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存在“育儿专家”吗?
我是生了孩子以后才开始上微博的,之前我有限的空闲基本都浪费在淘宝上。最开始是编辑让我开微博的,让我宣传下自己的新书,但我当时刚生完孩子,处于严重的人格分裂和精神危机中,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就是养活那个没有使用说明书的孩子,所以我大概只发了两条关于新书的微博,然后主页就被各式各样的育儿博主攻占了。
我曾经也想当个育儿博主,因为这比当其他红人博主容易一些。必要条件就是你有个孩子,而恰巧我有一个。如果你的孩子足够可爱,那就简单了,只需每天上传若干张孩子的萌照即可,跟当个宠物博主差不多,不过比当宠物博主容易。毕竟我们更喜欢自己的同类,而且孩子更容易拍出可爱的样子,如果你养过黑猫就会明白。如果你足够有钱,那可以每天发你孩子的吃穿用度海外旅行马术课程,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人求链接,然后你就可以开始创业了。如果你的孩子不够可爱,你也没什么钱,那也没关系,你可以截取孩子每天各种预示他前途无量的照片发出来,比方各种显示高智商高情商的瞬间,然后再在旁边配上自己的解读,反正也不用参加考试。如果你找不出那么多显示孩子高智商高情商的瞬间,你的孩子怎么看都是个熊孩子,那也没关系,可以截取若干典型的熊孩子瞬间发出来,然后配以自己以人性化的解读和宽宏大量的精神,最后要总结看见孩子比成绩重要多了,立马也会有人鼓掌叫好,毕竟大多数孩子还是挺熊的,看见别的家长也受着这种折磨是让人挺开心的。如果这种以熊孩子作为网络形象的孩子最后没留级没去捡破烂,甚至挺顺利的完成了学业,那这就是要成大V的节奏。如果你的孩子实在死狗扶不上墙也没关系,你公开孩子的情况,仍然可以当个勇于接纳孩子的博主,毕竟还是有那么多扶不上墙的孩子。如果你坚持每天给孩子读本书然后坚持发微博,你就是个读书育儿博主;如果你坚持每天给孩子弄顿饭并坚持发微博,那你就是个辅食育儿博主;如果你有办法让孩子睡好觉并把你的心得发出来,那你就是个睡眠育儿博主;如果你经常带孩子旅游并坚持发微博,那你就是个旅游育儿博主;如果你经常陪孩子玩游戏并坚持发微博,那你就是个游戏育儿博主;如果你教孩子英语并坚持发微博,那你就是个英语育儿博主;如果你家孩子偏巧喜欢数数你又坚持发微博,那你就是个数学育儿博主;如果你把你家孩子那些破事儿全都发到微博上,那你就是个全面的育儿博主。还有部分育儿博主压根连孩子都没有,因为某些听上去挺有道理的理论迎合了部分人的心理,就成了能从孩子大小便直到未来人生道路全部解决的儿童问题专家。
虽然生孩子在现代社会带来的好处有限,但依旧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继的生孩子,不是没有道理的,孩子就是这么好玩的东西,如果你读书、旅游、养狗、数数,估计发朋友圈都只有你妈点赞,但如果里面有个孩子,就能引来成百上千的陌生人围观。总结完我才发现,我真是看了不少育儿微博。
现在育儿专家太多了,而且这些育儿专家跟武侠小说里的门派一样势不两立。其实这也可以理解,虽然我们同样是人,但现实生活中即便换个衣服可能都有必须先脱袜子的和非得先脱裤子的之分,不过很少有人因为这种事儿掐起来——当然现在不好说了,网上闲人太多——不过育儿问题上这种类似先脱袜子还是先脱裤子的生活细节问题往往引来血雨腥风的论战。有一次我被一名信奉爱与自由的博主拉黑了,因为对方发现我关注了一位睡眠育儿博主,我这才知道这两个门派有不共戴天之仇。
我一直以为自己大概明白这种门派斗争,这只是市场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很多育儿博主都在做相关母婴产业,微博相当于一个宣传平台,如果被别的门派批倒就会流失客户,相当于商业损失。另外育儿微博的快乐源泉之一就是窥视别人的私生活,博主慷慨的奉献自己的私生活,如果想看下去当然要保留粉丝清除异己。这就跟你追文一样,即便你不是特别喜欢这个文,但是你喜欢在这个文下面跟别人互动或者仅仅喜欢这种消磨时间的方式,为了让大大继续写下去就该清除喷子,毕竟大家不是认真的。就像去年特别火的一个教女孩子怎么留住男人心做女奴的博主——什么名儿我叫不上来,好像叫什么娃娃?——她只是利用这个平台赚钱,她教女人放弃自我依附男人,自己却靠这个当了事业有成的女性。
但是我渐渐发现育儿微博反映的似乎并不是仅供参考与娱乐的营销手段,而是很多人真的在用这种方式生活,只要相信的人到了一定数量,博主就产生了权威,然后育儿专家就诞生了。我想育儿专家那么多的原因在于门槛太低了,比翟博士都水,大多数只是听上去像那么回事。当一个育儿专家说出一段育儿名言时,其实是暗含了许多假设和前提条件的,它只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才是对的,也许值得一听,说不定什么时候用得上,但无法作为金科玉律,因为生活本身是极其复杂的,孩子作为一个人类的一员也是极其复杂的,生活必须从实际出发。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育儿名言可以像万能膏药一样随处贴,只要加个假设前提就可以适用于各种情况,这也让人总能发现这些名言的槽点。你问专家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他告诉你一个抽象的大道理,然后他们又总是试图拿那些抽象的道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比方说你带着孩子在地铁里孩子马上就憋不住屎了,没人告诉你最近的厕所以及怎么处理可能糊了一身屎甚至可能糊了你一身屎的孩子,而是告诉你,要看见孩子,尊重孩子,而这样一个回答有时候甚至是收费的。
我可以把那坨屎寄给专家吗?
并不是所有育儿相关都是屎,起码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育儿书籍在书籍分类中应该属于生活指南,大概跟怎么瘦腿怎么炖鸡是一类,但很少有炖鸡指南告诉你,你不这么炖你就死定了——真有的话估计会被书蠹收藏起来当炖鸡邪典圣经——可是育儿指南就是这样的,你不这么带孩子你就死定了,你孩子也死定了,管你实际条件是什么样的。从这个角度讲大部分育儿书籍都是邪典,不过好像大部分人都不这么认为,也许无子女者对于有子女者的厌恶是有道理的,为人父母者可能真的大部分都不正常。
从某个角度上讲,父母是由焦虑、虚荣、压抑的自私塑造而成的怪物,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年代,这样一个爱攀比的社会,养育孩子的压力更大。我儿子一岁半的时候,我跟我老公在他睡着后坐在门口抱头痛哭,客观来讲我家小朋友不算难带的孩子,当时我们也没遇上什么过不去的坎,但我们莫名就被压垮了,觉得人生太艰难了,孩子对人生的好处之一就是以一种看似无害的方式提升人抗挫折的阈值。比方你经历过毁灭性的大地震,还会在乎四五级的地震么?跟所有人生问题一样,我希望有个一劳永逸的方法摆在我面前,让我从此顺风顺水,我也真的寻找过,但是也跟所有人生问题一样并不存在这种标准答案。像我跟我老公现在起码能一个哭另一个在旁边安慰了,我们的抗挫能力提高了。这可能就是解决方案。
人长大以后总喜欢暗自嘲弄自己的父母是多么愚蠢,他们自以为了解孩子,自以为是多么成功的父母,殊不知很多孩子是处于礼貌或是害怕他们不给买房首付才没当面叫他们傻X。我们暗自下定决心以后绝不当那么愚蠢的父母,于是我们熟读育儿书籍,陪孩子做各种开发智力的早教游戏,然后对外宣称自己作为父母是何等成功,并把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以我们的视角剪辑下来拼凑成一个我们理想中的孩子,这就能保证以后不被认为是傻X了?我觉得不能,这跟上一代父母没有区别,也许一代代都会如此,可能下一代看上一代不顺眼,人类才能进化。
我们把孩子当成自己虚荣心的寄居处,也许我买不起玛莎拉蒂,但我毫不犹豫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虽然小孩子也不会要玛莎拉蒂——这符合买买买造就人生育儿理论;也许我自己连四大名著都读不下来,但我带着孩子每天看一本小人儿书,这符合读读读造就人生育儿理论;也许我听个流行歌都辨不出好坏,但我的孩子弹着钢琴学习着音乐,这符合音体美造就人生育儿理论;也许我家孩子六七岁都不愿意自己吃饭,但这符合充分用爱满足孩子育儿理论;也许我根本就管不住孩子,但这符合让孩子充分发挥天性育儿理论,反正你怎么都能当成功的父母,与其说什么理论是正确的,不如说你需要什么理论——或者借口,但前提是不能承认自己的失败和无力。倒不是说这些育儿理论都是错的,乍一听也没什么毛病,但如果加一个限制,只有这样才行,这就成邪典了,可以和《只能如此炖鸡腿不然你全家都死定了》放在一个书架上。而且我觉得父母太喜欢沉浸在自己塑造了孩子、自己了解孩子、自己通过某一件小事深深的影响了孩子的幻想里,比方翻翻微博都是这种“塑造了孩子的某一件小事”,跟孩子聊几句天也觉得孩子从此深受影响,可能孩子只是配合你演戏,不然恐怕你会没完没了,我就配合我爸妈演了很多年的戏,直到再也没法儿忍这种家家酒了。这种难以忘怀的瞬间恐怕更容易存在于爱情中,家庭生活更像一个连续体影响着人,是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在塑造着人,相互交流沟通远比单一的方法有意义。那父母怎么做都是错的吗?还真有这种育儿理论,他强调不干涉孩子,不管孩子是不愿意饭前洗手、连续买十个一模一样没什么屁用的玩具,还是无故缺课。我觉得这还不如那个“尊重孩子、看见孩子”的呢。可能为人父母最该上的第一课是克服父母的自大。这也是一句不错的育儿名言,下次有人问你孩子快把屎拉身上了该怎么办,你可以告诉他,你要先克服父母的自大。
希望他不会寄屎给你。
不过说正经的,生孩子到底图个啥?怎么说呢,我觉得提高了抗挫能力,起码以后万一查出来得了个绝症啥的,不至于立马被吓死吧。
最后用张图片证明一下,如果你有只黑猫想当个宠物萌猫博主到底有多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