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请赋予这个时代的我们以英雄梦想
小学时候写的第一篇得奖作文,叫做《未来的乐园》,作文里我乘着幻想的翅膀去了未来世界,后来看了很多同类型的文章,才知道原来和我一样做梦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大二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三体》三步曲,绷着一根神经一口气看完三本之后,我躺在家里的沙发上,脑神经疯狂的跳跃,我闭上眼睛,满目所及是浩瀚星河。
我接触科幻类小说和电影的时间算很晚而且种类一定不算多,像里程碑似的《银河系漫游指南》、《沙丘》我都还没拜读。但是我是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看科幻类作品的,它让我最心动的是每一个作者构建起来的未来世界,你能看出作者的成长历程和所受到的环境影响,例如《发条女孩》的作者保罗·巴奇加卢皮,因为大学主修东亚研究,毕业后又在中国、泰国等地旅居过,他的大量作品中带有浓郁的东南亚风情,甚至在《6号泵》中的一个小故事里我看到了我家乡的成都。还有像最近正在阅读的《华龙之宫》,那种浓郁的日式悲观下创作的日本再次沉没的故事,带有岛国独有的忧世情怀。这些故事不仅带我们看向虚幻缥缈的未来,也带我们走进我们所不知道的现在。
同样也是这些作品第一次教会了我什么叫做“理性思考”,生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是相对幸福和温室的,在《三体》中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理性的冷酷。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执剑人罗辑绝对的冷静、三体人“我消灭你,但与你无关”。在决策树下,当理性思考删选出可能看似最没有人性的结果时,我们看的是每一个人的应对。大刘在作品中描述了大量的理性场景,其中让我最为震撼的是“黑暗战役”(三体探测器抵达地球后一口气消灭了2000多艘战舰并控制地球,最后仅有几艘战舰存活飞向地球外的星空,就在此时一场人类间的互相残杀爆发,战舰间为了夺取资源和食物互相发射了导弹),“终极规律”号舰长举枪自尽说“黑,真他妈的黑啊。”。我很难想象他是面对以光年为计量的浩渺宇宙深感孤独,回首家园已不再的无望,还是对于即将到来的“黑暗战役”已有预感;章北海舰长劫持“自然选择”号第一时间“叛逃”,虽然是他内心的“逃亡主义”驱使他,但最后他即便锁定了其他四艘战舰也迟迟没有下手,他说:“没关系,都一样的。”,前半程是绝对的理智告诉他人类不可能战胜三体人,后半程他则高度演绎了他自己内心对人性的坚守。这一段是一个对人性有着深度洞察的人才能写出场景,他认真了解人性所有的黑暗面,也拥有着高度的理性,但他仍旧选择细致的描述人性。看完“黑暗战役”你真的会惊叹于战舰上决策者的冷酷无情,但你又不得不同意。当攻击的光闪过,最后的那一刻,那些宇航员,他们会欣慰还是难过?
你一定会想,我也这么想过,我这么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我是不可能动用到这些决策的。不!每一个平凡人,在灾难来袭的时候,首先他一定是自己的救世主,如果你有更大的能力,还能成为其他人的救世主。在这个金钱为主导的时代里,我们活的没有情怀,我们算计着那些眼前的苟且,却忘了“人身难得”。《流浪地球》里韩子昂是一位驾驶员,刘启不过是一个平民,更不要说Tim还是个蹲大牢的。在最后的时刻,他们都成为了“救世主”分队的螺丝钉。
《流浪地球》有着中国人独有的家国情怀,推动地球从很多物理分析上告诉我们是不可行的,但是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现如今科技发展,未来是什么模样谁会知道?不去为未来妄下定论,就是科幻作品的魅力。而影片中展现的也绝非是一个人救地球的“美式大片”套路,它更贴近于我们的价值观,应该是每一个人一起努力,手臂搭上手臂才能完成。为什么不能接受这样的价值呢?外国的作者和导演用作品输送着自己的认知甚至是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我们也用自己上下五千年文化孕育下的优秀品质作为输出,这样的行为为什么就非常“战狼”呢?
我觉得《流浪地球》是一个开关,它有很多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它用中国人的声音告诉你,挽救地球的使命里,中国人有一份,你也有一份。当一个时代的青年开始失去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胸怀时,当他们沉迷于一个又一个15秒的小视频一段又一段140字的小笑话时,应该有一个声音在他们心里种下梦想,一个英雄的梦想。
我们手握理性的知识
却永远热泪盈眶
“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的确是一种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