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泰戈尔批评中国
朋友发给我他的一篇印尼巴厘岛游记,这个小岛主要信奉印度教,我前些年去过,岛上白人背包客游人很多,岛上的原住民文化保护的不错,人与自然尚存美的和谐相处,由这个岛的印度文化,使我联想起印度,因为十多年前我去过印度,看到印度很落后的一面,很不可思议的一面,比如它的圣河恒河水很脏,但我又看到印度广大农村还保持住了很多原生态的非常美丽的地方。
当时印度给我的正反印象,都是宗教信仰的原因,宗教信仰给印度经济发展戴上很多紧箍咒,但是正因为宗教的神圣,戴上宗教紧箍咒后,使人们不敢肆意破坏大自然环境,因此保持住了大自然的很多美。
王元放先生本文中希望中国也能学习印尼这个印度教小岛对环境的保护,但是可惜中国文化尚没有这种精神气质,因此这个问题,不是从娃娃抓起的问题,而是要改变中国人灵魂初心的问题。
有时我看到国内一些评论印度的文章,以及和一些去过印度的人谈论印度,他们绝大多数很看不起印度,他们没有看到或者很不介意印度的宗教信仰对环境保护产生了重大积极意义的一面。
其实去阅读泰戈尔上世纪二十年代来中国作的演讲,就可以深度认识中印两国的巨大文化鸿沟,泰戈尔来到中国,才切身感受的知道了中国文化在追求什么?他深深的产生了对中国的担忧,他呼吁中国人不要陷入唯物主义的文化中。
恐怕当时大多中国知识分子认为泰戈尔是杞人忧天,他演讲时的会场还被人捣乱,一些人在会场散发传单抗议泰戈尔的言论,搞的他离开中国时心情十分痛苦。
泰戈尔根本是对中国政治毫无兴趣的人,他在中国得罪了谁?他是得罪了中国人的灵魂,因此他在中国四处不讨好,但是临走时的演讲,他仍然不改变他对中国文化批评的立场,因为他是信仰的卫士。
相比那时罗素来中国学术访问,罗素对中国的评论就委婉的多,但是他们都持批评态度。
那个时代,批评中国文化最响亮的声音是著名的鲁迅先生,但是若比较泰戈尔和鲁迅,他们俩对中国文化的批评角度是根本不同的,泰戈尔是十足的唯心主义,他希望中国人不要去崇拜物质,而应该去发现和创造自己文化中不朽的精神,这样的不朽精神,必然是反物质利害的、真善美的,而鲁迅的批判仍然是立足于中国唯物主义文化,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立足于物质利益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态度,鲁迅对他的文化敌人即吃人的礼教卫道士,是痛打落水狗,一个都不放过,我们看到,后来毛泽东的文革,有鲜明的鲁迅精神斗争风格。
最后我要惊叹,泰戈尔不愧是思想先知,中国唯物主义的灵魂本质,被他一眼看穿。
唯物主义会给人甜头,但这是伴着毒药的糖块,后来中国的死亡几千万人的内战、以及今天中国环境颠覆性的污染,不都是中国唯物主义文化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