开瑞典甚至被迫关进了精神病院同时也印证了性格决定命运那句老话;对于伯格曼来说创作是直觉使然,一种自然而然的主动性,必须得写,非常乏味,年轻为生计,晚年为乐趣,永远不知道会写成什么样。
他的剧本源于他的笔记,在《打扰伯格曼》里亲眼目睹过像天书一般的笔记,写剧本是与失调、混乱、粗心、缺乏原则的搏斗,他的作品必须有原则。和村上有点像,伯格曼写作也充满了仪式感,一天不能超过三小时,然而他的时间记忆源于他对作品的深刻记忆。聊到《呼喊与细雨》时想起张艺谋之前接受采访时说的首先是画面然后才有了关联和情节,这点伯格曼也一样。当亲密的另一半离去时,是对伯格曼生存欲的极大考验,情感和回忆都留给了活着的人,是甜蜜更是痛苦,伯格曼因此完全失去了创作的动力(深有同感)。
片中伯格曼说的两句话令我记忆犹新,一句是引用莎士比亚形容睡眠的名言:“生命盛宴中最大的滋养,每日生活所期待之死亡“、“死亡的可怕之处是你不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其实睡觉某种意义上就是死亡,是一种彻底而极致的安全,就像杜尚说的:你将完全消失。透过各种说法想通了,人就会变得很坦然。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何克服死亡的恐惧依旧是终身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8.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传[BBC]/1987
肤浅了一阵,还是需要一些深刻的东西来敲敲生锈的脑袋。BBC这片拍得有点走马观花,但整体还算精悍,主要看点是塔可夫斯基的言论。在为数不多的作品里,一直不满《索拉里斯》,《镜子》最为亲切。塔可夫斯基谈及电影就是一种凝固时间的方式,我们可以不断的观看。从刚开始并未深入的了解,私以为是需要特殊技能的职业到融入生命的血液,通过电影和精神的本质进行接触,寻得物质和精神世界之间的平衡,比起导演更喜欢写剧本,艺术家没法在安逸和舒适中体现价值,创作往往诞生于压力和苦难。
塔可夫斯基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别说阉割或禁止上映之类的,甚至被迫远走他乡,和自己的孩子分离(最后证实了塔可夫斯基日益恶化的病情,才让父子团聚),深切地体会到那份浓烈的乡愁。电影其实一直都和政治分不开,成为他病逝的一个导火索。塔可夫斯基在片中谈到拍电影不是为了取悦观众,为的是电影的美感,而不是观众的快感,试问现在还有多少导演能为了纯粹的电影追求而敢于背离观众?从塔可夫斯基的言谈中可以体会到某种坚定和神圣,母亲的身影,父亲的诗,生活的经历,儿时的追忆,他说:“我的每一部电影都是我生命的演绎。”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欢迎订阅 | 一个冷门的公号:yuchishangjiu
尉迟上九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七部电影,孤独是人类永远无法消隐的底色 (10人喜欢)
- 八部电影,关于两性关系的思考 (7人喜欢)
- 八部电影,单身狗有片看就够了 (13人喜欢)
- 七部电影,精彩的双女主故事 (7人喜欢)
- 不愿醒来的美妙梦魇,怀念林奇!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