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桶?
一个桶?
泪落。
不。
泪,未停。
今年的 Apple 如往年一样,为春节呈上了一部“小故事”电影,请来著名导演贾樟柯执导《一个桶》,这一次他将 iPhone XS 镜头对准如你我一般在异地漂泊的他乡人。这部电影揉杂了中国人许多微妙的情绪,例如难以直接表达情感的母子、淳朴的主人公从故乡和城市间进行生活的切换等。
与去年不同,陈可辛导演的《三分钟》是讲述春运回家路上火车列车员的故事,而今年的《一个桶》则讲述的是春运返程的故事。片名给人的感觉相似,都让观众摸不着头,(一个桶???三分钟???啥东西???),但是《一个桶》这个片名恰到好处。
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全片都使用 iPhone XS 进行拍摄,导演贾樟柯在北京王府井 Apple Store 的 Today at Apple 特别活动中也与我们沟通了一些拍摄的技巧,例如高清慢镜头放慢父母无声的爱,以及景深控制来聚焦爱的本质。现场贾樟柯导演还亲自使用 iPhone 教学,分享了关于拍摄制作的花絮和他认为的电影艺术表达。


影片的第一幕塑造了南方小山村的自然环境,随着一声鸡鸣,画面中出现了两个人以三分之一的格局分布,第一句台词则体现了乡村里的暖暖人情。

在影片的第六秒,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妈,我来”,主人公是一位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他接过母亲肩上沉重的菜篮,背在肩上,下台阶的时候,母亲腿脚已不利索:一步一步,直着一条腿慢慢地下着台阶,双手还扶在菜篮上。
在影片的第23秒,母亲吃力的提前了一只大白桶,上到第二个台阶还换换手,在第35秒,母亲将桶稳稳地放在地上,随着一声轻叹,“一个桶”正是登场。

在影片的第49秒,儿子在试穿西装,广播中女主播播到“全国各地开始进入返程高峰期”,而这时的母亲抱着桶在用宽黄胶带一层一层的封盖,儿子走过来“妈,年年带东西,今天怎么还带了个桶啊?我哪里真的什么都有”。
“外边的能有家里的好?”
“这桶结实,就是嗯提的有点手勒。”
说罢,母亲拿出一副棉手套。
“拿着”
儿子不应。
“拿着!”
儿子这才伸手,接过,又捏了捏。

儿子提起桶,试了试重量,挺沉的,看样子在发愁怎么拿回去。
儿子上车了,是一辆摩托车,母亲费力的从地上提起桶放到他的怀里。
“回去吧。”
“哎。”
轮子才滚了一圈,儿子用脚蹬地停下车,回过头说:
“回去吧,妈”
“慢点开”
“放心”
“注意身体”
摩托车渐行渐远,母亲不舍地在后面跟了几步。

摩托车驶过跨江大桥,桥连接着乡村与城市。
儿子一手提着箱子一手拿桶,船票就只好含在嘴里,船沿江而下,划破水面的平静,留下一道道涟漪。

船上的人都没什么行李,除了他,抱个大桶,坐他对面一个小姐姐可他的囧样,不禁一笑,他看到了,尴尬地转过头。
下了船,再坐中巴,他上车的时候,却没有带上桶。
为什么?
汽车发动了。
他不要他的桶了么?
嫌弃?
“师傅!师傅!开门!开门!”
车走了一天一夜,终于到了重庆(我见车牌上写的是渝)
身后,山河已为旧日,高楼大厦遮住了地平线。
去过重庆的人都知道,那里依山傍水,山路崎岖,他提着桶吃力地爬这坡
“呼哈呼哈”
不料,用力过猛,铁绳揪断了,桶滚到坡底。

傍晚,男孩终于回到家中,坐在沙发上,卸掉旅途的疲惫。
“哎,那个桶到底装的啥呀”
抱起桶,撕掉层层包裹,掀开盖子。
沙子?
???
再一抹。
鸡蛋?
上面写上了食用日期。
蛋的背面是个笑脸。

黑底白字
“离不开的是一份家味”


后面是几幅照片,照片中的人手提着家乡的特产
影片结束,泪还是止不住的流,背过身旁的母亲,泣不成声。
只有异乡人才能理解这份家味,才能理解过年的意义。过年,为家人,为团聚。影片用最细致最平凡的语言,表达了母亲的伟大,家的温暖。后来我在看《三分钟》时,广告即是这部电影,只不过图像是那几张提着家乡特产的照片,而声音则是电影原音。听电影,才能听出对话中包含的感情色彩。在听的过程中,我才感受到了影片中母亲给手套时的那份倔强与那份爱。

很暖。
很赞。
很有爱。
更有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