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正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何为正道?什么是正道?是出身还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决定一个人是否属于正道人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成者神仙败者邪魔?
——行正道者,行事莫问成败与损益,而问应不应该 。
六年级时,首次接触到修仙小说,即为《诛仙》,书中男主角张小凡一直行正义之事,到头来却为自己所尊敬的正派人物欺骗,因为仙魔双方各自为营的对峙而受到了伤害,痛失初恋,信仰崩塌后方坠入魔道,然而他也并没有行正派眼中的魔道之事,一心只想复活爱人,远离仙魔纷争。反观书中某些正道人士虽然满口仁义道德,可恰恰是十足的伪君子。那个时候,“何为正道”的疑问已在年纪尚小的我心中扎根。我还记得书中张小凡和鬼王茶摊论正邪的话语已经透漏出作者对正道的思考,正道门派青云门所谓的正道便一定是正道吗?正邪在于人心罢了,有时候正邪仅在一念之间,正道是个体的世界观,而不是通过派别来鉴定个人。现在想来,要是小说里的人都懂哲学就好了,世事不是非黑即白,芸芸众生只会人人亦云。
后来,受某位朋友的影响,一直将网络小说视为低级趣味,因而十几年后方才因缘际会接触到《魔道祖师》,《魔道祖师》中魏无羡确实一直践行着云梦江氏家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孔子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告诉世人,做事时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如果应该去做那就要不计成败地尽力去做。)书中主角魏无羡虽然个性张扬了些,但总是心怀正义,善良济世,他比世人都看得清楚,聪明豁达,爽朗通透。在书中江澄是较为“自私”的,只想保家人平安(这并无错),而魏无羡他心中有大义,为了他的信念,他可以牺牲自己。这样耀眼的正派之人,只是因为重情重义想要保护温氏余辜,因为仙门百家对鬼道力量的恐惧与嫉妒,落得个人人唾弃,与仙门百家为敌的下场。他的际遇再次唤起了我关于儿时问题的书写情怀。
正魔(邪)两道的冲突不仅仅存在于修仙小说中,也存在于武侠小说中,武侠小说的主要剧情冲突很多均来源于正邪两道的对立。我并没有悉数尽阅金庸老先生的小说,但是天龙八部、飞狐外传、笑傲江湖等电视剧和电影均是我的童年记忆。这些小说的主人公基本都是正派人物,少数亦正亦邪。金庸所著作品详尽展示了他心中的侠义之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我看来这正是武侠的正道。对应到武侠小说中,走正道的英雄一定是侠者,然而武侠小说中大多数主角的所作所为主要是武而不是侠。《史记》有载,所谓侠者,其言必行,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千里诵义者也。我年前看我喜欢的博主木鱼(水心)所发的关于武侠小说中“侠”的总结,与我所描述“正道”其实也是相近的概念。侠者,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急人之难,行侠仗义,心系天下。
诚然,侠之处于世,行事莫问成败与损益,而问应不应该,或与恶人宣战,或与敌手对战,又或者为了理想与千万人抗争,此乃武侠正道。金庸老先生笔下乔峰是我心中的真英雄和真侠者,他灵武冠世,豪爽磊落,仁义服人,最终以身殉正道,用自己的性命,换回了宋辽两国数十年的和平。
以上,我称践行正道的人士为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我觉得张小凡、魏无羡、乔峰所践行的道路更接近我们所说的正道,而不在于故事设定中所谓割裂的、以派别群体为中心的“派别正道”。因为这个世上的理想主义者在行事时考虑的是事情的对错而不是收益,如果是对的才会去做,如果是不对的便不去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事情的对错和损益是相互对立的,只是很多故事的主角身处乱世,对错和损益往往是对立的。纯粹的正道人士甚至会为了微小的正义而牺牲自我,捍卫自身的正道世界观,绝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