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抗击“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
查看话题 >【拆解】在碎片化时代,如何快速有效地阅读
文 / 董小琳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同样读一本书,为什么有人成了大咖,而我们始终是渣?
想要说清这个问题,你需要先了解一个概念:检视阅读。
说到“检视阅读”,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在经典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读书分成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其中基础阅读的要求最简单,认字即可。但是,将检视阅读作为要求稍高的第二个层次,个人认为有些不妥。
虽说从感觉上,快速阅读是不需要花大部头时间的,翻一翻就可以完成的动作。但要想翻得有效果、有收获,还是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实践的。尤其在现在这个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中,真心找到一大段时间坐下来阅读,恐怕只有在“别人家”里见过。尤其作为在职宝妈,每次看到“捧一盏香茗,翻一本好书”的情景,我都会羡慕得稀里哗啦。那么,学会有效率地“快速阅读”,也是我在去年输出140多篇文章的诀窍之一。

如果你手边刚好有一本准备要读的,或者正在阅读的致用类书籍,现在就请把它拿出来,我们一边学习方法,一边实践。
带着目的阅读
刚才我们就一直在说:快速阅读。
比如说,我拿来一本书,从头到尾地翻一遍,可以吗?貌似不太靠谱。
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快速阅读”呢?
在短时间内,涉猎大量资料,并能有所产出。
在这段定义中,重点是要求阅读者能“有所产出”。也就是说,在阅读之前,我们首先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次阅读,我想要得到哪方面的知识/信息/方法……等等。再带着这个问题,去做“快速阅读”。同时,由于大部分小说、传记等作品,并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因此,就不适合做快速阅读了。面对饱含意境情怀的作品,还是需要我们安下心来,慢慢体会的哈。
同时注意到,这个方法并没有被限定在书的范畴。也就是说,这个方法同样可以用在公众号等文件资料的阅读上。

好了,现在请看着你手上的书,问问自己,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最好能写到纸上。
两个关键词
有了阅读目的,下面就该翻开书来看了。
具体看什么呢?
有两个动作很重要,分别是:发掘关键词和验证假设。下面我们一个个来说。

要发现关键词,首先得知道哪里有关键词。这部分与《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讲的检视阅读很类似。我们要快速浏览书名、序、目录、出版介绍,以及和阅读目的相关的篇章等。比如说,我今天看一本书叫《高效能阅读》,是为了找到“快速阅读”的方法。那么,在读过目录和前言后,发现“第四章——速读技巧”符合我的目的,于是就直接翻到第四章来找答案了。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跳过123章,会不会看不懂呢?相信我,如果你选的是一本致用类的书籍,这样跳跃式的阅读,90%是不会影响基本理解的。如果发现自己的确不懂,而且需要详细了解的概念,可以再翻回前面找答案。
所谓快速翻阅,不跳一跳,怎么会知道自己能有多块呢?

好了,现在我们来到了目标章节,下面就该缩小范围地去找关键词了。
我推荐给大家一个叫做“黑体字读书法”的技巧。
一般来说,致用类书籍中,作者会用黑体字,或者其他颜色把重要的结论观点标注出来。那么,如果我们只看黑体字,会有怎样的感觉?
必定是干货满满,而且还会有一些不知所云……那么这些,就是我们进行下一步“验证假设”的基础材料。
也许你会问了,这本书没有黑体字,怎么办?看大标题、小标题……总之,任何一本书都不会从头至尾流水式地写完,必定会有一些能够被我们捕捉到的关键字句。

现在,我们有了作者的基本观点合集。但因为有很多不理解的概念和逻辑,所以下一步就需要做出自己的假设:我感觉这两句之间的逻辑是这样的;我认为这个概念指的是……等等。试图把自己当做作者,将得到的关键词连接起来,形成可接受、可解释的内容。
后面该做什么了呢?
对了,回到书中去验证我们的假设。看看作者是如何组织讲解逻辑的,他的方法和自己的差别在哪里。如此一来,我们不仅能够实现看书之前就想好的“阅读目的”,同时还能对语言组织,逻辑表达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同时,一本逐字逐句根本看不下去的致用类书,就这样成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了。
还等什么,现在就翻开你手上的书,来试一试吧!
总 结
今天我和你分享了快速阅读的3个步骤:
明确目的 发掘关键词 验证假设
通过快速翻阅,将一本顺序着看不懂、记不住的致用类书籍,纳为己用。
你学会了么?欢迎将你的想法留言给我。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