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劝少年们及时采撷你的花蕾
有些电影看一次你只知道个大概,看第二次你会发现很多细节忽略了,对于这个电影🎬有更深的理解。
《死亡诗社》刚看到片名真的有点惊悚悬疑电影的感觉,实际有很浓的青春气息,直到看到基丁老师领着一群学生在校史馆,让他们倾听逝者的声音,人都会成为狙虫的食物,卡皮迪恩(抓紧时间),吸取生命的精华,以免当我们生命终结,发现我们没活过,这个电影名大概是来自梭罗的诗,“死亡诗人致力于吸取生命的精华。”才明白死亡诗社名字由来。

梦想与现实
看过这部电影应该还记得,听到基丁老师对于死亡诗社的解释之后,尼尔重新组建死亡诗社,说服身边的好朋友参加,他是基丁老师的拥趸,更是践行者。

尼尔总是暖暖的笑着,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有领导力,开朗,每科成绩都是A,跟身边的朋友处得好,简直就是传统的模范生。他结局却是最惨的,他选择自杀,他父母按照自己希冀,给他铺设了一个社会成功人士标准道路,费劲把他弄进来贵族学校,做优秀学生,进哈佛,做医生。
尼尔对梦想的渴望程度有多大,他面临的现实阻力就有多大。尼尔从未违抗过他爸爸的话,也从未跟他父亲做过真正的沟通。
我们一起来数数,
开学的时候,尼尔爸爸说做校编助理会影响学业,要求尼尔放弃。尼尔接受。
演话剧前夕,尼尔爸爸发现尼尔去演戏会影响学习。尼尔找基丁老师咨询,基丁老师告诉尼尔应该跟他爸爸说明他对演戏热爱。让他看到他的坚持跟热枕,尼尔不敢,撒谎欺骗基丁老师。

戏剧演完当晚尼尔爸爸把尼尔抓回家,要让他上军校,尼尔不语。
在没有发掘到自己真正的热爱,尼尔还是可以饰演一个乖巧的儿子,用他稚嫩的肩膀托起父母的期望跟他们自以为是的巨大牺牲,他看到父亲出现在戏剧现场中,他心存侥幸,奢求父亲可以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

可是尼尔父亲决定把他送去军校,那就是一座监狱,把尼尔肉身禁锢,把他追求演戏的梦想也扼杀了。一个曾经受过思想启蒙的人,你想要掐灭他梦想的火苗,你就是在扼杀他的生命。
在尼尔自杀前他把上衣脱掉,打开了窗户,把荆冠戴在头上,这个举动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尼尔已经被家里压的喘不过气了,他想要摆脱枷锁,打开一扇窗透透气,去追求他的梦想。


可能会有观众觉得尼尔的死其实是由于基丁老师教育对他们思想的影响,让他们过于理想主义,让尼尔脱离父亲设定的人生轨迹,做完一系列之后,他悄悄的走进父亲的书房,用父亲的枪结束了自己生命。导演是要告诉观众是尼尔父亲亲手枪杀了他儿子。为什么这么多种自杀方式,尼尔没有采取,而是用了父亲自己的枪,在父亲的书房里倒下了。
教育

“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学会自我思考”基丁对诺兰先生,这句是影片中心思想,基丁热爱教育,热爱自己学生,所以他才舍得跟女友分开,在孕育过自己的母校任教。
基丁跟其他照本宣科的老师不一样,他教学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再慢慢道来,跟培训教学方式“引学练收”特别相似。
在讲英文课中,他先是根据课本内容告诉学生判断诗歌好坏的标准是重要性和艺术性,并且在黑板上板书划上坐标轴,然后把这些内容叉掉,(告诉学生一些跟他们平常认知不一样的东西,他在这步吸引了学生注意,)然后他告诉学生,当诗歌对你有影响才算是一个好作品,接着他让学生把前两页的内容撕掉,学生兴趣更浓了,他让学生靠拢,(相比大家坐在位置上,这种圆形的位置更利于交流),他开始道出主题(这是老师讲解,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你可以奉献一首诗。

为了告诉学生顺从的危险,他让学生踏步,找到自己的步伐。
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不同的视野看事情。这在当时代那个学校教育中是极其离经叛道。
基丁老师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更深刻,相比一个只会教学校沉淀下的认证课程的老师,基丁老师要付出的努力更多些,教育含义除了教授知识,还有育人思想。后者对于学生的塑造更为重要。多数学生对于基丁的教育方式是认同的,而且他对于学生来说心灵有很大的触动,也让他们的行为改变,诺克斯说他冷静了一辈子,当他遇到克里斯,他勇敢的当众表白读诗;不敢读诗的安德森在基丁老师引导下当众背出诗歌,他找回了一点自信;查理不愿在辞退基丁老师的文件上签字,他被退学也不在乎。



尼尔死了,学校需要一个替罪羔羊把事情掩埋过去,基丁被冠上了蛊惑学生的罪名,在当时的环境,基丁老师创新教育就是不守本分,严重违反威尔顿贵族学校四大支柱,“传统,纪律,荣誉,优秀,” 电影一开场就有四面写着以上文字的锦旗由学生缓缓的举进来,隆重其事,基丁老师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冲击这四大支柱,诺兰校长也早有微词,在尼尔死后,也顺理成章把基丁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