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如同冬日夜雨后的朝阳
摘要:
本文大部分是《红》的影评,但由于缺少宗教知识,只讨论了《红》故事表面上的一小部分。中间也掺杂了些近日的见闻和想法。
写在前面:
《红》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三部曲的终篇,也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红》的故事温暖而动人,故事背后也富含道德和宗教寓意。此外,它的镜头语言和摄影技巧也令人印象深刻。或俗或雅,或肤浅或深究,《红》都是一部无可指摘的完美作品。在收集媒体评论的网站上,《红》获得了全体一致的好评,Metacritic 100/100,烂番茄 100%。关于命运或巧合,道德或法理,博爱或旁观,我们可以在基氏的思想中找到一些生命的哲理。
关于基氏风格的文章改日再写,接下来先写写其他影片,换个口味。
正文:
影片的开头不同基氏以往的风格,随着整齐的电话线,移动的镜头带我们穿过了英法海底电缆,进入了一个嘈杂混乱的世界。无数的人,无数的声音在通过它们来交谈。作者将人与人之间交流往来的社会具象为电话线的形式,我们看到的依然是那个或纷乱或有序的社会,但它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输入电话号码,几秒钟后就可以和远方的人说话。——当然,当下的世界比 25 年前进步了很多,但社交在本质上没有什么改变,甚至更糟:大部分时候的交流都甚至不再是声音,而是冷冰冰的文字。——电话是本片中一个重要的工具,它承载了社会性的交流职责,却也暗藏了人性的丑恶。
女主角 Valentine(伊琳·雅各布)是一个在日内瓦的兼职模特,她有一个远在英国的男友 Michel(全片中只有声音,只在开头露出过一双手)。异地的感情对两个人都不容易,对于 Valentine,是对恋人的思念。对于 Michel,我们却只看到了无法满足的控制欲,以及随之而来的猜疑和妒忌。考虑到女友的美貌和模特行业的风花雪月(例如之后摄影师的诱惑),他的行为不是那么完全不可理解,但这一切正昭示了他情感的匮乏,过度的自我中心,和极度的不安全感。
即使缺少了男友的陪伴,Valentine 的生活看起来依然充实,拍照、练芭蕾、走秀。但她的日常在一次意外中被打破,开车时不抬头看路,她撞伤了一只怀孕的德国牧羊犬 Rita。(上周,因为类似的原因我轻微追尾了一辆车,还好,除了吸取了点不便宜的教训外,我的日常还是日常。)Rita 属于一位性格乖僻的独居老人,退休法官 Joseph Kern(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插一句,我第一次看《红》的时候,既没认出让-路易·特兰蒂尼昂是《焦点新闻》和《同流者》中的美男子,也没认出他是《爱》中的耄耋老人,惭愧惭愧。加减二十年能让人变化如斯。(以及,以上三部都是佳片,也是各自导演的代表作,未来有空了再写荐文。)
同时,在 Valentine 住所的隔壁,生活着一个同样年轻的法学生 Auguste。Auguste 与 Valentine 整日相见但不相识,他与自己的“个人气象预报员”女友 Karin 的故事也基本脱离了 Valentine 和退休法官的主线。四个年轻人之间的两份感情构成了影片中两条交织的暗线。Auguste 和 Karin 同样经常通过电话交流,这些电话也同时被退休法官窃听。我们不知道这两人之间分崩离析的具体缘由,从少量的线索和退休法官(可能有偏见)的暗示来看,在这一对中,Auguste 是遇人不淑的一方。
影片由此开始变得精彩纷呈,Valentine 与退休法官的四次会面推动了故事的进展,两人之间的许多对话都值得回味。初次见面时,两人的价值观就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Valentine:你想要我送她到医院吗?
退休法官:随你便。
Valentine:假如被撞到是你女儿,你还会是这种反应吗?
退休法官:(回头)我没有女儿,小姐。(又转过头)你走吧。
第一次就此见面不欢而散,退休法官对于生命的冷漠对 Valentine 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两人本该就此无缘,却因为认家的 Rita 再次见面。第二次踏进这个破旧的房屋时,她便走进了那个电话音交错的世界——退休法官在窃听邻居们的电话,并以此为乐。一个邻居有秘密的同性情人,妻子被蒙在鼓里,但只有十岁左右的女儿却在默默地偷听着一切。又一次,Valentine 的是非观直面着退休法官违法、无理,并且恬不知耻的行为。这一次的冲突不在于生命的价值,而是道德与法理、真实与隐私的抉择。Valentine 正直而坦诚,但她的理想主义遇到了感情的阻碍:她无法用真相去亲手拆散那个家庭,即使最终的结局看起来不可避免。在 Valentine 与退休法官的这段对话中,两人都侧对着窗户。这样,两人的脸总是半明半暗,就像融合了真实与谎言的人生,就像人性的两面。这样明暗对比的脸庞是了本片摄影的特色(例如图 1),也构成了不少海报的素材。随着故事的进展,阳光普照入室,即使每天只有那短暂的一瞬。随后的电话内容像是社会学大百科:情意缠绵的 Auguste 和 Karin、毒贩、孤独的老人与她不在身边的女儿。这三通电话巧妙地联系到了 Valentine 自身:感情已有裂痕的男友、吸毒的弟弟、远方独居的母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上去就是如此微妙,即使一通事不关己的电话都能很容易地联系到与自己亲近的人。

扯一番题外话。春节时,我也遇上了一番如此的场景。酒肉喧闹之后,老人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叫在一起,开始义正言辞地训话。老人已经 83 岁,在老伴离世后,他已经寡居了 20 年。原因大概是因为他的性格独立要强,不愿给别人添麻烦;而且除了自己家,他在别处也住不惯。现在,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于是再和儿女们探讨养老问题。他讲了自己的辛酸和儿女的失职,将这个问题抛给大儿子。大儿子却是个甩手掌柜,官气十足,爱指挥其他人干这干那,自己却什么也不做。甚至,令人不齿的是,他连老人的手机号都不知道。其他人中,二儿子就住在同村,他的身体和家境都不算好,但平日里嘘寒问暖买着送那都一样不少。他提出自己搬来和老人同住,却被拒绝。不知为何,老人似乎一直不喜欢他。大女儿智力不好,自己尚需要照顾,她一直坐在旁边傻笑。二女儿从讲到一半就开始抹眼泪,她自己有一个要帮忙的女儿和外孙,和一个整日吊儿郎当的儿子,对老人只能是有心无力。小女儿和小儿子是平时小事做得最多的,给老人的钱也只多不少。但他们碍于家庭情面,无法主持;他们自己平时还有工作,也不能天天来陪老人。两个女婿坐在一旁默默地听,一个儿媳妇在忙里忙外打扫卫生,两个懂事的孙辈站在一边。所有人当天都要各回各家,又只剩下老人一个人。家庭会议进行得并不愉快,主持的大儿子拿不出一个有诚意的方案,老人一度气得离席。最终,老人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是请个保姆,于是,大儿子又开始给二儿子安排任务,自己等不及要回家。不知道老人还剩多少光阴,也不知道这样的解决方案能否让老人颐养天年。保姆毕竟不是亲人,很难说能将老人伺候得多好。
扯得太远了,再回到剧情。面对着一通通电话,Valentine 的情感受到了反复的冲击。这时,退休法官抛出了他最后一个问题:
退休法官:为什么你停下车救了 Rita?
Valentine:因为我撞了她,她在流血。
退休法官:否则你会感到内疚,你会梦到一只头被碾碎的狗。
Valentine:是。
退休法官:那你救她究竟是为了谁?
善行的动机,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如基氏所言,这部影片也只是再一次提出这个问题,而没有去尝试去给出一个答案。Valentine 单纯的正义感终于难以承受复杂的人际关系,她坚信着人性本善,却无法解释这些生命中的谜团。她哭了,哭的很伤心,与退休法官的对话深深地刺痛了她。他是一位成熟睿智的长者,懂得世间情理,也熟知人心。但他的行事就如同白纸黑字的法律,他选择去直白地揭露人性的丑恶,只愿意聆听、观察,以真相为乐,而丝毫没有同情和恻隐之心。但同时,Valentine 的纯真和善良也在感化着对方,或许,还有 Rita 和她的孩子们的贡献。仿佛一则寓言,退休法官也在直率地修正着自己的行为,两人的关系从最初的对立开始走向融合。在退休法官坦白了自己的行为后,第三次的会面发生在太阳落山之后。傍晚的他看上去似乎更显苍老,但十分亲切,已经完全不同于之前令人厌恶的刻板形象。他见证了 Auguste 和 Karin 感情的破裂,尽管事情的发生只是必然中的巧合;他引导着 Valentine 说出对家人的爱,去做真实的自己,踏上赴英伦探亲的渡船。在灯光下,他讲了另外一个有趣的故事,他年轻时曾错误地释放了一个水手,却成就了他安宁祥和的一生。无形的道德与刻板的法律又一次冲突,而正确的选择与仁慈的选择之间恰好隔着人性。作者在讲述着他的道德观,他对于博爱与拯救的理解。可能也在这个时刻,退休法官的上帝形象开始凸显,甚至在他讲述自己预言性的梦之前。其实,这一点早在之前就有暗示:Rita 找主人时先去了教堂,Rita 生了 7 个孩子。当然,我不觉得退休法官直接对应着那个在《创世记》中向亚当传递生命之火的上帝,他更像是一位形象模糊的神明。比如,此时的他变为了一个如同 Valentine 的人生导师般的形象,他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慈爱和怜悯:
Valentine:你也会扔石头?
退休法官:如果我是他们?当然。这也同样适用于我审判的每一个人。假如我过着他们的人生,在那种情况下,我也会偷盗杀戮撒谎。我当然会。
两人第四次的会面在时装秀的剧场中,此时的对话变得更难捉摸。他们讲了梦的预示,和退休法官过去的故事。退休法官过去的经历与年轻法官 Auguste 惊人地相似,仿佛,生命在冥冥之中轮回。Valentine 与退休法官之间开始出现了一种难以捉摸的气氛,仿佛隔着一层玻璃的爱情,却更像是互相学习欣赏后的尊敬。临行时,退休法官看了 Valentine 的船票。如果我们继续神的假说,那么他像是在选择性地从天罪中拯救,假使风暴的已经不可避免。
对于影片中红色的使用似乎不需多言。红色是最常见,也是最多变的颜色之一。在本片中,红色被更多地用来表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我更想去谈谈博爱的主题。博爱的重点在于“博”而不是爱。红通常是爱情与浪漫的象征,但影片看上去却刻意地减少了罗曼蒂克的要素。虽然主角 Valentine 的名字都跟近日这个著名的巧克力节重合,但她的感情生活却更多是苦涩,而另外一对情侣的故事则充满了背叛和嫉妒。Valentine 与退休法官之间或许擦出了一丁点火花,但两人之间的关系显然比纯粹的爱情更加丰富。我们或许可以在最后一幕之后,少女心地去期待 Valentine 与年轻法官 Auguste——仿佛是退休法官的转世——的未来,至少作者和预言家都向我们确认了他们有未来。《红》将更多的目光瞄准了 Valentine 与更一般的人们(而不仅限于恋人)之间的关爱,例如对那个表面上和谐的三口之家的隐忍,例如对孤独的母亲和吸毒的弟弟的关切,例如对三部曲中反复出现的扔瓶子老人的帮助——听到瓶子嘎嘣脆地掉进去,我感觉冷漠的心终于暖了一些。在人生态度上,Valentine 代表着绝对意义上的积极,退休法官则更像是个冷酷无情的观察者,以及一位不留私情的法官。影片中,宠物成为了人心的镜子,也像是个试金石。Valentine 和退休法官分别代表了两个极端,年轻法官则是普通人的代表。让我们欣慰的是,失恋后心灰意冷的 Auguste 最终还是通过了这个考验。人性本恶还是本善,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关于爱。最近被电视广告又灌输了一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野心昭然的富强外,我看到了自由平等,却没有一点点博爱,唯一沾点边的友善还位居末尾,感觉像是在某个小黑屋讨论中,被不情愿地替下了科学或者互助。自然,东方文化天性内敛,几乎从不提及个人层面的爱(爱祖国爱人民倒喊得响亮),即使恋人或家人之间的爱都更多地要靠体会而不是言语。即便如此,在显式的政治口号或隐式的意识形态上,如果少了博爱,就少了同情心,少了道德约束。世上的不平等和歧视,例如普遍的性别、种族、取向,以及国内更常见的地域、年龄、职业等,大抵都是缺乏文化素养和换位思考所致。如果更多的人能设身处地地代入博爱的思考,社会新闻记者的日子可能要难过地多。当然,博爱是三句口号里最高等级的美德,也自然只能更多地存在于理想中。我们不妨可以认为自由属于过去,现在已经基本完成;平等属于当下,是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博爱则属于未来,我们可以用它来教育感化(甚至可以像现在的政治口号一样,脚踏实地一些,不去宣传),但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抱太高的期望(例如,参见法国大革命到现在的时间尺度)。现实的社会正反映了真实的人性,人们自然可以去抨击社会与人的阴暗丑恶,不必担心没东西可写。
末尾,三部曲迎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结局。码头的木板缓缓抬起,巨幅广告被撤下,空气里都仿佛充满了告别的笙箫。狂风暴雨肆虐后,朝阳又一次回归,退休法官在关切地看着拉芒什海峡的沉船报道。一千多名旅客中,7 个生还者(又是这个仪式般的数字)。我们欣喜地看到《蓝》和《白》中的主角们再一次出现,他们都有着美好的结局。Julie 看上去与 Olivier 在一起;Dominique 出狱了,Karol 也在身边。正如 Valentine 之前所说,“这不是故事的结局”。Valentine 和 Auguste 也生还下来,但没有包括游艇中的 Karin 和她的新男友,以及那只可爱的小黑狗。在退休法官关切的眼光下,若即若离的 Valentine 和 Auguste 好像第一次认识对方。新闻报道定格在红色救生衣背景下,Valentine 的侧脸,像极了那张海报。这究竟代表了什么,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看到了生命之美,这是劫难之后肉体的重生,也是大彻大悟后精神的焕发。退休法官透过被砸碎的窗户望向远方,真的像那个上帝般完成了生命之火的传递。全片终。
结语:
我想感谢基耶斯洛夫斯基,感谢他为三部曲画上了一个强有力的句号,感谢他在最后一部作品中保留了积极和生命的希望,哪怕他自己反复声称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事实上,我很难在想到哪位影人的遗作能如此地震撼人心(当然,库布里克的每一部片都很震撼人心)。《红》的故事不是那么直白,却极为深刻。它也是少有的几部影响到我的性格的影片之一。看过它之前,我总是把自己视作一个冷静的观测者,世间纷纷扰扰,我想要去理解去记录,却不是总愿意去自身参与。博爱像是一个道德层面的义务,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行为。《红》就如那冬日夜雨后初生的朝阳,播撒下了一缕光明,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温暖。
参考:
插图来自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网站:https://www.criterion.com/films/27733-three-colors-red
后记:
改了改文风,不再那么拘束。但是为了三篇文章的连贯性,还是在形式上保持了统一。下一篇文章会尝试写得更自由些。
情人节 → 圣瓦伦丁日 → 瓦伦丁?→ 该去写文章了。——我的思维回路也真够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