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向丨手绘《流浪地球》原著中那些小困惑
课代表划重点咯!!电影中忽略的小细节,你不知道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
脑洞美少女沙雕手绘解析原著
每年贺岁档电影都会有一匹黑马。今年大火的就是号称“中国第一部科幻”的《流浪地球》。截至目前为止,其豆瓣评分7.9,票房20亿,好评无数。

鱼鱼也凑了个热闹,看完之后心情澎湃呀~于是昨晚熬夜看了原著,结果发现电影和原著差太多。原著中木星只是一个小小的节点,而且顺顺当当,根本没有电影中的惊心动魄。电影展现的内容不足原著的十分之一,怪不得很多原著党都意难平。
不过今天我不谈褒贬,就凭借丰(浅)富(显)的天文地理知识,高(菜)超(鸡)的手绘,给大家讲讲《流浪地球》中的那些比较抽象,搞不明白的小定义。

「人类逃亡计划的五个部分」
「刹车时代」 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
「逃逸时代」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流浪时代Ⅰ(加速)」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
「流浪时代Ⅱ(减速)」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新太阳时代」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刹车时代」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 「刹车时代」
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

「氦闪」——流浪地球的主要原因
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太阳的演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但暗淡的红巨星,它膨胀到如此之大,地球将在太阳内部运行!
事实上在这之前的氦闪爆发中,我们的星球已被汽化了。
🍂恒星演化示意图

🍂氦闪示意图

- 「飞船派VS地球派」
飞船派顾名思义就是抛弃地球,驾驶飞船飞到别的星球上。飞船可以按照计算机中严格的数学模型,对飞船中每一样生物进行基因设计,使他们的新陈代谢正好达到平衡。这样人造生态系统中的生命世界会长期活下去。这是飞船派的梦想。
但问题是,飞船这一生态系统实在是太小了,自我调节能力远远比不上地球,即使造得像上海或纽约那么大,也很快就会完蛋,况且飞船能够承载的人类也太少了。因此想要人类永远地生活在飞船上是不现实的。
至于移民新行星,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座,但它没有行星。最近的有行星的恒星在八百五十光年以外,目前人类能建造的最快的飞船也只能达到光速的百分之零点五,这样就需十七万年时间才能到那儿,飞船规模的生态系统连这十分之一的时间都维持不了。
地球派
“只有像地球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才能使生命万代不息!人类在宇宙间离开了地球,就像婴儿在沙漠里离开了母亲!”
电影中的人们显然是地球派,比起小说中冷冰冰的理性客观,电影中多了人文情怀,这很符合中国人固有的家国情结。
虽然地球因为流浪而衰败不堪,全球几乎所有的山脉都夷为平地,洪水、飓风、岩浆和永无止境的黑夜,但这还是我们永远的家,是我们永不能割舍的母亲。
🍂阿东飞船模型示意图
那是一个晶莹透明的密封玻璃球,大约有10厘米直径,球里有三分之二充满了水,水中有一只小虾、一小枝珊瑚和一些绿色的藻类植物,还有一些看不见的细菌,它们在密封的玻璃球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小虾以海藻为食,从水中摄取氧气,然后排出含有机物质的粪便和二氧化碳废气,细菌将这些东西分解成无机物质和二氧化碳,然后海藻利用了这些无机物质与人造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同时放出氧气供小虾呼吸。

「逃逸时代」
电影省略了刹车时代,直接从逃逸时代开始讲述。而原著中逃逸时代也是重中之重,人们穿上了防护服,住到了地下城,地球表面气候极度恶劣。
- 「地球变轨加速」
“地球发动机没那么大劲儿,它只能给地球很小的加速度,不能把地球一下子推出太阳轨道,在地球离开太阳前,还要绕着它转15个圈呢!在这15个圈中地球慢慢加速。现在,地球绕太阳转着一个挺圆的圈儿,可它的速度越快呢,这圈就越扁,越快越扁越快越扁,太阳越来越移到这个扁圈的一边儿……”
是不是有点抽象?
没关系,
我给大家胡扯,
不不,我给大家科普。


注:我画的时候手哆嗦了,实际上只有远日点的距离不断变大,近日点离太阳的距离是不变的,sorry~
- 「地球表面气候异常」
不知大家看电影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个小细节,最开始的时候地面气温是十分寒冷的,已经到了零下80℃。可到了电影最后,成功引爆木星后,刘启头盔破了,系统却提示气温过高,这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虽然地球停止了自转,但是并没有停止公转,当太阳在远日点的时候,因为离太阳越来越远,所以就越来越寒冷了。
至于为什么后来变热了,是因为一万两千米台地球发动机全功率开动,地球就像火箭喷口的护圈了。(近日点离太阳的距离虽然不变,但当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气温也会因为发动机的缘故,而变得比逃逸之前更热。)

- 「小行星带」
地球逃逸会穿过小行星带,为防止小行星及石块撞毁地球,必须用反物质炸弹将其炸碎,其形成的火流星击中地球海面,形成水蒸汽白色蘑菇云,厚厚的冰层被击碎,形成滔天巨浪。
撞击过后,高层大气弥漫着小行星撞击陆地时产生的灰尘,星星和太阳都消失在这无际的灰色中,仿佛整个宇宙在下着一场大雾。地面上,滔天巨浪封冻了,冰面上落了一层撞击尘,世界只剩下一种颜色:灰色。

注:我地球的位置画错了(哭唧唧),此时地球已经运行到小行星带中间了,火星应该在最右边。请大家原谅我这个马大哈吧!o(╥﹏╥)o
- 「木星」
电影中木星是重头戏,所有剧情都是围绕着木星极其超强的引力展开的。但在原著中并没有那么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木星非但没有给地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反而成为了地球逃逸的助力,只有木星巨大的引力才能把地球加速甩向太空。可以说电影是完全的脱离了原著,因此这里不加赘述了。(不过电影情节还真的很感人。)

- 「叛乱」
地球逃离了太阳系,人们从四个多世纪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但预计中的氦闪爆炸并没有出现,太阳同四个世纪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
一种可怕的说法在人类中蔓延,太阳还是原来的太阳,它不会爆发,它是永恒的象征!爆发的是联合政府中那些人阴险的野心!他们编造了这一切,只是为了建立他们的独裁帝国!他们毁了地球!
人们崩溃了,他们的地球因为一个骗局而满目疮痍,人类文明因为独裁者的野心而屡遭险境,险些毁灭,更不要提死去的无数人类。
叛乱以洪水之势席卷了整个地球,很快就攻入了联合政府的总控制室,控制室中坚信太阳氦闪的五千多人为了保护发动机放弃抵抗,投降时,他们说出了那句经典的台词:“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在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
叛军收走了被判死刑的每个人密封服上加热用的核能电池,然后把他们丢在大海的冰面上,让他们在严寒的折磨中慢慢死去,岸上的人们快活起来,他们一起唱起了《我的太阳》。
然后打脸的事情来了,一个小时后,人们还在快活地唱歌,太阳氦闪爆发了。人们懵逼了,可海面上那些人早就死透了……

其实书中的主要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至于后面的流浪时代,新太阳时代都没有太多描写了。
如果让我说说小说和电影的最大区别,那就是原著太理智了,理智得几乎没有人情味了。电影中无论是“饱和式救援”、刘启和父亲、姥爷、妹妹的亲情、队友之间的信任,为了守护地球的奋不顾身,还有对于地球这最后家园深深的依恋和热爱都十分让我感动。
可在书中,生死不过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那些为地球献身的英雄、那些灾祸中生离死别完全没有描写,这种超理性的无喜无悲让我看得十分压抑。
书中这样解释:“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
就像仓央嘉措说的那样:“这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所以人们不会在那些无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
我对改编的电影还是十分喜欢的,因而不太喜欢那些自觉高人一等的原著党对电影大加批判,毕竟电影是给人看的,不是给冷冰冰的机器人看的。
作为一个没有美术基础的文科生,对于天文物理知识理解可能有不全面的地方,如果发现错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如果感兴趣的话还是要看原著呀~

长按关注
撷枝言采薇
文字/庄鱼饮沫
排版/庄鱼饮沫
图片/源于网络