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之前先想想,自己有没有可能先找到答案

区别人与人的进步速度就在于,有的人可以耐着性子,不期待即时反馈,找到答案;有的人就只能停在等人手把手教的表面。
在网络上我会收到很多提问,由于各种原因,我无法对每个提问进行答复,只能忽略。这样可能会让一部分读者不开心,但是所以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在这些问题中,注意到两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问题的逻辑比较诡异,抽象出来大概就是,我如何才能投机取巧,如何才能中大奖等,这些其实无法回答,也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
第一种情况是,问题答案比较明显,提问者自己应该可以找到答案,搜索就可以,但是偏偏要通过提问的形式互动。
就提问而言,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根本不问,要么就是一直在问。
根本不问的情况往往发生在课堂上,老师在讲授完成以后,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往往是最常见的反应。包括许多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也会有一开始根本没人提问的情况,直到有人举手了后面才有人跟上提问,到快要结束的时候,就开始抢话筒。
一直在问的情况往往发生在网络上。但是现实和网络的区别在于,现实世界你找一个老师,可以一直提问,这是有即时反馈的,可以满足你的互动需求。然而在网络上,当你向对方提问的时候,对方未必能第一时间看到。而即时看到,也未必有义务要回复你。
而从提问者的角度,当我们有问题的时候,不妨想想,这个问题到底在网络有没有可能找到答案。尤其是非常基础的知识信息要点,这些在网络上,往往都有很多。
于是就涉及到搜索引擎的使用。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忘记,这个问题可以搜索,于是进入死胡同。而这个时候,找人问往往就成为一种情绪宣泄的出口。
也就是说,你想找个人问问,尤其说是真正想知道,不如说是想缓解焦虑,得到认可,获得安心的感觉。这是情绪价值索取,和问题无关。
我们在陌生领域的时候特别容易需要这样一种确认感,但是我认为,我们也要有能力,在没有确认的情况下,勇敢地往前探索。其实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困难,就是你不熟悉而已,所以如果能耐得住煎熬,其实也能冲破曙光。
我觉得在个人学习成长方面,我们的行动量是如此之少,以至任何我们问出来自以为“与众不同”的独特问题,在广大的样本空间中,只不过是一次试验复现而已。那既然如此,我能不能设计一个规则给自己,一旦有问题,第一反应是,在网络上做一些检索?而不是找即时反馈。在这个基础上,你再提出问题,于是就会有信息量,往往更有价值。
区别人与人的进步速度就在于,有的人可以耐着性子,不期待即时反馈,找到答案;有的人就只能停在等人手把手教的表面。
作者:Scalers
公众号:持续力
欢迎加微信交流:ascal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