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留给我日常生活里的“后遗症”
查看话题 >读书留给我日常生活里的“后遗症”

春节假期,哪里都没去,每天定时到咖啡店看书,回到家里宅着也是看书,看剧。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一个快乐肥宅的生活。最大程度上接近了精力只focus在几件简单事情上而不被打扰的理想生活:读书,写字,买菜,喝咖啡,打扫卫生,和猫玩耍。
养成读书习惯后,生活各方面的习惯也在逐渐改变。当然,也留下了许多“后遗症”,譬如很多事情和人,开始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想浪费精力和时间。
1.社交能减则减,近乎社恐。
对工作和生活中一些平日里不得不应付的场面话感到惶恐和不安。从某个意义上说,我似乎随着年龄增长反倒越发倒退,不但没有适应并熟稔掌握成年世界的那些看起来非常必要、尽管上本质上是无用的交际技巧,并且十分受用之外,反而是会因此而感到忐忑。尽管从成人世界角度来看,恰恰是反过来的,认为社交技巧才是成熟的成年人所必备,这一点我倒觉得没有不对,从世俗角度来看是自有其道理的。
不是说不愿意跟人交流,但是只想把交流保留在真诚沟通而不被过多的社交性技巧矫饰的层面。
交谈的时候考虑到对方的感受,怀有理解和体恤之心是应该的,但更多时候我们会被环境裹挟着,有意或无意地说出一些让对方高兴的话。必须得承认,这样做的时候确有一些迫不得已,并且庆幸的是,仍能保持到一个合适的限度,不至于太过火,更不会让太多的言不由衷反过来把自己涂抹得面目全非,连自己都丢掉自己。
大多数时候的社交都是在浪费时间。或是出于害怕无聊,或处于彼此安慰,或是出于对利益的追逐,或是出于对孤独的恐惧。适度当然无妨,但是多数时候却并不在适度的程度。尽管时有孤独,但明白孤独和生命相随,是敌亦友。对待孤独的态度,能够矫正对待死亡的态度,而常常凝视死亡,则能让我更能明白生命的本真。
2.话变少了,能不说话就不说话。
书中虽没有颜如玉和黄金屋,但现实生活中也没有那么多有趣的灵魂。
读书成了习惯之后,越发不愿意说话,亦时常觉得言语乏味。许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的沟通都是在发牢骚,或是自说自话。
以前会希望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有趣的人,志趣相投,能够一起聊书,一起吃喝玩耍。后来发现这个要求有点强人所难,难在遇到不读书的人,聊不深;遇到读书读得多的人,无法深聊(尴尬...)。而吃喝玩乐的人,则跟书没有什么关系。而且,就算能读一点书,现实里聊起来,总觉得触碰不到内心深处那个令人悸动的弦,也觉意味索然。
这就是难堪之处,也同时为自己的这个拧巴感受而羞愧。
如果辞职了,最先干的事可能是把所有因工作发展而成的关系从微信上设置为不提醒。假如某日偏安于远郊或山脚,可能会像一个朋友那样,手机都不常随身带。
如果说面对面的交流(社交),还能有除语言之外表情、声音、音调、动作的交流,那么社交媒体是行传播的许多碎片化讯息都是熵增的过程,只会导致混乱和无序。
现代人的焦虑感的肇因之一,与社交媒体的重度依赖不是没有关系,可怕的是,所有的关系几乎都可链接到社交媒体上,不管是朋友、家人抑或是工作关系等。社交媒体吞噬了自我,我们不过在社交媒体的信息上接受焦虑、传播焦虑,迫不及待地想过上被时尚潮流推销的高级生活,其实不过是一种包装过度化的“二手生活”而已。
不过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对豆瓣的使用。对我来说,豆瓣是和现实生活并行的精神生活,它与其他社交媒体所不同的是,由于用户特性和该媒体运营方针及目标的原因,该媒体的内容更趋向于自我探索和精神发现,是一种可以启发自我解剖式的、更少矫饰和贩卖虚假生活的媒体。
因此,它可以说是精神生活的载体。相比于豆瓣的社交属性,它对书籍、电影和音乐的分享是吸引我的根本内容,而由此衍伸出来的基于该app或网站的“社交”,已与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等app的用户群体呈现出来的社交气质有较大不同。

3.走哪儿都要带上kindle,这样才有安全感。
甚至上班也要带上。指不定什么时候有一段空闲时间,也能够掏出来读一读呢?其实在外使用kindle最多的时候还是在咖啡店的时候。还有则是飞机上或者高铁上。出差是令我万分苦恼烦躁的事情,而唯有旅程中这段阅读的时光是稍微让我觉得能够静心下来的。
毛姆说: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阅读让我能在被无聊感充斥的时候,可以沉浸进去,暂时忘记掉现实中的焦灼时刻。
当然,回程的途中阅读,则是享受的阅读的安慰和回家的期盼的双重喜悦了。
4.除了读书与喝咖啡,觉得生活中其他事项都不重要。情感上,把家人变成朋友。
对美食的兴趣也不浓烈,有好吃的也吃,有新开的餐厅也会在合适的时候和朋友去。但不会为了追逐潮流去吃。美食餐厅打卡不适用于我。
对旅游,更加不浓烈。到哪里都是宅,宅居家中更低碳环保。
对于感情关系,不是说不重视亲情和友情,但重视它们与花大把时间“耗”在一起并无直接关系。也许这仅仅是对我而言,大家各自有想要去做的事情,一天下来晚餐时间或周末的一些时间在一起就好。从主流观点来看,可能我这种想法是难于被认可的。是想,爱也是需要时间、需要陪伴的。这一点我是同意的,不花时间陪伴和交流,则谈不上对感情关系的重视。
不过我对陪伴的理解是:
对母亲,她做完饭食,我来洗碗打扫(我要承认我还是洗得少,享受了老妈的照顾更多)。陪她去她最爱的大型农贸市场买菜。如无外出聚会应酬,每晚一起晚饭,边吃饭边跟她聊天。她关注养生,给她推荐传播正确知识的文章和音频,买书给她。
对爱人,一起看剧,一起逛超市,都保持健身见惯并交流心得,一起散步。给他一个我的旧kindle,开始培养读书习惯。不时去寺庙敬香。一起给猫洗澡,相互给彼此被猫挠的伤口上药。
话再多就是妄言了。止语方能近慧,家人之间有适当的距离感而不是胶着黏腻在一起,才能有言行的分寸而不失敬意,守望相助而不至消磨掉最后的耐心。那种黏腻浓重的家庭关系我无法食用,难于消化。
也逐渐明白友情是有阶段性的。曾经因为一些朋友从生活中离开而感到不安,现在看来,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不然古人也不会说一生得一知己足以。能得到一个知己,是非常难的。来去随缘。

5.进入低欲望状态。
今天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路人大伯迎面走来,手里提着一大口袋挂面,目测大约有三五斤,另一手提着鸡蛋和青菜。从他的装扮来看,可能并不来自生活很宽裕的家庭。但不知为何,那一刻心中忽然涌起一阵幸福。我想,可能是他触发了我现在内心渴求的一种生活状态,回归到简朴,对外物无所求。
《寻访终南隐士》一书中,作者常描绘到一个场景就是,一些他拜访的隐士一日只食一到两餐,有的甚至长时间辟谷。他们用的餐基本上是面条和青菜。面条都是用脸盆装。我当时真是被这个场景激发到了,觉得又新奇又可乐。
看到一位道士的几张照片,面色和神态都平静饱满,这与我们平日里所知的好身体、好气色必须要五谷杂粮肉蛋奶蔬菜摄入均衡才能达到的训诫似乎相悖。而且,他们的饮食似乎只有大量碳水,以及少许青菜,缺少肉类、蛋白等等,这在当下流行的生酮饮食或其他健康饮食法则中是要被列为“极不健康”的。
或许,这当中我们可能有两个误解。一是只看到了物质层面,我们可能并不仅仅是靠食物活得健康。这里说“可能”,但其实我已经倾向于这样去认为了。只是在这里我暂时还无法阐述得更多清晰,提供更详实的依据,但以我半吊子的综合瑜伽和中医的一些“道听途说”的理念来看,我们的身体对食物的需求远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多,而良好的身体状态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适当的养生操术这二者更为相关。如能调理心性和呼吸吐纳,一碗米饭和一盘青菜足以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否则,辟谷养生便无从说起。
二是我们以为我们平日吃得是“均衡”,但其实我们平时的饮食状态实则“过量”了。我们以为五谷杂粮肉蛋奶蔬菜的摄入比例均衡,但总量太多,而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食物的来源和生产加工方式已经有不健康的因素在其中了,且在快餐和外卖生活方式充斥的今天,过度烹饪和过多的口味添加剂,早已经让我们的食物远离了我们想象中的健康了。
我开始相信俭以养德这句古训。
6.颈椎病,近视眼。

“一个人的眼中,应有星辰大海。” ——秋色连波
原创:Ms妙荔 爱呀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