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西夏-榆林窟3窟西壁-文殊普贤图【清幽山水,众神环绕】
榆林窟 003窟 主室 西壁

榆林窟 003窟 主室 西壁
门上残存维摩诘变一铺,门南画普贤变一铺,门北画文殊变一铺。






上图:191五台山 西夏至元 榆3 西壁南侧
描述:画在文殊变中的五台山,中台山腰处建有寺庙,四周群峰环抱,依山建寺,右侧的山上还有彩虹桥,下有洞窟,窟中透出一束光线。这些景色都与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的传说相关。




上图:192五台山(局部) 西夏至元 榆3 西壁南侧
描述:在峻峭的山崖上,有一庄严的寺庙,山腰处有一茅庵,体现出文人式的雅趣,这是宋代以来山水画的一种特征。

上图:193树木 西夏至元 榆3 西壁南侧
描述:画在水滨的枯树,树的枝干挺拔,行笔劲健有力,具有南宋画家马远画风。










上图:269 仙山洞府
关键词:西夏 榆3 西壁;
描述:重檐歇山顶楼阁高耸在群山之中,下层被云雾掩映。一道彩虹横空飞架,菩萨仙人循着彩虹直上山巅。下方山间有一山洞,洞门半开,一道光芒从门中射出,更加强了神秘幽深的气氛。壁画表现的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文殊菩萨居住的清凉山,但意境上更像道家的神仙洞府的境界。

194水滨树石 西夏至元 榆3 西壁南侧
描述:在大海之滨空旷的浅滩里,树立着孤零零的两块石头和两棵树,这样的景色颇有点类似宋代的小景画的意境。

上图:194水滨树石 西夏至元 榆3 西壁南侧
描述:在大海之滨空旷的浅滩里,树立着孤零零的两块石头和两棵树,这样的景色颇有点类似宋代的小景画的意境。

榆林窟第3窟的这一幅《文殊变》描绘了大小10余人,衬托以秀丽山川和茫茫云海构成神秘的山水风光。文殊师利菩萨手持如意,安祥地坐在青狮上。月轮般的身光和头光,衬托出文殊师利在画面的中心地位。文殊菩萨形象丰腴、俊雅、坚毅、沉静。身上的衣带随风飘起,轻轻地坐在狮背上,婀娜多姿,宛然一位温文尔雅、慈祥的贵妇人的形象。象征智慧、威猛的青狮足踏红莲,步伐劲健。为文殊师利牵狮的人称为“昆仑奴”。在唐代壁画中,昆仑奴多为面部扁平、眼大唇厚、鼻孔朝天、肤色黝黑、卷发等。而此幅壁画中的昆仑奴已变为虬髯胡服的西域武士。在文殊菩萨周围所描绘出的有头戴通天冠、冠带长垂、身穿青绿大袖皂袍、披巾、束绿色裙、佩璎珞,俨然中国帝王形象的帝释天;有高冠峨峨、捧持财宝的类似道教星官的毗那夜叉;有象道教中“铁拐李”的婆薮仙。他们神情怡然、错落有致地簇拥在文殊周围,仿佛在波涛滚滚的海上,在云雾茫茫的空中,疏疏落落、飘飘荡荡,汇成了渡海行列。画面远处的背景中,群峰耸立、奇石突兀、山峦楼宇,隐现于环山烟云之中。这便是《华严经》描绘的文殊菩萨的道场—清凉山,传说中国的五台山就是文殊的道场。
此幅《文殊变》以大幅的水墨山水为背景,奇峰突起、雾锁山腰,古刹隐藏于幽谷、彩虹横跨于山峦,一道灵光从山洞中射出,使得所描绘的仙山琼阁愈显神秘而幽静。大山大水体现了这一时期山水画技法的最高成就。整幅山水画构图采用中国画传统的透视方法—散点透视,将不同角度的人像和景物在同一平面和空间中自然地表现出来,体现了画史中所记载的“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的意境。
从绘画的技法来看,整个画面都是在强调线描的造型作用和追求线描的艺术效果。敷色简略,只加轻微的晕染,同时大量地运用了素白底色和白描手法,闲雅清淡中又显现出华丽的气势。线描中有表现丰满而有弹性肌体的铁线描;有表现衣服转折有致的折芦描;有连绵多变的兰叶描;有表现丝绸光滑细致的行云流水描;有表现头发飞举飘扬的高古游丝描。所有这些线描清晰流畅,一气呵成,此图和上面有图堪称古代山水画的杰作。
















在文殊菩萨周围所描绘出的有头戴通天冠、冠带长垂、身穿青绿大袖皂袍、披巾、束绿色裙、佩璎珞,俨然中国帝王形象的帝释天;有高冠峨峨、捧持财宝的类似道教星官的毗那夜叉;有象道教中“铁拐李”的婆薮仙。他们神情怡然、错落有致地簇拥在文殊周围,仿佛在波涛滚滚的海上,在云雾茫茫的空中,疏疏落落、飘飘荡荡,汇成了渡海行列。























西壁门北侧《文殊变》绘于西夏时期。它无论从绘画水平还是艺术价值来说,是敦煌石窟同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西夏时期宗教艺术水平所达到的成就。《文殊变》在敦煌石窟中始见于初唐,现存132铺。
榆林窟第3窟的这一幅《文殊变》描绘了大小10余人,衬托以秀丽山川和茫茫云海构成神秘的山水风光。文殊师利菩萨手持如意,安祥地坐在青狮上。月轮般的身光和头光,衬托出文殊师利在画面的中心地位。文殊菩萨形象丰腴、俊雅、坚毅、沉静。身上的衣带随风飘起,轻轻地坐在狮背上,婀娜多姿,宛然一位温文尔雅、慈祥的贵妇人的形象。象征智慧、威猛的青狮足踏红莲,步伐劲健。为文殊师利牵狮的人称为“昆仑奴”。在唐代壁画中,昆仑奴多为面部扁平、眼大唇厚、鼻孔朝天、肤色黝黑、卷发等。而此幅壁画中的昆仑奴已变为虬髯胡服的西域武士。



本窟西壁门两侧分别绘有文殊变与普贤变。文殊菩萨专司智慧,称为“智慧第一”,与“德行第一”的普贤菩萨常常是释迦牟尼的两大胁侍菩萨。西壁门北的文殊变绘文殊菩萨及眷属在云海中行进,上部有雄奇的山水为背景。文殊菩萨手持如意安详地坐在青狮背莲花座上,目光专注地俯视下方,形象丰腴、俊雅、坚毅、沉静,身上的飘带随风飘扬,神情优雅,身姿婀娜多姿,宛然一位温文尔雅、慈祥和善的贵妇人形象,在月光般头光和身光的映衬下,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冷峻美。象征威猛、智慧的青狮足踏红莲、步伐矫健,西域式武士形象的昆仑奴左手握鞭、右手使劲往后拉着桀骜不驯的狮子。周围的帝释、天王、菩萨、罗汉、童子等圣众,错落有致地簇拥在文殊周围,怡然悠闲地漫步在云雾茫茫、飘飘荡荡的云海之上,10余位侍从形象形成了共同渡海前行的壮阔场面。文殊身后群峰耸立、奇石突兀、云兴霞蔚、迷雾蒙蒙,山峦楼宇隐现于烟云山水之中;彩虹横跨群峰,古刹隐藏幽谷。这个美丽神秘的地方就是文殊的道场清凉山,相传中国的五台山就是文殊的道场。


此为西壁门南侧的“普贤变”,主像为普贤,南侧的普贤变上面的峨眉山典型的北宋水墨山水样式。峰峦磋峨,奇峰怪石,突兀崛起,山岩间峰阁错落,重檐叠阁,恢宏雄伟。普贤菩萨手持梵筐半珈跌坐于六牙白象的莲花座上,形象丰裕而秀美,神情恬静和善。白象四蹄皆踏莲花,光头的象奴紧拽缰绳,周围梵天、天王、菩萨、罗汉等护从。取经图位于左侧边缘的中部,自右而左画的是唐僧面临深渊,俯首礼拜,其后猴行者牵着白马,双手合十,仰天大叫,马背驮有莲花宝座,上置一包袱。





此为西壁门南侧的“普贤变”,主像为普贤,南侧的普贤变上面的峨眉山典型的北宋水墨山水样式。峰峦磋峨,奇峰怪石,突兀崛起,山岩间峰阁错落,重檐叠阁,恢宏雄伟。普贤菩萨手持梵筐半珈跌坐于六牙白象的莲花座上,形象丰裕而秀美,神情恬静和善。白象四蹄皆踏莲花,光头的象奴紧拽缰绳,周围梵天、天王、菩萨、罗汉等护从。取经图位于左侧边缘的中部,自右而左画的是唐僧面临深渊,俯首礼拜,其后猴行者牵着白马,双手合十,仰天大叫,马背驮有莲花宝座,上置一包袱。




上图:198山中流泉 西夏至元 榆3 西壁北侧
描述:此图是前图的局部。两峰之间的远景画出泉水经数次跌落,谈后流出,形成瀑布。近处的山崖和庙宇与瀑布遥相呼应,构图完美和谐。


上图:203岩间树丛 西夏至元 榆3 西壁北侧
描述:岩石突起,后面露出殿宇及杂树从,岩石用折带皴法画出,树叶用夹叶法画出,树梢行笔挺拔。

上图:199山中雾气 西夏至元 榆3 西壁北侧
描述:山峰的岩石层层叠叠,山后的远景是寺庙和树林,树林被云雾遮住,只能看见上部的树梢和下部的树根,给人以寒烟如织的感觉。山的皴法与晕染结合,描绘出石面的向背。

上图:201汀渚流泉 西夏至元 榆3 西壁北侧
描述:从远处流下的泉水,蜿蜒重叠,经岩石上流出,远近的层次表现清晰。

上图:202枯树 西夏至元 榆3 西壁北侧
描述:树叶已掉光了的枯树,耸立在岩石上,旁边还有一株只有半截的树干向右倾斜。枝干硬健,布局也很有章法。



上图:268 茅庐
关键词:西夏 榆3 西壁;
通用描述:此图是下图的局部。建于山中平地上的三开间草堂,中间有板门,两侧开方格窗,檐下斗栱勾画草率,穹隆式顶上覆茅草,中央树有类似塔刹的装饰。

上图:267 仙山琼阁
关键词:西夏 榆3 西壁;
描述:宫殿建于山环水绕之中,建筑格局摒弃了城市宫廷寺观的中轴线对称式,而是依山势而建。楼阁之间有三四处乡间农家的茅舍,屋顶用茅草盖作穹窿顶与盔顶。此图体现了宋代山水画及界画(屋木,即建筑画)在瓜沙二州的影响。




上图:197深谷殿阁 西夏至元 榆3 西壁北侧
描述:山脉走向曲折,峡谷中的殿阁山环水抱,丛林及云雾,形成深远迷茫的气氛。



19.西夏-榆林窟3窟西壁南侧-普贤变相上半部分局部3特写3.1



下图:205坡岸树丛 西夏至元 榆3 西壁北侧
描述:岸边的台地上长着丛林。皴法和晕染结合,表现出远近的关系。







上图:206山石、杂树、跌水 西夏 榆3 西壁北侧
描述:岸边的岩石在水的冲刷之下形成孔洞,岩石上长着杂树,水的波纹细密,微微泛起浪花,一股激流从岩石间跌宕流下。


上图:253 重檐水榭
关键词:西夏 榆3 西壁;
描述:在山间流水旁起平坐,上建两座相错的水榭。水榭为重檐,前面一座为三间重檐歇山顶,下部前有廊檐,后有门窗,后一座为三间重檐攒尖顶,加之水边华丽的栏杆,构成了一组优美的景观性建筑。



























西壁门南绘制普贤变,普贤菩萨手执梵箧坐于六牙白象背上的莲花座,白象四蹄踩踏在莲花上,光头象奴双手紧握缰绳用力拉曳着白象。梵天、天王、菩萨、罗汉等侍从,错落有致地跟随在普贤菩萨周围,10几位圣众衣带、披巾、裙裾、衣袖随风飘扬,没有被云海遮挡的远山近水清晰可见,使圣众行走在波涛滚滚的云海之上的动势跃然壁上。普贤身后,奇峰突起、雾锁山腰,瀑布飞泉一泻千里,寺院楼阁错落有致,水榭雕栏曲径通幽,竹舍茅屋清静简朴,远近山水相映成趣,南国草木馥郁繁茂。




在普贤变左侧的一角,绘出唐僧取经图:在激流滚滚、深不见底的河岸边,玄奘法师光着头,身披袈裟,脚蹬麻鞋,目光专注,遥望远方,弯腰合十做祈祷。紧随身后是猴脸的孙悟空,呲牙咧嘴,仰头望天,双手合十做礼拜祈祷状。唐僧身后的白马迎风而立,马头上扬,马尾低垂,分明是长途奔袭刚到此歇息的样子。马背上披着鞍鞯,鞍鞯上盛开着莲花,莲花上盛放着经包,经包光芒四射。从马背满载经包说明这是取经返回中原的形象。
本窟与第2窟以及瓜州东千佛洞壁画中的几幅唐僧取经图都比吴承恩写出《西游记》的时间早300余年,是早期图像版本的“西游记”。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记录他在景佑三年(1036年)所见扬州寿宁寺经藏院“画玄奘取经一壁独存,尤为绝笔”,这恐怕是文献记载中最早的玄奘取经图了,可惜扬州的壁画早已荡然无存了,如今只留下让人怦然心动的这一句文字记载。而榆林窟的玄奘取经图就是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的。





文殊变与普贤变这两铺巨型的经变,不仅在人物表现上,通过线描造型,达到极高的艺术造诣,而且在山水画的表现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五代以后山水画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北宋山水画家如范宽、郭熙等在表现雄伟壮观的山水画方面创作出不少经典作品,郭熙还总结了山水画的“高远”、“深远”、“平远”三种表现手法的“三远法”。南宋以后,马远、夏圭等画家们又在近景山水方面取得新的成就,对山、石、树木的表现细致入微。本窟的文殊变与普贤变中的山水,既体现着北宋山水的雄奇壮阔,在近景的树石中又反映出南宋山水画的一些特色,说明两宋绘画对西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